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乳癰

鎖定
是以乳房紅腫疼痛,乳汁排出不暢,以致結膿成癰的急性化膿病證。多發於產後哺乳的產婦,尤其是初產婦更為多見。俗稱奶瘡。根據發病時期的不同,又有幾種名稱:發生於哺乳期者,稱外吹乳癰;發生於懷孕期者,名內吹乳癰;在非哺乳期和非懷孕期發生者,名非哺乳期乳癰。現代醫學之急性化膿性乳腺炎屬於乳癰範疇。
中醫病名
乳癰
外文名
DeepRooted Breast Carbuncles
多發羣體
產後哺乳女性
常見發病部位
乳房
常見病因
肝鬱氣滯、胃熱壅滯、乳汁瘀滯
常見症狀
乳房部結塊,腫脹疼痛,伴全身發熱,潰後膿出稠厚

乳癰病因病機

乳頭屬足厥陰肝經,肝主疏泄,能調節乳汁的分泌。若情志內傷肝氣不舒厥陰之氣失於疏泄,使乳汁發生壅滯而結塊;鬱久化熱,熱勝肉腐則成膿。
2.胃熱壅滯
乳房屬足陽明胃經,乳汁為氣血所生化,產後恣食肥甘厚味而致陽明積熱胃熱壅盛,導致氣血凝滯,乳絡阻塞而發生癰腫
3.乳汁瘀滯
乳頭破損或凹陷,影響哺乳,致乳汁排出不暢,或乳汁多而嬰兒不能吸空,造成餘乳積存,致使乳絡閉阻,乳汁瘀滯,日久敗乳蓄積,化熱而成腫。

乳癰臨牀表現

其臨牀特點為:乳房部結塊、腫脹疼痛,伴有全身發熱,潰後膿出稠厚。多發於產後尚未滿月的哺乳婦女,尤以乳頭破碎或乳汁瘀滯者多見。
1.鬱乳期
病人感覺患側乳房腫脹疼痛,並出現硬塊(或無硬塊),多在乳房外下象限,乳汁排出不暢;同時伴有發熱、寒戰頭痛骨楚、食慾不振等全身症狀。經治療後,若2到3日內寒熱消退、腫消痛減,病將痊癒。
2.成膿期
上述症狀加重,硬塊逐漸增大,繼而皮膚髮紅灼熱,疼痛呈搏動性,有壓痛,患側腋窩淋巴結腫大,並有高哺乳熱不退,此為化膿的徵象。若硬塊中央漸軟,按之有波動感者,表明膿腫已熟。
3.潰膿期
自然破潰或切開排膿後,一般腫消痛減,寒熱漸退,逐漸向愈。若膿流不暢,腫熱不消,疼痛不減,身熱不退,可能形成袋膿,或膿液波及其他乳囊(腺葉),形成“傳囊乳”,亦可形成敗血症。若有乳汁從瘡口溢出,久治不愈,則可形成乳漏

乳癰辨證施治

1.內治
(1)氣滯熱藴 ①證候 乳房部腫脹疼痛,腫塊或有或無,皮色不變或微紅,乳汁排泄不暢;伴惡寒發熱頭痛骨楚,口渴,便秘;舌淡紅或紅,苔薄黃,脈浮數或弦數。②治則 疏肝清胃通乳消腫③方藥 瓜蔞牛蒡湯加減。乳汁壅滯太甚者,加王不留行路路通漏蘆通乳;產婦斷乳後乳汁壅滯者,加生牛蒡山楂生麥芽回乳;產後惡露未盡者,加歸尾川芎益母草祛瘀;乳房腫塊明顯者,加當歸赤芍桃仁活血祛瘀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火麻仁通便。
(2)熱毒熾盛 ①證候 腫塊逐漸增大,皮膚掀紅,灼熱,疼痛如雞啄,腫塊中央漸軟,有應指感;可伴壯熱,口渴飲冷,面紅目赤,煩躁不寧,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幹,脈數或滑數。②治則 清熱解毒,託毒透膿③方藥 透膿散加味。熱甚者,加生石膏知母金銀花蒲公英清熱解毒。
(3)正虛邪戀 ①證候 潰破後乳房腫痛減輕,但瘡口膿水不斷,膿汁清稀,癒合緩慢,或乳汁從瘡口溢出形成乳漏;面色少華,全身乏力,頭暈目眩,或低熱不退,食慾不振;舌淡,苔薄,脈弱無力。②治則 氣血具補、收澀斂痛。③方藥 托里消毒散加減。
2.外治
(1)鬱乳期金黃散玉露散以冷開水或醋調敷;或用金黃膏或玉露膏敷貼;或用鮮野菊花、鮮蒲公英、鮮地丁草仙人掌(去刺)等洗淨搗爛外敷;或用20%芒硝溶液濕敷;或用大黃、芒硝各等份研末,適量凡士林調敷。
(2)成膿期 局部按之有波動感或經穿刺抽膿抽得膿液者,應及時切開引流
(3)潰後期 切開排膿後用八二丹九一丹藥線或凡士林紗條引流,外敷金黃散或金黃膏;膿盡改用生肌散收口,外用紅油膏生肌玉紅膏蓋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