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九經古義

鎖定
《九經古義》是清代惠棟(詳見《新本鄭氏周易》)所撰的文學典籍,共十六卷。
此書所解,包括《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十經。
作品名稱
九經古義
作    者
惠棟
創作年代
清代
類    別
文學典籍
卷    數
十六卷

九經古義典籍古義

其中《左傳》六卷後更名《左傳補註》刊版別行,只存其九。所謂“古義”,是指漢儒專門訓詁之學得以考見於當時者。棟作此書,搜採舊文,相互參證,原原本本,可稱精核,其價值在王應麟《詩考》、鄭玄《周易注》之上。但因棟愛博嗜奇,不能割愛,有個別地方顯得牽強附會,或者徵引旁文、無關訓詁,為例不純。現存有手稿本、乾隆潮陽縣署刻本,乾隆刻貸園叢書本、清刻本、清蔣光弼刻省吾堂四種本。

九經古義四庫提要

清朝惠棟撰,棟有《周易述》,已著錄。是編所解,凡《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穀梁》《論語》十經。其《左傳》六卷,後更名曰《補註》,刊版別行,故惟存其九。曰“古義”者,漢儒專門訓詁之學,得以考見於今者也。古者漆書竹簡,傳寫為艱,師弟相傳,多由口授,往往同音異字,輾轉多岐。又六體孳生,形聲漸備,毫釐辨別,後世乃詳。古人字數無多,多相假借。沿流承襲,遂開通用一門。談經者不考其源,每以近代之形聲究古書之義旨,穿鑿附會,多起於斯。故士生唐宋以後,而操管摛文,動作奇字,則生今反古,是曰亂常。至於讀古人之書,則當先通古人之字,庶明其文句而義理可以漸求。棟作是書,皆蒐採舊文,互相參證。其中愛博嗜奇,不能割愛者,如《易》之《需卦》,據《歸藏》作“溽”,於《象傳》飲食之義固符,於爻詞“需泥”、“需沙”則義不相協。《書》之“曰若稽古”,用鄭康成之義,實則訓古為天,經典更無佐證。《儀禮·士昏禮》之“皇舅某子”,申《注》、《疏》、張子、李子之義,駁顧炎武之説,實則《春秋傳》所謂男婦辨姓,乃指婚姻,不指稱號。《禮記·檀弓》之“子夏喪明”,“漢冀州從事郭君碑”作“喪名”,實系假借之字,乃引《爾雅》“目上為名”,謂名為目珠,實則目珠不在眉目之間。《公羊·隱十一年傳》,蔡邕石經以“弒”為“試”,引《白虎通》證之,已屬附會,又引《荀子·議兵篇》“威厲而不試,刑措而不用”句為證,實則此“試”字又別一意,蔡邕所書,義不緣此。《成二年傳》“是土齊也”,自以何休《注》文為正解,而引《周禮》、《司馬法》解“土”為“杜”,實則盡東其畝,原非杜塞鄰國之交通。《論語》之“詠而歸”,據鄭康成、王充之説,以“歸”為“饋”,實則風雩無饋祭之理。如斯之類,皆不免曲循古人,失之拘執。又如據《周禮·牛人》謂“任器”字出於經文,不出子、史,駁宋祁《筆記》之誤,則體同説部,與經訓無關。引《荀子》、《墨子》證《學記》之“撞鐘”,引《荀子》證秦穆公之能變,引《墨子》證許止不嘗藥,引楊方《五經鈎沈》證《論語》生知,亦皆牽引旁文,無關訓詁,未免為例不純。然自此數條以外,大抵元元本本,精核者多。較王應麟《詩考》、鄭氏《易注》諸書,有其過之無不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