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九死一生

(漢語成語)

鎖定
九死一生(拼音:jiǔ sǐ yī shē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戰國··屈原離騷》。
九死一生(九:泛指多數)指歷盡艱險,死裏逃生;也形容處在生死關頭,情況十分危急。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1] 
中文名
九死一生
拼    音
jiǔ sǐ yī shēng
近義詞
死裏逃生
反義詞
安如磐石安如泰山
出    處
離騷
注音字母
ㄐㄧㄨˇ ㄙˇ ㄧ ㄕㄥ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

九死一生成語出處

戰國·楚·屈原《離騷》:“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劉良注:“雖九死無一生,未足悔恨。” [2]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九死一生”。 [2] 

九死一生成語故事

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屈原是一位愛國詩人、浪漫主義詩人,也是戰國時期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 [3] 
屈原出生於楚國的貴族家庭,自幼勤奮好學,志向遠大。屈原早年受到楚懷王重視,曾任左徒、三閶大夫的職務。屈原為實現振興楚國的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楚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合齊國抵抗秦國,使楚國國力一度增強。由於楚懷王的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嫉妒,屈原遭到同朝小人的誣陷,楚懷王便疏遠了屈原。公元前304年,屈原因竭力反對楚懷王背棄齊國聯合秦國,遭到第一次流放,被流放到漢北地區。楚頃襄王六年,屈原寫詩表達愛國忠心,指出了楚懷王客死他鄉的真正原因。令尹子蘭指使上官大夫靳尚在頃襄王面前説屈原的壞話,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區。 [3] 
屈原在流放期間創作了中國最早的長篇抒情詩《離騷》,詩中曲折地抒寫了詩人的身世、政治理想以及自己不平的遭遇。藴涵“九死一生”的是《離騷》第四章中:“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詩人一再遭遇挫折,陷入孤獨絕望的境地。但他為了堅持自己純潔的理想和高尚的操守,矢志不渝,連死亡也不能讓他退卻。 [3]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滿懷對國家和人民的無限深情,在絕望和悲憤之中,於同年五月投汨羅江而死。 [3] 

九死一生成語寓意

因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嫉妒,屈原遭到同朝小人的誣陷,被流放到漢北地區。屈原在《離騷》中説:“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即使多次死亡,也不後悔,只為了堅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來守護祖國和人民。雖然屈原最終含恨投汨羅江而死,但他的愛國精神卻流傳千古,世世代代的影響着後來的人。正是這份愛國精神,時時刻刻激勵着人們立志成才,奮力拼搏。 [3]  [4] 
人生在世總會經歷很多生死的考驗,然而磨難是人生的一筆財富,它可以使人變得更堅強。成語告訴人們,遇到阻礙困難時,只要還有一絲生機,即便是九死一生,也要奮力一搏。 [3]  [5] 

九死一生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九死一生”指歷盡艱險,死裏逃生;也形容處在生死關頭,情況十分危急。 [1] 
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1] 
  • 運用示例
唐·李百藥北齊書·杜弼傳》:“諸勳人身觸鋒刃,百死一生,縱其貪鄙,所取處大,不可同之循常例也。” [2] 
宋·陸游晚泊》詩:“身遊萬死一生地,路入千峯百嶂中。” [2] 
元·王仲文《救孝子》一折:“您哥哥劍洞槍林快廝殺,九死一生不當個耍。” [2] 
明·施耐庵《水滸傳》九三回:“我本鄆城小吏,身犯大罪,蒙眾兄弟於千槍萬刀之中,九死一生之內,屢次舍着性命,救出我來。” [2]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四回:“妹子九死一生,蒙恩兄援手,粉骨碎身無以為報。” [2] 
參考資料
  • 1.    九死一生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25]
  • 2.    王濤主編. 中國成語大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4:567
  • 3.    程帆主編. 成語故事[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2.04:47-48
  • 4.    楊文禮.知識分子和愛國主義[J].實事求是,1991,(第2期):20
  • 5.    朱江著. 20幾歲做最強的自己[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2009.06: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