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九原可作

鎖定
九原可作,漢語成語,拼音是jiǔ yuán kě zuò,意思是比喻設想已死的人再生。出自《國語·晉語八》。
中文名
九原可作
外文名
The dead in the graves can resurrect
拼    音
jiǔ yuán kě zuò
注    音
ㄐㄧㄡˇ ㄩㄢˊ ㄎㄜˇ ㄗㄨㄛˋ
出    處
《國語·晉語八》

九原可作成語出處

《國語·晉語八》:“趙文子與叔向遊於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誰與歸?’” [1] 

九原可作成語用法

作賓語;指死而復生。
示例
唐 楊炯《益州新都縣學碑》:“若使九原可作,大君得廊廟之才。”
唐 杜牧《長安雜題長句》之四:“九原可作吾誰與,師友 琅琊 邴曼容 。”
清 錢謙益《父友竹贈徵仕郎兵科給事中》:“九原可作,斯無愧於典型。”
蓋晉武帝稱“安得諸葛亮者而與之共治”,正使九原可作,盍亦思所以用之。 ★宋·陳亮《英豪錄序》 [1] 
清·張問陶《崑山朱貞女詩》:“諸生諸生竟衝舉,九京可作神應許。” [2] 

九原可作成語典故

趙文子與叔向遊於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誰與歸?”叔向曰:“其陽子乎!”文子曰:“夫陽子行廉直於晉國,不免其身,其知不足稱也。”叔向曰:“其舅犯乎!”文子曰:“夫舅犯見利而不顧其君,其仁不足稱也。其隨武子乎!納諫不忘其師,言身不失其友,事君不援而進,不阿而退。”《國語》卷十四〈晉語八·趙文子稱賢隨武子〉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