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九峯山歌

鎖定
九峯山歌,流行於廣東省韶關市樂昌市的傳統音樂,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九峯山歌是用客家話演唱,流傳於樂昌市九峯鎮的傳統民歌, [2]  初始時叫“唱山歌”,因此類山歌曲調傳唱於九峯地域,故統稱 “九峯山歌”。九峯山歌屬於民間音樂。主要流傳地為九峯。“九峯山歌”現共有五個曲調:“劉莎妹”、“下南京”、“過山幫”、“九峯山歌”、“牛尾村山歌”、“劉莎妹”唱的是與木頭有關的勞動、貿易、生活,因此又叫“劉莎妹杉木歌”,“九峯山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娛樂價值、民俗學研究價值、實用價值。
九峯山歌在社會學、心理學、民俗學研究上均有一定的價值,也是民間音樂的一份寶貴資源。但由於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現代文化傳媒的發達,唱山歌已不再成為人們滿足情感需要和消遣娛樂的重要方式。 [2] 
2007年6月18日,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 
中文名
九峯山歌
批准時間
2007年6月18日
非遺級別
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
韶關市
歌唱語言
客家話
非遺類型
傳統音樂
流行地區
樂昌市的九峯、五山、大源、北鄉、兩江等鄉鎮
起源時間
宋朝末年

九峯山歌起源流行

粵北九峯山歌分佈於樂昌市的九峯、五山、大源、北鄉、兩江等山區鄉鎮,因在九峯一帶傳唱最盛,也較具代表性,故習慣上稱為九峯山歌。 [4]  據民間傳説,九峯山歌興起於宋朝末年。 [4] 
這裏生活着早先從湖南湘江、資江、源江流域南遷而來的瑤族人和宋朝亡後從江西東南部、福建西南部及廣東北部遷移而來的客家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瑤漢兩族人民逐漸融合,相互傳唱,相互影響,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九峯山歌。 [9] 

九峯山歌概況

九峯山歌歌詞內容豐富多彩,農事耕種、生活習俗、生產商貿、男女情事、宗教信仰、生育教化等等,無不包羅其中,是當地世代民眾生存、生活狀態和心理、觀念、情感的真實反映。歌詞大多即興而編,但比較講究押韻,言之有物、有情、有理。
九峯山歌主要用客家話演唱。曲調原來較多,但傳唱過程中經歷史的淘汰,現在流傳下來較有生命力的是劉莎妹調、過山幫調、下南京調、九峯山歌調及牛尾村山歌調等5種。九峯山歌演唱的特別之處,是在不同場合和情景唱不同風格的曲調,且往往不能混用和替代。如劉莎妹調一般是在伐木、放排、賣木的勞動生產時唱,是較為典型的七言四句體陳述抒詠式曲調,有“字密腔長”的特點,節奏規整,旋律婉轉,自然流暢;過山幫調是砍伐、割茅、運輸、趁墟、探親訪友翻山過坳時唱的,吸收了瑤族喊山調的音律,音調高亢且音域寬廣、節奏自由;下南京調多為男女互相道情、調情時的對唱,旋律悠揚雋永,抒情性強;九峯山歌調多在人際交往、聯絡感情乃至夫妻調侃等的日常生活中唱,因音調較平、容易上口而不拘一格;牛尾村山歌調一般為婦女在山上割草砍柴時所唱,且常常是淺吟低唱,用於抒發心中積怨和對孃家的思念,調式結構的轉換往往出人意外,且略帶悲音,是九峯山歌中最具特色的曲調。
九峯山歌在社會學、心理學、民俗學研究上均有一定的價值,也是民間音樂的一份寶貴資源。但由於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特別是現代文化傳媒的發達,唱山歌已不再成為人們滿足情感需要和消遣娛樂的重要方式,九峯山歌主要傳唱地部分人不唱或不能唱山歌了,急需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搶救和保護。 [5] 
九峯山歌流行於樂昌市九峯鎮,該鎮位於廣東省北部,南嶺山脈的南部,境內羣峯疊嶂,農民開門見山,上山砍伐,爬坡耕種,寂寞之時唱歌解悶,有情之時以歌道情……初始時叫“唱山歌”,因此類山歌曲調傳唱於九峯地域,故統稱 “九峯山歌”。 [6] 
九峯山歌屬於民間音樂。千百年來,這種幽香而極富韻味的音響在巍巍羣山中迴盪,在極富特色的鄉村文藝活動中迴旋。它分佈在九峯、五山、大源、北鄉、兩江等鎮,主要流傳地為九峯。 [7] 

九峯山歌歷史背景

據民間傳説,九峯山歌興起於宋朝末年。 [2] 
關於九峯山歌的起源,那還得從頭説起。樂昌,夏、商為揚州之域,春秋時屬越,戰國時屬楚,秦國時屬南海郡。秦末,趙佗為南海尉,稱帝嶺南,樂昌屬南越國。唐、宋末年,為躲避戰亂,中原人口掀起了至東晉五胡亂華後的第二次大規模遷徙浪潮,有的“客户”居民南遷至江西東南部、福建西南部及廣東北部地區。宋亡後,部分居民則退往更偏僻的山區內如九峯定居拓荒。而先期從湖南湘江、資江、源江流域南遷至九峯等地的“南蠻”——少數民族,其中以瑤族為主的瑤人是個喜歡唱歌的民族。在長期艱苦的生活環境中,瑤民用歌聲來宣泄內心的苦悶之情。清代詩人屈大均在描寫樂昌九峯瑤胞唱歌時,因不懂瑤語,寫下了“瑤女歌聲遠,風聲聽不清”的詩句。隨着接觸的增多和交往的頻繁,瑤漢兩族人逐漸融合在一起,瑤民把平日所唱的歌傳教於漢人。他們勞動唱、休息唱、家裏唱、山上唱,曲調自由舒展。後來,瑤歌“漢化”成了客家山歌,語言以客家話為主,而其中的“牛尾村山歌”調仍保留着湖南口音,是客家話和湖南話的混合唱。“過山幫”調則仍保留瑤家方言。 [7] 

九峯山歌環境及起源

九峯山歌位於樂昌北部,東與五山鎮相毗鄰,南與大源、北鄉兩鎮接壤,西與兩江鎮相連,北與湖南省汝城縣交界。九峯鎮屬中低山地貌,境內羣峯突兀,層巒疊嶂,海拔大多在千米以上,最著名的有九個山峯:五指鋒、向日峯、青雲峯、紫徵峯、太乙峯、雲祖峯、羊角峯、馬蹄峯、三星峯,九峯鎮因此而得名。 [7] 

九峯山歌曲調

“九峯山歌”現共有五個曲調:“劉莎妹”、“下南京”、“過山幫”、“九峯山歌”、“牛尾村山歌”、“劉莎妹”唱的是與木頭有關的勞動、貿易、生活,因此又叫“劉莎妹杉木歌”,歌詞從上幾代一直沿用至今,沒有改動並且唯此一詞;“下南京調”用於男女互相道情、調情,多用於對唱,唱者大部分是年輕人;“過山幫調”在高山上唱,腔很高,拉音很長,很隨意,歌詞不要求工整,甚至可以有曲無詞,“九峯山歌”歌詞涉及範圍很廣,無所不包,任何事情都可用此調唱,是民間使用最廣泛的;“牛尾村山歌”略帶悲音,一般為婦女所唱,用於訴説心事。 [6] 
“九峯山歌”有五歌曲調:“過山幫”調、“劉莎妹”調、“下南京”調、“九峯山歌”調、“牛尾村山歌”調。
一、“劉莎妹”調
“劉莎妹”調較複雜,五歌曲調中此調最具表演性。唱時一般用二胡伴奏,有男女同唱、男唱女和、男女對唱、母女同唱、男聲獨唱、女生獨唱、家庭成員同唱等多種形式。
(1) 歌詞。唱的是伐木、放排、賣木以及賣木相關的生活和習俗,在唱的過程中,使用了一些襯詞,以增加歌曲的氣氛。
(2) 曲譜。“劉莎妹”是角調式。劉莎妹原來是演唱人物的曲子,後發展成為一個曲調,與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劉三妹”(劉三姐)曲調從旋律、曲式和表現區別甚遠。 [8] 
二、“過山幫”調
“過山幫”調音比較高,是伐木、割茅、運輸、販賣、趁墟、探親訪友翻山過嶺時唱的,此調因之稱為“過山幫”。唱時聲音高亢,拉音很長,有點象長調,歌詞較少,每個歌手都有演唱的加進自己的語氣、襯詞,如:唉、呀、啊、哎得得等。二句詞不定,甚至有時有調無詞。
(1) 曲譜。“過山幫”首句起呈主音,是 徵、角、宮,吸收了瑤族山歌“喊山調”的音律,融入當地客家文化的特點,成為了一首高亢、自由、寬廣的山歌。
(2) 歌詞。《過山幫》調留下來的歌詞不多,因為音調太高亢,音很高,此調適合在大山大嶺中唱,慢慢失傳,留下來的歌詞不多。 [8] 
三、“下南京”調
(1)歌詞。歌詞結構與“劉莎妹”、“過山幫”調的不同之處是“下南京”調多用五字句,青年男女相互有好感時,只能通過對歌表達心意。下南京是指下南方,九峯人因貿易而到曲江、廣州、傳統稱下南京。“下南京”調除了對唱道情外,也引用道調情 ,當地客家人叫“撩妹子”,留下來的傳統歌詞有“五送妹”、“五更靜”等
(2)曲譜。“下南京”是徵調式,旋律悠揚,適合表達情意,是九峯一帶村民喜愛的情歌調。 [8] 
四、《九峯山歌》調
音較平,嘶啞的聲音也可以唱,也容易記住,可以在運用過程中相應的改變音調。
(1) 歌詞。“九峯山歌”調因音平技巧要求不高,容易記憶,收集的歌詞也很多,有近六百首。歌詞內容多為打招呼、聯絡感情,也有用於夫妻調侃的。最有代表性的歌詞是“紅粉嬌連情人”和“十勸郎”。
(2) 曲譜。“九峯山歌”曲調比較直暢,內容上口,是傳唱最廣的山歌。 [8] 
五、“牛尾村山歌”調
(1)歌詞。“牛尾村”調略帶悲音,一般為婦女所唱,用於述説心事,在山上割草、砍柴時低吟淺唱,訴説嫁人後心中屈冤及孃家的思念,“牛尾村”調很少在公眾場合唱。 [8] 

九峯山歌意義

“九峯山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娛樂價值、民俗學研究價值、實用價值。藝術價值體現在曲調的多樣化,音調的優美,音律與其它客家山歌不相同,自成一格;娛樂價值表現在它娛人娛己,自由參與,充分發揮,暢快淋漓;民俗研究價值在於可以從歌詞中發現和挖掘出當時當地的民情、民風、民貌;實用價值是通過唱詠,可以傳遞信息,其宣傳、教育功能,為其它形式所不可代替。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