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乾旱毛蕨

鎖定
乾旱毛蕨(Cyclosorus aridus (Don) Tagawa),中藥名。為金星蕨科植物乾旱毛蕨Cyclosorus aridus(Don)Tagawa的全草,分佈於華南、西南及安徽、江西、台灣、西藏等地。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用於痢疾,乳蛾,狂犬咬傷。
中文名
乾旱毛蕨
拉丁學名
Cyclosorus aridus (Don) Tagawa [3] 
別    名
鳳尾草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金星蕨科
毛蕨屬
乾旱毛蕨
分佈區域
華南、西南及安徽、江西、台灣、西藏

乾旱毛蕨入藥部位

全草。

乾旱毛蕨性味

味苦,性涼。

乾旱毛蕨歸經

歸肺、肝、大腸經。

乾旱毛蕨功效

清熱解毒。

乾旱毛蕨主治

用於痢疾,乳蛾,狂犬咬傷。

乾旱毛蕨相關配伍

1、治細菌性痢疾:乾旱毛蕨9-15g。水煎服。
2、治扁桃體炎:乾旱毛蕨12g,點地梅6g。水煎服。(1-2方出自《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乾旱毛蕨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乾旱毛蕨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曬乾。

乾旱毛蕨形態特徵

乾旱毛蕨線稿圖 乾旱毛蕨線稿圖
植株高達140cm。根莖長而橫生,連同葉柄基部疏被棕色、披針形鱗片。葉遠生;葉柄長約35cm,淡褐禾稈色;葉片近草質,闊披針形,長60-80cm,寬12-25cm,基部漸變狹,下面沿葉脈有短針狀毛和淡黃色棒形腺體,二回羽裂;下部6-10對羽片逐漸縮小成小耳片,中部羽片披針形,基部平截,裂片斜向上;側脈9-10對,下部2對結合,第3對至第6對均伸達缺刻下的透明膜。孢子囊羣圓形,生於側脈中部,在中脈兩側各排成1排;囊羣蓋小,無毛。 [4] 

乾旱毛蕨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50-1800m的疏林下或河邊草地。分佈於華南、西南及安徽、江西、台灣、西藏等地。南亞、東南亞及大洋洲。 [5] 

乾旱毛蕨相關論述

《中國藥用孢子植物》:“清熱解毒,止痢。用於細菌性痢疾,扁桃體炎。”
[1-2] 
參考資料
  • 1.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誌》 :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
  •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3.    乾旱毛蕨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06]
  • 4.    乾旱毛蕨|Cyclosorus aridus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5-12]
  • 5.    李勇、李沛瓊 主編.《深圳植物誌第一卷》中國林業出版社,2017年06月:第130-1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