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

鎖定
《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一首五言詩。此詩作於奉命使都途中,主要通過對途中景物的描繪,抒發思鄉之情和歸隱之念。全詩結構整齊,前半寫景,後半感懷,兩半勻稱,界限分明,在構思上頗具特色。
作品名稱
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
作    者
陶淵明
創作年代
東晉
作品出處
陶淵明集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題    材
行役詩

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作品原文

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
我不踐斯境,歲月好已積
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
微雨洗高林,清飆矯雲翮
眷彼品物存,義風都未隔
伊餘何為者,勉勵從茲役
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
終懷在歸舟,諒哉宜霜柏 [1] 

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註釋譯文

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詞句註釋

⑴乙巳歲:即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建威參軍:建威將軍參軍。建威將軍為劉敬宣,時任江州刺史。
⑵踐:踏,經由。斯境:這個地方。
⑶好已積:即“已好積”。好:甚。已積:已經很久。積:多。
⑷悉:都。如昔:如同昔日。
⑸飆(biāo):疾風,暴風。矯:舉起。這裏指高飛。雲翮(hé):雲中的鳥兒。翮,鳥的翅膀,這裏代指鳥。
⑹眷(juàn):眷顧,顧念。品物:指萬類庶物。
⑺義風:適宜的風,猶“和風”。未隔:無所阻隔。謂風雨適時,萬物並茂,無所阻隔。
⑻伊:語助詞,無意義。何為:為何,為什麼。
⑼勉勵:這裏有勤苦努力的意思。茲役:這種差事。
⑽一形:一身,個人的形體,詩人自指。形,身體。制:限制,約束。
⑾素襟(jīn):平素的志向。襟:胸襟。易:改變。
⑿日:每天。
⒀離析:分開,離開。
⒁歸舟:逯本作“壑舟”。壑(hè)舟:深谷激流中的小舟,喻流逝不停的時間。
⒂諒哉:確實如此的意思。諒,誠。哉,句中語氣助詞。宜:應該做。霜柏:霜中的松柏。比喻堅貞的品行、節操。 [2]  [3] 

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白話譯文

未再踏上這片地,歲月層層已堆積。
早晨傍晚看山川,事事沒變如往昔。
微雨洗塵林木爽,疾風吹鳥更高飛。
顧念山川萬物茂,風雨適時不相違。
我今不知是為何,勤苦從事這差役?
身體好似受拘束,懷抱志向不可移。
日日夢想回田園,哪能如此久分離?
最終仍將歸故里,霜中松柏自挺立。 [3] 

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晉安帝義熙元年(405),陶淵明四十一歲。晉安帝元興三年(404)四月,劉裕在湓口打敗桓玄,進據潯陽,並遷劉敬宣為建威將軍、江州刺史,鎮潯陽。陶淵明前往任劉敬宣的參軍。劉毅曾與劉敬宣有隙,劉敬宣任江州刺史時,劉毅派人對劉裕説:“如敬宣之比,宜令在後。”“聞已授郡,實為過優;尋復為江州,尤用駭惋。”(《通鑑》卷一一四)劉敬宣聽到後,越發不安。義熙元年(405)三月,便上表晉安帝自請辭職。陶淵明大概就是為劉敬宣上表辭職之事奉命出使京都,出使途中經錢溪(在今安徽貴池)時,寫下這首詩。 [2]  [3]  [4] 

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作品鑑賞

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整體賞析

此詩主要通過對途中景物的描繪,抒發思鄉之情和歸隱之念。前半部分寫在錢溪(今安徽貴池梅埂)“看山川”,後半部分是感懷。
“我不踐斯境,歲月好已積。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開頭他就説不到此地已是很久了,説明他很久以前曾到過錢溪。關於他到錢溪的時間,江西宜豐陶氏族譜中有這樣一條:“乙巳三月,公使都,經錢溪,復邦族……”説明他以前曾來錢溪,與這裏的陶氏宗族有過應酬的事。不過這條記載是否可靠,與此詩關係不大,反正他過去來過此地就是了。關鍵是,舊地重遊,他卻説出“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這樣的句子。這見出他多麼喜愛這個地方,似乎看不夠;當他將眼前所見與往日的印象進行對照時,又會感到多麼親切。因為前年歲暮桓玄篡位,去年劉裕起兵討伐桓玄,現在戰爭基本結束。兩三年的短暫時間裏,世間發生這樣劇烈的變化,而自然界的山川景物卻“事事悉如昔”。話説得很平淡,但“江山依舊,人事已非”的感慨已經寄寓其中了。“微雨洗高林,清飆矯雲翮。”這是他看山川時的一個突出印象,寫得清新、細緻。“微雨”“清飆”,透出春天美好的氣息,高林經微雨一洗潤,會越發青綠可愛,空中鳥的翅膀在清風的舉託下,會盤旋得更加自如。這兩句歷來被看作是陶詩中觸景生情,寓情於景,而達到情景交融境地的寫景佳句。諸如“從胸中自然流出”,“不煩繩削而自合”,“直寫胸中天”等讚語相次而出,不言陶詩有雕琢事。陶淵明是暮春三月經過錢溪的,這裏的微雨,即“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的“微雨”;也即後來杜甫所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的“好雨”。這種雨能起到滋潤萬物的作用。故句中的“洗”,不僅含有“洗淨”的內含,而且兼有“潤物細無聲”,“夜雨瞞人去潤花”的“潤”的內涵。這個“洗”字用得非常精當,實即後來詩評家所謂的“詩眼”。作者抓住在眼前呈現的天機和暢的自然景色,尤其把風、雨、林、鳥組合在一起,予以集中表現,就更能體現陶淵明的思想境界,故此兩句無論就思想內容或藝術特色方面講,都是不容忽視的兩句。歷來對“眷彼品物存,義風都未隔”兩句有不同的解釋和體會。有的把“品物”解作“景物”,“義風”解作“適宜的風”;有的把“品物”作“人品事物”講,“義風”,解作“正義風尚”;有的則認為“品物”,同於《易經·乾卦》中所説的“品物流形”。“品,眾庶也”,見《説文·品部》。《説文解字注箋》補充説:“庶物謂之品物,引申之義也”。所以“品物”,有現在所謂的“生物”的含義。關於“義風”,應該看作是廣義的,因為“義者,事之宜也”,既可用於自然方面,也可用於社會方面。陶淵明對風常賦予一種化育的內涵,約相當於現在所説的“春風化雨”;比如“泠風送餘善”,“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凱風自南來,迴飆開我襟”等。陶淵明喜把人、物、我視為能在一體同仁的狀態中各徜徉自得的個體;上面説的是“品物”,便是選用了“義風”這個詞,這樣就“民胞物與”了。可見他在選用詞語方面是精雕細琢的。這兩句語意渾含,耐人尋味。陶淵明是一個“朝與仁義生,夕死復何求”的人,當然是一位具有仁者襟懷的人,於是他對風雷日月,雨露雲煙,山川園林,眾鳥新苗,田夫稚子,都表示一種親切而沖和的愛意,上面的“品物”“義風”,正是這種愛意的表現。陶淵明是把自己納入“品物”的範疇的,似乎自己已感到一種和樂相處的樂趣,進入到忘我的境界,因而他退仕的決心就更大了。這樣,便引出了後面言志的八句,顯示題旨。
後面八句大致的意思是,眼前雖然被迫行役,但歸田適志的襟懷不變,要像霜後的柏樹一樣,保持高尚的情操和品德。“伊餘何為者,勉勵從茲役?”這裏他自我責備起來了。這種自責是由錢溪這裏江山之美、居人之樂引起的,轉得雖陡,其實自然。“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一形”,個人的形體,詩人自指;“有制”,受到牽制、約束。這裏是説自己奔走道路是由於職任的制約。中間又用個“似”字。這不定之詞表示出自己並不十分看重這官職,扔掉它並不困難。“素襟”,平素的懷抱,即歸隱田園,他認為這是不可改變的。下面就説“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陶淵明此次出仕時間很短,這裏説“久”,日日夢想,見出他確實“質性自然,非矯勵所得”(《歸去來兮辭》)。“終懷在歸舟,諒哉宜霜柏。’這兩句是説:我一定要回到田園中去,這決心就像不怕冰霜的柏樹那樣堅定不移。這裏暗用了孔子“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的話,這個誓願是發得很重的。《飲酒》其十九有“遂盡介然分,終死歸田裏”,與這兩句意思相似。下半這八句,頭兩句自責,後六句兩句一層,反覆表明自己的歸耕之志,一層深似一層,而且用“似有”“不可”“安得”“終懷”“諒哉”這些詞語進行呼應,把他的心情表現得十分強烈。
這首詩在構思上頗具特色。第一,它能顯示作者的思想依時間的推移而出現的深度。他阻風於規林時,只是想到家鄉美好的園林而不想從政(“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在夜行塗口時,只是想到一向愛好詩書,而園林中又沒有世俗之情才不想從政(“詩書敦宿好,林園無世情”;在經曲阿時,是看厭了異鄉景象而不想從政(“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但在經錢溪時,卻是看到錢溪品物美好而不想從政。這是作者採用“移就”的修辭手法把故鄉的美移到錢溪來,並從根本思想寫,集中筆墨寫,就為退出仕途的決心增添了砝碼。第二,詩的前半用觸景生情,寓情於景的手法表示自己內心的意念,語言精到,形象深刻;後半則言明題旨所在,故它能在託物言志上做到章法均衡,過渡自然,顯示了古典詩的整齊和諧美。第三,詩歌常講求藝術容量,既用精煉的語言雕繪形象,又能於其中表達出豐富的思理,而這首詩就是這樣的詩。 [2]  [3]  [4] 

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名家點評

宋代趙泉山:“此詩大旨,慶遇安帝光復大業,不失舊物也。”(龔望《陶淵明集評議》引) [1] 
清代潘德輿“‘微雨洗高林,清飆矯雲翮’……體物之妙,疇非化工兼畫工者?”(《養一齋詩話》) [5] 

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晉書》《宋書》均謂其為系陶侃曾孫。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後去職歸隱,絕意仕途。長於詩文辭賦。詩多描繪田園風光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隱寓着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和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對太平社會的嚮往;也每寫及對人生短暫的焦慮和順應自然、樂天安命的人生觀念,有較多哲理成分。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頗為精練,具有獨特風格。有《陶淵明集》。 [6] 
參考資料
  • 1.    龔 望.陶淵明集評議[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53
  • 2.    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127-129
  • 3.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M].北京:中華書局,2019:135-136
  • 4.    吳小如 等.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507-508
  • 5.    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彙編·陶淵明集上編(C).北京:中華書局,1962:233
  • 6.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