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九郎山

鎖定
九郎山位於株洲市北郊。距長沙30公里,距湘潭10公里,主峯海拔328米,是長、株、潭三市城區之最。株洲市內乘19路、47路至荷花村可達。景區內資源豐富,有3000畝人工杉木、2000畝筍竹良種觀賞園、100畝荷花池、氣勢雄偉的楓樹寨,富有傳奇色彩的九郎寺、白馬壠、猴子石、烏龜岸、九節龍、天河漕、花果山、朱樹潭、巾幗英雄秋瑾故居 。九郎山方圓數十公里,奇峯逶延、古木繁茂、清泉叮噹、百鳥啾鳴,實乃湘中山水勝地,已被省市政府闢為“九郎山森林公園”。山中上林寺,是一座集禮佛、靜養、修行、唸佛、祭祀、觀光、休閒、旅遊為一體的現代化、多功能綜合性寺院。上林寺所在山勢延綿起伏千里,土地光潤,五氣生和,前有照、後有靠,青龍白虎左右護衞,明堂高遠、聚氣藏風,實為福澤祥瑞、延福子孫,一塊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山中有長年不幹的“九郎神水”,有云“山主人丁,水主財”,尋常往來打水之人絡繹不絕。如今的九郎山已是石峯區垂釣、餐飲、娛樂、休閒於一體的“農家樂”式庭院經濟户的聚集地。
中文名
九郎山
地理位置
株洲市北郊
最高海拔
328米
市區公交
19路、47路
自然景觀
九郎寺、白馬壠、猴子石、烏龜岸
文化底藴
巾幗英雄秋瑾故居

九郎山寺廟

上林寺——始建與哪個朝代,已不可考,隋唐時代即已興盛,是為紀念屈原到該地所建(屈原第5個女兒在霞灣窯病故,後人建有“五娘廟”),原名上林道院,現存漢代“上林道院”石碑,為道教場所。唐末便更名為“上林庵”,成為佛教場所,清末更名為“上林寺”。相傳,寺內僧人曾為唐太宗李世民傷目復明,為明洪武帝治癒沉痾,因而得受欽封,朝野聞名。千百年間,香火長盛不衰。1943年秋,日寇將上林寺燒為平地,“文革”再遭浩劫,夷為廢墟。重新修復的上林寺,規模恢宏,共設五個平台,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説法堂、方丈室、藏經殿、三聖殿、接引殿、千手觀音殿、伽藍殿、禪堂、齋堂、客堂、祖堂、鐘鼓樓、居士樓等主體建築和放生池、功德碑、涼亭、 廊等附屬建築,紅牆黃瓦,飛檐翹角,古香古色,掩映林中,引來不少訪
據傳,唐朝開國年間,因為戰亂,唐太宗李世民率兵征戰南方,右眼中箭重傷,在現今九郎山遇到石希遷、懷讓、懷思週三位釋家弟子及鄭、姜、王、李、湯、殷六位郎中,由於醫術高明,不久,李世民眼傷得愈,凱旋京城,多次派人造訪九位恩人,不知其蹤,便下令營造一座廟宇以示懷念,賜名“九郎廟”,並親擬楹聯一幅:上聯是“遠水聯天”,下聯為“眾山俯首”。在九郎山景區內,以前還有石仙廟、九龍廟、道仙廟、龍王廟、船灣廟等遺蹟,皆曾香火不斷,千年薪傳。 [1] 

九郎山歷史背景

相傳元朝末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號洪武)在稱帝之前,曾率一支軍隊在現今大沖村“洪武寨”安營紮寨,囤糧練兵,反抗元朝。當年,朱元璋組織築城牆,修戰壕,在九郎山山腰闢出100多畝荒地建起了練兵場。朱元璋皇袍加身後,這裏的人們為紀念他,將楓樹寨改名為“洪武寨”。如今,只要置身“洪武寨”,還可看見遺留下來的城牆、戰壕和點將台,彷彿還可體味到當年朱元璋“沙場秋點兵”的凜凜威風。 [1] 

九郎山山峯

九郎山前峯吳家大嶺海拔282米,主峯洪武寨(又名楓樹寨)328米,是長株潭三市結合部方圓千餘平方公里內最高的山頭,分別比昭山高出142.5米、96.5米,楓樹寨比嶽麓山還高出31米。登上山來,春則雲蒸霞蔚、晨霧繚繞,冬則冰晶如玉、一片銀白,登高眺遠,市區風光盡收眼底!   [1] 

九郎山景區的水

九郎山的水頗有靈氣,整個風景區水體面積210畝,夾坡水庫、塘水庫、石壁口水庫、芭蕉沖水庫、袁家沖水庫、九塘村寒坡水庫星羅其間。登峯俯瞰,山水相映,錦上添繡。九郎山還藴藏着豐富的地下水。其南北山腰各有一處山泉,晶瑩清澈、甘甜爽口,富含20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礦物質,攜帶各種容器來此灌水的每每排起了長龍。 [1] 

九郎山林區

九郎山景觀 九郎山景觀
九郎山的林區面積達10200畝,主要有7100畝杉木、800畝竹林、500畝國外松、還有300畝油茶、200畝樟樹、200畝梓樹、1100畝雜叢林。林區空氣清鮮,涼風習習,芳香撲鼻。早在十年前,株化、株冶、湘氮的一些老工人,拂曉起牀,自帶乾糧,趕到這裏,或林間散步,或席地而息,早出晚歸,留連忘返,他們把這裏當作避暑健身的好場所,那種怡然自得的心態,實在令人豔羨。 [1] 

九郎山奇石

九郎峯脊有奇石:如龜爬,如兔奔,似獅吼,似虎卧,千狀百怪。 西南山坡有奇風,因空氣對流而形成:風呼如汽笛,風拂如濁簫,天籟絕趣,就是所謂的“石壁口的風”。山下的夾坡水庫背坡有奇洞,能容千餘人,尚未探明,亟待開發。此外,天鵝湖、仙人餵奶、壁上掛雞窩、猴子石、神仙塘等都形神兼備,奇趣盎然。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