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九宮

(詞語)

鎖定
九宮,是古代中國天文學家將天宮以井字劃分乾宮坎宮艮宮、震宮、中宮巽宮、離宮、坤宮兑宮九個等份,在晚間從地上觀天的七曜與星宿移動,可知方向及季節等資訊。
中文名
九宮
含    義
天宮字劃分,成九個等份
範    疇
中國傳統文化
包    含
乾宮、坎宮、艮宮、震宮、中宮、巽宮、離宮、坤宮、兑宮

九宮作品介紹

洛書 洛書
九宮,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範疇。九宮: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大石調、雙調、商調、越調。九宮在奇門遁甲中代表地,大地,為奇門遁甲之基,是不動的,奇門遁甲分為天、地、人、神四盤,四盤之中唯有地盤是不動,為坐山。漢代徐嶽《術數記遺》:“九宮算,五行參數,猶如循環。”北周甄鸞注曰:“九宮者,即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九宮”之法用之多端。漢代時有“九宮佔”、“九宮術”、“九宮算”、“九宮八風”、“太一下行九宮”、“太一罈”等,是於佔、術、算、醫、緯、建等方面的應用。

九宮作品特點

九宮圖 九宮圖
《易乾鑿度》曰:“易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陽變七之九,陰變八之六,亦合於十五。則彖變之數若一,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其氣之息也;陰動而退,變八之六,象其氣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合於十五。”鄭玄注曰:“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常行於八卦日辰之間。曰天一,或曰太一。出入所遊,息於紫宮之內外。其星因以為名焉。
故《星經》曰‘天一’、‘太一’。主氣之神,行猶待也。四正四維,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宮。天一下行,猶天子出巡狩,省方岳之事。每卒則復。太一下行八卦之宮,每四乃還於中宮。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因謂之九宮。天數大分,以陽出,以陰入。陽起於子,陰起於午,是以太一下九宮,從坎宮始。坎中男,始以言無偏也。自此而從坤宮。坤。母也。
又自此而從震宮。震,長男也。又自此而從巽宮。巽,長女也。所行者半矣。還息於中央之宮。既又自此而從乾宮。乾,父也。自此而從兑宮。兑,少女也。又自此從於艮宮。艮,少男也。又自此從於離宮。離,中女也。行則周矣。”所行即從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之序而為一週。一週之後還於中央,再行又從一始。後來,這樣的“行”法被道家稱之為“禹步”,據説到一定時候行者本身就會“隱形”。就是這樣,“九宮”圖與八卦結合起來,而有“九宮八卦圖”的出台。術數《奇門遁甲》中的“八門”,就部署在這樣的“九宮八卦圖”上。

九宮九宮算圖

漢代徐嶽《術數記遺》:“九宮算,五行參數,猶如循環。”北周甄鸞注曰:“九宮者,即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我們准此,即可得到《九宮算圖》。
四 九 二
三 五 七
八 一 六
“九宮”之法用之多端。漢代時有“九宮佔”、“九宮術”、“九宮算”、“九宮八風”、“太一下行九宮”、“太一罈”等,是於佔、術、算、醫、緯、建等方面的應用。
我們從數學的角度看《九宮算圖》,那隻不過是一簡單的“數陣”(也稱“幻方”)。因“九宮算”圖縱、橫、對角三數之和皆為十五,又《易》數九與六、八與七之和為十五,所以此圖與《易》有所掛鈎。
九宮算 九宮算
徐嶽曰“九宮算,五行參數,猶如循環”,是因為古人賦予了一至九數的五行和方位屬性。一、六為水,七、二為火,九、四為金,三、八為木,五為土。從圖中看,一六→七二→九四→三八→五→一六……,的確為一數字循環,而且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相剋循環。方位是:水數一居北,水數六居西北,火數七居西,火數二居西南,金數九居南,金數四居東南,木數三居東,木數八居東北,土數五居中央。
“九宮”佔術在漢代初期就有應用。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出土的“太一九宮佔盤”,是漢文帝時的器物。當時《簡報》説:“太乙九宮佔盤的正面是按八卦和五行屬性(水、火、木、金、土)排列的,九宮名稱和各宮的節氣的日數與《靈樞經·九宮八風篇》首圖完全一致。”
我們看這樣的“九宮術”圖,是與八卦相配之後,方會與《周易》有所關係。如果僅是《九宮算圖》,就只是數字式圖像,其含意不過是數與五行、方位的配合,與《周易》沒有什麼關係可言。我們在這一講中之所以要拿出漢代“九宮”數字式圖像,為的是要説明後來出世的“易圖”。如果把《九宮算圖》中的數字用黑白圓點替代,那就是宋代劉牧易數鈎隱圖》中所謂的“河圖”,也是朱熹易學啓蒙》中所謂的“洛書”。
象棋術語。指棋盤上由斜交叉線構成的“米”字形方格。類似古代戰爭發號施令的“中軍帳”。是將(帥)、士(仕)活動的地區。
九宮 九宮
九宮先後天數
預測事情必然要用到數,例如預測某人做生意會賺多少錢,或是賠本,賠多少錢,都要用到數,列舉一下奇門遁甲地盤局中的先後天天數:
比如:用神落一宮,如果用神旺相的話,則可能表示一百、一千、一萬或是十萬,也可能表示六百、六千、六萬、六十萬,那麼具體是哪個數呢?這就要結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體會了,也就是社會經驗,例如一個開小商店的,他要預測一個月能賺多少錢的話,你絕不可能斷成六十萬,六萬的,要根據當地的生活水平及生活中的現實情況來斷,這個就是活斷了,意在深會,不好言表,關鍵就要靠讀者在實踐中去體會、摸索了。

九宮九宮地支

易學基礎》的“地支”篇中介紹了地支共有十二個。
乾宮:戍土亥水,坎宮子水,艮宮醜土寅木,震宮卯木,巽宮辰土巳火,離宮午火,坤宮未土申金,兑宮酉金。中宮不入地支。見圖。
十二地支落宮亦是永遠不動的,用神落乾宮,乾宮就是戍亥,用神落坎宮,坎宮就是子水,用神落艮宮,艮宮就是寅醜,其餘依次類推。地支亦有象意,而地支的象意在奇門遁甲中也有輔助參考作用。
九宮地支圖 九宮地支圖
九宮地支圖
象棋術語
指棋盤上由斜交叉線構成的“米”字形方格。類似古代戰爭發號施令的“中軍帳”。是將(帥)、士(仕)活動的地區。
九宮格(兒) 練習漢字書法用的方格紙,每個大格再用“井”字形交叉的線分成九個小格。
音樂術語 元代雜劇中常用的五個宮(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和四個別的弦上的調(大石調,雙調,商調,越調)。後世稱之為九宮。

九宮九宮格

“九宮格”歷史
九宮格相傳為唐代書法家歐陽詢所創制。歐陽詢書“九成宮醴泉銘”,嚴謹峭勁,法度完備,是其晚年的得意之作,向來被學者讚譽為“正書第一”,仿習者甚多。為方便習字者練字,歐陽詢根據漢字字形的特點,創制了“九宮格”的界格形式。九宮格,中間一小格稱為“中宮”,上面三格稱為“上三宮”,下面三格稱為“下三宮”,左右兩格分別稱為“左宮”和“右宮”,用以在練字時對照碑帖的字形和點畫安排適當的部位,或用作字體的縮小與放大
至元代,書法家陳繹曾進一步發展了九宮結構。他在《翰林要訣》中説,為適應臨字時點畫疏密、各有停分、界畫勻布的要求,改橫豎三宮為橫豎九宮,成九九八十一宮,這樣更便於精確臨摹。到了清朝,書法家蔣驥在其所著《讀書法論》中,又根據漢字字體結構特點和形體的不同,刪繁就簡,變九宮格為四種形式: 一、把原九九八十一宮,橫豎各去掉三宮,變為六六三十六宮。 二、把三十六宮的左、右兩行十二宮去掉,成二十四宮,適宜書寫長方體字;或把上、下兩行十二宮去掉,亦成二十四宮,宜於習練扁平體字。 三、將三十六宮形變成雙回字形,用以寫方體字。 四、將三十六宮形變成田字形,並在上二宮從同一頂點各畫條對角線,形成一個人字,用以書寫蓋似人字形的字。這樣似乎還不簡便,通過長期實踐,後人又改進了兩種簡明實用的習字格:一為田字格,一為米字格。田字格是在方框中畫一“十”字,分成四格,按此格習字,便於安排字的間架結構、重心和筆畫的斜正疏密。米字格是在田字格的基礎上再畫兩條對角線,形如米字,此種方格類同蛛網,習字時便於判斷全字和各單筆的位置。 上述九宮格和變九宮格,今天初學字者仍然使用。不僅適於學習毛筆字,也適於學習硬筆書法。待到基本上掌握了字的點畫、結構、氣勢等等,即可脱離“九宮格”等界格,縱筆自由馳騁了。 “九宮格”還指詩鐘分詠格。上下兩句詩意絕不相類,而字面又緊密配對,內容與形式錯雜交互,有如古之明堂九宮,故名。清莫友堂《平龍草堂詩話》卷四引清孫抎《餘墨偶談續集》:“分舉不類兩物,撰成二語,名九宮格。如走馬燈對蟹菊雲:‘投足火中猶善走,寄人籬下也橫行’;‘夕陽門外探消息,寒食墦間樂倡隨。’之類是也。名以九宮者,蓋取其錯雜交互之意。” 九宮格為數獨的“前身”,最早起源於中國。數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洛書,其特點較之現在的數獨更為複雜,要求縱向、橫向、斜向上的三個數字之和等於15,而非簡單的九個數字不能重複。道家典籍《易經》中的“九宮圖”也源於此,故稱“洛書九宮圖”。而“九宮”之名也因《易經》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保存、沿用至今。
書法“九宮格”
“九宮格”是我國書法史上臨帖寫仿的一種界格,又叫“九方格”,即在紙上畫出若干大方框,再於每個方框內分出九個小方格,以便對照法帖範字的筆畫部位進行練字。

九宮五行生成數

《易傳·繫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這裏説了十個數,一至五,是五個生數,五個生數各與五合而得六至十,是謂五個成數。
漢人對這十個天地之數有一定的解釋。如鄭玄就説:
《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而五行自水始,火次之,木次之,金次之,土為後。
天一生水於北,地二生火於南,天三生木於東,地四生金於西,天五生土於中。陽無偶,陰無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於北與天一併,天七成火於南與地二並,地八成木於東與天三並,天九成金於西與地四並,地十成土於中與天五並。(《禮記正義·月令》引)
按鄭玄此説,我們即可畫出“五行生數圖”和“五行成數圖”:
南 南
東三
五中
四西
東八
十中
九四
如果把圖中的數字用黑白圓點替代,就得到劉牧《易數鈎隱圖》中所列“洛書五行生數”與“洛書五行成數”二圖。如果合為一圖,就是李覯於《刪定易圖論序》中所列的《洛書》,也就是朱熹《易學啓蒙》中所列的《河圖》。
《易傳·繫辭》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之説。宋人在解釋這一句話時,就以具體的“河圖”、“洛書”去解説“聖人”(指上古伏羲氏)則之畫卦的過程。北宋初劉牧把《九宮算圖》中的數字換成了黑白圓點,作出了《河圖》,説這就是上古伏羲時龍馬黃河中負出的圖,伏羲氏則這樣的圖畫出了八卦;又把“五行生數圖”與“五行成數圖”中的數字換成了黑白圓點,作出了《洛書》,謂這樣的“河圖”與“洛書”並出於羲皇之世。到了南宋朱熹作《易學啓蒙》,又説劉牧所謂的“河圖”是上古時神龜從洛水中揹負出來的,應該稱之為《洛書》,劉牧所謂的“洛書”是上古時龍馬從黃河中銜負出來的,應該稱之為《河圖》。是劉牧“臆見”,易置了“圖”和“書”。因此,宋末元初的道士雷思齊於《易圖通變》中説:劉牧是“妄人”,而朱熹是“妄人中之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