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九歌

(現代舞劇)

鎖定
2013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得主 林懷民經典傳世之作 《九歌》
延綿兩千多年的神鬼傳奇,跨越古今的當代啓示錄 [1] 
“然則,神祇從未降臨。”
屈原的《九歌》敬天地,祭鬼神,歌頌愛情,悼念國殤,是萬民的禱告。 舞劇以屈原的詩篇作為想象力的跳板,呈現一場劇場祭儀。
中文名
九歌
節日類型
傳統節日
節日起源
祭祀
類    型
現代舞劇

目錄

九歌簡介

《九歌》劇照 《九歌》劇照
古今交錯,亞洲民族的音樂和舞姿交融,舞劇《九歌》賦予屈原原作新時代的詮釋,表達普世的意義。1993年首演以來,成為雲門舞集最受歡迎的舞碼之一。在悉尼奧運藝術節,紐約下一波藝術節,華盛頓肯尼迪中心,維也納和法蘭克福國際舞蹈節以及歐美亞澳各大城市獲得高度評價。國際舞蹈雜誌説,《九歌》是“跨文化舞蹈形式的完美典範。”香港英文南華早報表示:“這出輝煌的長篇,將林懷民這位亞洲的巨人,提升到馬莎·葛蘭姆,模斯·康寧漢等少數人所佔有的層次:二十世紀偉大編舞家之一。”
自雲門舞集創始以來,林懷民對祭典一直有極大的興趣。屈原的《九歌》是美化楚地歌舞祭典的詩歌。然而,林懷民無意呈現仿古的祭典。他不斷探索《九歌》對今人的意義何在?一次印度尼西亞峇里島的經歷,林懷民找到了他心中的“楚地”;而八○年代末世界各地的變亂,給了他詮釋屈原詩篇的鑰匙:眾生必須無止境地祭拜,是因為“神祇從未降臨,”眾生的苦難只能由眾生自我救贖。
《九歌》的音樂彷佛是林懷民的遊歷行紀:以台灣鄒人的〈迎神曲〉始,〈送神曲〉結,來自印度,印度尼西亞,西藏,日本的亞洲傳統音樂和當代打擊樂起伏流轉,打破觀眾時空想象的限制。美國舞台設計泰斗李明覺為《九歌》構建了獨一無二的“楚地”:水澤、繁花、蜿蜒的燈河,在這個神龕式的舞台上,舞者以融合東西的肢體語言,描繪情慾,孤獨,操控,抗爭,死亡,與復活。 [1] 

九歌舞集

“黃帝時,大容作雲門,大卷。”——《呂氏春秋》
根據古籍,大容是一位巫師。雲門、大卷是他領導的、載歌載舞的祭典。“雲門”是中國最古老的舞蹈,相傳存在於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舞容舞步均已失傳,只留下這個美麗的舞名。1973年春,林懷民以“雲門”作為舞團的名稱。這是台灣第一個職業舞團,也是整個華語社會的第一個當代舞團。
雲門舞作多由傳統文化取材,以現代的觀點、獨特的形式呈現。《薪傳》,《紅樓夢》,《九歌》,《行草三部曲》等作品,備受歡迎,一再演出,成為台灣社會三代人的共同記憶。從台北的國家戲劇院,到紐約、倫敦、柏林、莫斯科、東京、悉尼等城市,三十九年來,雲門在兩百多個舞台上演出,獲得各界熱烈讚賞。倫敦時報説,雲門是“亞洲第一當代舞團。”歐洲舞蹈雜誌表示:“雲門之舞舉世無雙。它呈現獨特,成熟的中國編舞語言。這項亞洲舞蹈進化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威廉·弗塞斯的法蘭克福芭蕾舞團對歐洲古典芭蕾的影響。”

九歌人物

享譽國際的編舞家林懷民,1947年出生於台灣嘉義。十四歲開始發表小説,二十二歲出版《蟬》,是六、七十年代台北文壇矚目的作家。1973年創辦雲門舞集,被譽為“亞洲最重要的編舞家”。舞作包括:《如果沒有你》、《屋漏痕》、《聽河》、《風·影》、《行草三部曲》,以及《焚松》、《竹夢》、《家族合唱》、《水月》、《流浪者之歌》、《九歌》、《紅樓夢》、《薪傳》、《白蛇傳》等八十餘出;結集出版的文字創作包括:《蟬》、《説舞》、《擦肩而過》、《雲門舞集與我》、《跟雲門去流浪》、《高處眼亮》,及譯作《摩訶婆羅達》的劇本。
2013年度的美國舞蹈節頒給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終身成就獎”。這個獎項創立於1981年,表彰對現代舞有卓越貢獻的編舞大師,是國際現代舞的終極名人堂。歷年得獎者包括馬莎·葛蘭姆,模斯·康寧漢,保羅·泰勒,崔莎·布朗,碧娜·鮑許,威廉·佛塞這些西方舞蹈史的巨人。林懷民是歐美以外地區的第一位獲獎人。
美國舞蹈節指出:“林懷民對舞蹈無懼無畏的熱忱,使他成為當代最富活力與創意的編舞家之一。”這是林懷民繼時代雜誌“亞洲英雄”、德國舞動國際舞蹈節終身成就獎、美國約翰·洛克斐勒三世獎、法國藝術文學騎士勳章之後,再度獲得國際重大肯定。

九歌舞碼

雲門舞集《九歌》劇照 雲門舞集《九歌》劇照
迎神 [2] 
起舞迎神
音樂:鄒人迎神曲
東君
一場豐饒祭
音樂:西藏缽樂
司命
一場操控的遊戲
音樂:西藏喇嘛梵唱
湘夫人
江邊絕望的等候
音樂:卑南人婦女節慶日吟唱古調
爪哇甘美朗樂
雲中君
春日郊遊
音樂:日本雅樂《平調·越天樂》
山鬼
一張悽慘的無言的嘴
音樂:印度笛樂
國殤
死亡與新生
音樂:打擊樂 口白:西藏缽樂
禮魂
一場慰靈祭
音樂:鄒人送神曲

九歌主創

編 舞 林懷民
音 樂 台灣少數民族音樂 亞洲民族音樂 朱宗慶打擊樂團
口 白 瓦歷斯·諾幹 李疾 郭遠仙 蔣勳
音樂顧問 瞿小松
舞台設計 李名覺 引用林玉山畫作《蓮池》局部設計
題 字 董陽孜 書寫“九歌”“東皇太一”“禮魂”
燈光設計 林克華
服裝設計 林懷民 羅瑞琦
面具設計 王耀俊 林彥伶
舞作重建 李靜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