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九原郡

鎖定
九原城,最早為春秋戰國時期趙國修築,時間當在公元前300年前後,秦時為九原郡郡治,漢時為五原郡郡治,盧芳稱帝時為都城,是秦始皇所修直道的北止點,唐朝時為中受降城。其遺址位於烏拉特前旗三頂帳房村附近。
中文名
九原郡
修    築
最早為春秋戰國時期趙國修築
性    質
秦時為九原郡郡治

九原郡秦漢唐設九原

呂布出生地——九原城 呂布出生地——九原城
一,秦置,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取匈奴河南地後置。治九原(今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鄉)領九原、臨河巴彥淖爾臨河區新華鎮)2縣。轄境相當今內蒙古後套及其以東至包頭市,黃河南岸的伊克昭盟北部地。曾修築秦直道連接咸陽和九原郡。秦末地入匈奴,郡廢。後漢又奪回,曰五原。今蒙古烏拉特、茂明安二旗之地。郡治故城在烏拉特旗東南境,漢朔方之東北,雲中之西,套北黃河東流處。即今內蒙五原縣也。(史記秦世家)武靈王攘地。西至雲中九原。(水經注)九原郡。漢武帝更名五原。其城南面長河,北背連山。
二,唐天寶元年(742年)改豐州為九原郡,治九原縣(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十三年(754年)於九原郡內置天德軍乾元元年(758年)復為豐州。

九原郡九原郡簡介

九原郡戰國九原

戰國時,趙城郭
九原郡佈局圖 九原郡佈局圖
戰國時期,經過"胡服騎射"改革的趙國大軍橫掃晉北和內蒙古南部,開拓了疆域,把林胡樓煩逐至鄂爾多斯高原和黃河後套以南地區,與其隔黃河相望;把匈奴逐至烏拉山以北地區,與其隔山對峙,並在所佔領的今內蒙古自治區的土地上設立了雲中郡。為了防備山北的匈奴對雲中郡的反攻,趙國沿烏拉山修築了長城,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戰國趙長城的一段。同時,在各個溝通山北的山口修築了屯軍和防禦用的城障,並在其中最大的山口即今稱為哈德門溝的山口的南部地區修建了一座較大的城郭,即是九原城,在城中屯有重兵,使之成為趙國在其西北部的軍事重鎮,有效地保障了雲中郡北部地區的平安。

九原郡秦朝九原

秦朝控設九原郡,三十六郡封其一
三十六之一九原郡 三十六之一九原郡
隨着秦國的強大,公元前236年雲中城被秦軍佔領,在此前後,九原城也被秦軍所控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命大將蒙恬率領30萬大軍進攻匈奴,佔領了河套地區,公元前215年又渡過黃河,佔領了大片土地,於是,沿黃河修建了三十四座縣城,並以今包頭市以西、後套平原以東、黃河南岸(今鄂爾多斯)以北的廣大地區新設一郡,作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將之命名為九原郡,郡治設在九原城
秦皇沙丘病,死於九原
大秦直道九原郡 大秦直道九原郡
為了鞏固統治、防備匈奴,秦朝從公元前212年開始,歷時兩年修建了從國都咸陽附近的甘泉宮直達九原城的長約700公里的直道。公元前210年,大秦帝國的建立者、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前往九原城巡視的途中在沙丘病死,他活着時沒能到達九原城,死後的屍體在密不發喪的情況下到達九原城,並由直道運回咸陽,走完了他人生最後的一段旅途。

九原郡漢唐九原

漢武元朔二年,九原改稱五原
九原郡城樓 九原郡城樓
西漢建立後的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元朔二年),九原郡改稱五原郡,下治九原、固陵、五原、臨沃、文國等十六縣,九原城作為郡治的地位沒有改變,五原郡為漢代重要的農墾區,九原城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成帝元延、綏和之際(約前8年),五原郡領十六縣。
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39322户,231328人,絕大部分居民為漢人。
東漢初年,自稱是漢武帝曾孫的盧芳佔據了九原城及其附近地區並稱帝,都城就設在九原城。公元39年(建武十六年),盧芳降,九原城又重歸漢王朝的統治之下。為了充實邊疆,東漢實行鼓勵人民迴歸本土的政策,因戰亂遷離九原城的居民迴流,城市得到恢復與發展。
漢故九原縣 漢故九原縣
東漢棄城,唐之重鎮
由於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至公元2世紀左右,九原城的居民因戰亂棄城遷移,城市遂廢。
九原郡地理位置 九原郡地理位置
至唐朝時,在原址上建立中受降城,一時成為貫通東西南北的交通樞紐和軍事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