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九華山

(陝西省鄠邑區九華山)

鎖定
九華山位於陝西省鄠邑區南20公里的終南山上,海拔1766.4米。地處潭峪河、抱峪溝、竹峪與皂峪溝腦之間,屬石井鎮地界。據民國二十二年吳繼祖《重修户縣誌》載:“山凡四項,頂皆有廟,其絕頂為靈官殿,下為靈雲塔,其上為中殿,有玉井池,再上為三殿,有虎刨泉,其右為佛洞,有石膽崖。再上為後殿,西為銀銅溝,形勢陡絕,殿上逾溝而上為南天門。相傳山下為純空,有佛洞燃火,其煙每至三層殿出。”
九華山峯巒陡峭峻拔,山石千姿百態。今考山的南端相繼高起了九峯,故名九華山。又有小西嶽之美稱。山上寺廟原仿安徽青陽縣九華山(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廟中供奉着地藏菩薩顯靈説法的道場,山下阿姑泉處有彌陀寺,香火不斷,廟會興盛。
中文名
九華山
別    名
小西嶽
地理位置
位於陝西省鄠邑區城南終南山上
海    拔
1766.4 m
著名景點
望鄉台,藥王殿,靈雲塔等
類    別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華山景點介紹

終南山主峯九華山海拔1766.4米,山下有彌陀寺。九華山為終南山名峯之一。登上山的最高處,東望圭峯,巍峨挺拔,明媚秀麗。西望甘、澇諸谷,溝壑縱橫,波濤起伏。南望終南諸峯,叢巒環抱,羣峯聳起。北望秦川大地,沃野千里,田連阡陌,盡收眼底。
據石碑記載得知,先有九華山之廟,後有彌陀寺之建。而彌陀寺的一尊石雕佛像銀盆似的圓臉,專家鑑定師唐代文物。有此推知,九華山廟宇之創建當在隋唐之際。南宋理宗紹定六年(1233年)之前,有四川成都高僧義公和尚住錫佈教,徒眾甚多。
據現存兩塊石碑記載:“乾隆五十八年八月修建三重殿,”“嘉慶十二年,住僧廣東,募化十方兩翻修之。重修靈官殿。”發掘出了一塊殘碑,亦為翻修山廟之石碑,只是沒有年月可考。歷經磨難,毀建多次。民國十年,寺廟被縣內駐軍拆毀。民國二十二年重修上殿一座,“文化大革命”中山寺又遭嚴重破壞,上殿、中殿被拆,玉皇樓等被毀,千年古松被伐,明代鐵鐘被砸,從湖北傳來的大型錫香爐。蠟筒供具一套被毀。
現存石碑兩通:清乾隆五十八年《重修三重殿碑》,高1.82米,寬0.67米,厚0.1米;嘉慶十三年《萬古不朽碑》,高1.02米,寬0.55米,厚0.08米;又有嘉慶十三年和嘉慶十六年分別鑄造的香爐兩個。
近年來,山下各堡村民認為九華山是鄠邑區名山名寺,尤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是革命烈士趙延平(康行)同志地下活動時的地址,因此集資捐物出勞重建廟宇數間,恢復了不少景點,舊貌再現,朝山進香及登山旅遊者日漸增多。昔日九華山今又成為鄠邑區風景名勝區,更加壯觀雄偉。
九峯
九峯是熊虎咀峯、平峯、靈雲峯、中峯、三老峯、觀音峯、南峯等。
燈盞窩
燈盞窩由竹峪盤旋而上,過燈柱子就到了“燈盞窩”,因地形低凹之處,中有水潭,形如舊時的菜油燈及燈油,故名。
青龍嶺靈官殿
青龍嶺靈官殿從燈盞窩向南即達九華山第一峯—熊虎咀峯,峯上有靈官殿,殿內塑兩尊高約3米的王靈官和黑虎靈官像。可進去參觀休息片刻。有此折而向南蜿蜒的長嶺,取名為青龍嶺。
望鄉台
望鄉台,站在上面可北望秦川大地、古都西安。渭河飄逸。台南有一小峯,經人工剷平後稱為平峯,其上設有客廳,宿舍和廚房,供遊人食宿。
藥王殿
藥王殿有靈官殿由靈官殿向南約150米。三間大殿,雕樑畫棟,殿內正中供藥王孫思邈,東西牆的兩排供台上,雕塑中國古代名醫十二尊坐像。
功德亭
功德亭從藥王殿向南步行百米,為紀念覽勝樓落成而立,是九華山的標誌,該亭特色是大亭內套小亭,小亭由四塊石碑相擁,東北方向正面石碑上刻“九華山”三個大字,其餘三面石碑上分別刻有九華山風貌,興衰歷史及建造覽勝樓功德芳名。
覽勝樓
覽勝樓又名玉皇樓,居功德亭西南30米一座石峯上。該樓八面見方,上下兩層,飛檐重疊,金頂壓中,龍頭脊、虎頭瓦、四角掛八顆鍾鈴,外景壯觀,遠在千米之下遙遙可見。遊人可圍繞四周覽山景平川之勝、一層,面北而立的是三教聖尊,中間是釋迦牟尼佛祖,左為太上老君,右為孔夫子。背牆後,關雲長手提青龍宴月刀面南而坐。登上二樓,玉皇大帝正中面北而坐。
千手菩薩殿
千手菩薩殿位於覽勝樓下,石峯南面,三間,中間供“千手菩薩”塑像,東西兩間為遊客臨時休息場所及對外辦公地點。
大院子
大院子在千手菩薩殿南門前,面積二百多平方米,是九華山開展大型活動的場地,也是有遊客聚集的中心和露天餐廳。這裏建有四間灶房和伙房,也可住宿,這裏使九華山的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
靈雲塔
靈雲塔由平峯之南拾級而上可達靈雲峯,其峯三面絕崖,異常險峻,峯下有一聳起的石柱,高約6米,形似層層寶塔,取名“靈雲塔”。
中峯地藏王菩薩殿
中峯地藏王菩薩殿由靈雲峯南行,等193級石階便達中峯。其上建有獻殿和正殿,內供地藏菩薩。獻殿西檐下有“玉井池”,井口直徑60釐米,井水清澈透明,可以飲用。東檐豎着兩通清代石碑:《重修三重殿碑》及《萬古不朽碑》。1948年,趙延平同志居此指揮黨在户縣的地下活動。這裏是來此朝山香客及旅遊者主要活動地。
三老峯上王母宮
三老峯上王母宮,出正殿後門,越過一條小溝繼續往上到達三老峯,峯上有廟宇三間,內供三大老母,稱王母宮,中間為無生老母,左邊為黎山老母,右邊為王母。
觀音峯上三重殿
觀音峯上三重殿由三老峯西側而上一定高度後,即到達九華山最高的觀音峯,它坐落在不易破碎的大理岩及混合二長花崗岩上,此處海拔高程1766.4米,比阿姑泉高出1200多米,地圖上註記的九華山就在這裏。峯上建有廟宇三重殿,內供五位菩薩:玉蘭、觀音、普賢、文殊及送子菩薩。菩薩廟前有“虎刨泉”,傳説系猛虎利爪創出的泉水,這真是山高水高,現井深五米,井水清亮。站在觀音峯上,再向東南方向俯看蓮花山,它已經比我們低66米了,一覽眾山小,此時的蓮花山又是什麼形態?
南峯
南峯從觀音峯向南下行可達南峯,峯上建有後殿,內供儒、佛、道三教聖人,宗教界的三位頭面人物孔子、釋迦牟尼及太上老君,情切相處於此。
南天門
南天門沿山嶺向西南方向前行,可達“南天門”,之間兩塊岩石拱起如門,高約7尺,寬為4尺,故名。
斷層崖
斷層崖,南天門緊南低凹之處,便是一斷裂帶,名叫斷層崖,這是地質工作者最感興趣的地質現象,凡見到它,都要研究測量一番。
佛爺洞和藥王洞
佛爺洞和藥王洞在中鋒東側峭崖處有一石洞,內供彌勒佛一尊,故名佛爺洞,洞內面積十多平方米。往北又有一洞,名藥王洞,供奉藥王孫思邈。
龍王潭
由藥王洞北下可達,巖岸之水滴入池中,經年不斷,人稱龍王潭。這是沒有任何污染物的純淨水,供山上僧人飲用。
神仙洞
神仙洞位置在佛爺洞東, 深約5米,寬2米左右,可能為昔日開採銀礦留下的洞子,此處形成的小溝就叫銀洞溝。這裏山石嶙峋,奇形怪狀,好好欣賞一番。
天棚
天棚在神仙洞北懸崖底,有一巨大平整的岩石突出向外,形成一個“天棚”(偏崖洞),其下約有10多平方米,遊人可在此避雨、憩息,吃麪包、火腿腸、喝清涼飲料等。
九華山

九華山歷史資料

九華山地處潭峪、皂峪之間,屬石井公社。其地峯巒陡峭峻拔,山石千姿百態。據民國二十二年吳繼祖《重修户縣誌》載:“山凡四頂,頂皆有廟。其絕頂為靈官殿,下為靈雲塔,其上為中殿,有玉井池。再上為三殿、有虎刨泉。其右為佛洞,有石膽崖。再上為後殿,西為銅洞溝,殿上逾溝而上為南天門。相傳山下為純空,由佛洞燃火,其煙每自三層殿出。”今考山為九峯,故名九華山。山上寺廟原仿安徽九華山(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供奉地藏菩薩廟,創建年月不詳。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重修。民國十年(1921)被縣內駐軍拆毀。二十二年(1933)重修上殿一座,“文化大革命”中又遭破壞。現僅存廟宇3間,石碑兩通:清乾隆五十八年《建修二重殿碑》,嘉慶十二年《萬古不朽碑》。九華山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參考資料
  • 1.    户縣誌編纂委員會.户縣誌:西安地圖出版社,1987 - 04:第二十二編 文物志 第四章 名勝古蹟 第五節 九華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