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乘(拼音:chéng、shè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個人在樹上,“乘”的本義就是登上去,讀chéng。由此引申,指坐車船;“乘”還有順應和趁着的意思,如:乘風破浪、乘虛而入。“乘”又指乘法,其含義為一個數字在另一個數字之上。“乘”又讀shèng,古代稱四馬一車的兵車為一乘;春秋時晉國的史書稱“乘”,後來通稱一般的史書。
(*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異體字)
中文名
拼    音
chéng,shèng
部    首
丿、禾
五    筆
TUXV [14] 
倉    頡
HDLP [14] 
鄭    碼
MFTR [14] 
筆    順
撇、橫、豎、豎、橫、提、撇、豎彎鈎、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1941) [1] 
平水韻
下平十蒸(chéng),去聲二十五徑(shèng) [4] 
總筆畫
1+9、5+5(部首+部首外)
統一碼
U+4E58
字形結構
特殊-框架結構
四角碼
2090₁
異    體
乗*、椉*、𠅞、𠅟、𠓲、𠓸、𨌤、𪞳
注音字母
ㄔㄥˊ 、ㄕㄥˋ
造字法
會意字

字源解説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會意字。在商代甲骨文(圖1)中,上面是“大”(指人),下部是“木”(指樹木)。人在樹上,高出地面。本義指登上;一説這一形象像人騎在樹上,本義當指騎、坐。西周文字(圖2-3)為了突出人踩在樹上之意,又在大字下端連兩“止”(足)。戰國文字(圖5-11)訛變更甚,除秦文字(圖11)從木外,大多已不從木,而改從幾;且多將原標在“大”下端的兩“止”,與“大”的像人兩臂處直接相連。楚文字(圖7)有從車者,即《集韻》的“𨌤”字,是為“乘”的分化字,字義不變。漢代隸書(圖14-16)沿襲秦代字形,而向便於書寫方向發展。楷書承接小篆和隸書,古時主要有三種寫法:乘、乗、椉。“椉”直接反映小篆結構;“乘”是把其上的人和其下木合寫在一起,左右兩腳變成了“北”字;“乗”是在“椉”的基礎上合併筆畫形成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將“乘”定為正體,“乗”“椉”為異體。 [2]  [5] 
由於“乘”字中含有人在樹上的形象,所以古人把人站在車上也稱乘,即為乘車;人坐在船上,就是乘船;人坐在馬上,就是乘馬。又引而申之,所乘之車馬亦可謂乘(一車四馬為一乘)推而廣之,凡一物加於他物之上皆可曰乘。 [18]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chéng
動詞
〈文言〉登;升。
ascend;arise
《詩經·衞風·氓》:乘彼垝垣,以望復關。
乘城;乘屋
〈文言〉駕馭。
ride;drive
《孟子·滕文公下》:昔者趙簡子使王良與嬖奚乘。
乘馭;乘雲
坐(交通工具、牲口等)。
ride
《論語·衞靈公》:乘殷之輅,服周之冕。
唐·崔顥《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楊絳《老王》:我自己不敢乘三輪,擠公共汽車到醫院門口等待。
乘馬;乘客;乘車;乘務員
憑藉;駕馭。
rely on
《漢書·遊俠傳·原涉》:(涉)遣奴至市買肉,奴乘涉氣,與屠爭言,斫傷屠者,亡。
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文言〉加;交加。
alternate
漢·賈誼《論積貯疏》: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文言〉碾壓,踐踏。

《墨子·節葬下》:滿堆無對,已葬而牛馬乘之。

〈文言〉欺凌;欺壓。

《漢書·禮樂志》:世衰民散,小人乘君子。顏師古注:“乘,陵也。”

〈文言〉進攻;追逐。

《史記·高祖本紀》:楚兵不利,淮陰侯乘之,大敗垓上。張守節正義:“乘,進也。”

〈文言〉戰勝;勝過。

《尚書·西伯戡黎》:周人乘黎。孔傳:“乘,勝也。”

〈文言〉防守。

《史記·高祖本紀》:興關內卒乘塞。

〈文言〉計算;計劃。

《周禮·天官·宰夫》:乘其財用之出入。鄭玄注:“乘,猶計也。”

進行乘法運算,即幾個相同的數連加的算法。
multiply
八乘七得五十六。
周髀算經》捲上:勾股各自乘,並而開方除之,得邪至日。
乘方;乘積
〈文言〉用。

《莊子·天地》:上神乘光,與形滅亡,此謂照曠。成玄疏:“乘,用也。”

〈文言〉治理。

《漢書·魏相傳》:故立藏和之官以乘四時。顏師古注:“乘,治也。”

〈文言〉繼承;秉承。

《列子·楊朱》:乘其名者,澤其宗族,利兼鄉黨,況子孫乎?

名詞
(舊讀shèng)佛教比喻能運載眾生到達解脱彼岸的教法。


介詞
利用(機會等)。口語裏多用“趁”。
take advantage of
《孟子·公孫丑上》:雖有智慧,不如乘勢。
魯迅《祝福》:我乘她不再緊接的問,邁開步便走。
乘勢;乘勝;乘興;乘人之危
shèng
量詞
一輛四匹馬拉的車稱為一乘。

《莊子·列禦寇》:王悦之,益車百乘。
千乘之國
古代地積單位,四丘為乘。

《韓非子·外儲説左上》:蕊工悦之,養之以五乘之奉。

名詞
〈文言〉特指配有一定數量兵士的兵車。

《左傳·隱公元年》: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杜預注:“古者兵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春秋時晉國史書稱“乘”。後來泛指一般史書。

《孟子·離婁下》:晉之《乘》,楚之《禱杌》,魯之《春秋》,一也。
史乘;野乘
〈文言〉類別;等級。

《説苑·君道》:“哀公曰:‘有二乘,則何為不博也?’”

動詞
〈文言〉成雙成對。

《周禮·秋官·掌客》:乘禽日九十雙。鄭玄注:“乘禽,乘行羣處之禽,謂雉雁之屬。於禮以雙為數。”

數詞
〈文言〉四。

《詩經·鄭風·大叔于田》:大叔于田,乘(chéng)乘馬。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6]  《漢語大字典》 [7]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五】【桀部】食陵切(chéng)
也。從入、桀。桀,黠也。軍法曰乘。
𠅞,古文乘從幾。
【譯文】乘,壓覆。由“入”、“桀”會意;桀是強的意思。軍法書上叫作乘。
𠅞,古文乘字,從幾。
【註釋】①覆:王筠《説文解字句讀》:“覆者,壓覆之謂也。”②入、桀:桀訓黠。③軍法:壓覆在軍法書上叫乘。𠅞:下之幾,象乘石。 [8] 

説文解字注

“覆也。”注:加其上曰椉。人乘車,是其一耑也。
“從入、桀。”注:入者,覆之意也。食陵切。六部。
“桀,黠也。”注:説從桀之意。《方言》:黠,慧也。自關而東趙魏之閒謂之黠。《史記》雲:桀黠奴。凡黠者必強,故桀訓黠。入桀者,謂籠罩桀黠。
“軍法入桀曰椉。”注:各本奪入桀二字,則不可通,今依韻會補。此偁軍法説字形會意。猶引易艸木麗於地説䕻,引豐其屋説寷也。雲軍法者,蓋出漢志兵書四穜內。入桀者,以弱勝強。書序雲:周人椉黎。《左傳》:車馳卒奔,椉晉軍。椉之證也。
“𠅞,古文椉,從幾。注:憑几者亦覆其上,故從幾。然則𠅞亦可以為依憑字。 [9] 

康熙字典

【子集上】【丿部】乘
古文:𠅞𠓸。《唐韻》食陵切。《集韻》《韻會》神陵切,並音繩。《廣韻》:駕也,登也。《易·乾卦》:時乘六龍以御天。
又因也。《孟子》:不如乘勢。《老子·道德經》:乘乘兮若無所歸。
又治也。《詩·豳風》:亟其乘屋。
又勝也。《周語》:乘人不義陵也。
又計也。《周禮·夏官·槀人》:乘其事,試其弓弩,以下上其食而誅賞。
又姓。漢煮棗侯乘昌。
又《廣韻》《韻會》實證切。《集韻》石證切,並音剩。車也。《詩·小雅》:元戎十乘,以先啓行。
又物雙曰乘。《左傳·僖三十三年》:弦高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揚子《方言》:雙鴈曰乘。
又物四數皆曰乘。《禮·少儀》:乘壺酒。《孟子》:發乘矢。
又乘丘,地名。《爾雅·釋地》注:乘丘,形似車乘也。
又草名。《爾雅·釋草》:望乘車。注:可為索,長丈餘。
又《韻會》:乘者,載也。取載事為名。《孟子》:晉之乘。【按,《韻瑞》引晉乘入平聲,誤。今宗譜曰家乘,義與史乘通。】
又《傳燈錄》:禪有淺深階級,一小乘,一大乘。頓悟自心無漏智,此心即佛,曰最上乘。宋沙門契嵩《原教篇》:五乘皆統之於三藏。一人乘,二天乘,三聲聞乘,四緣覺乘,五菩薩乘。後三乘導其徒出世也。前二乘以欲不可輒去,就其情而制之也。皆去聲。
又《集韻》諸應切。音證。姓也。
《説文》本作椉。 [10] 

廣韻

食陵切,平蒸船 ‖ 乘聲蒸部(chéng)
乘,駕也。勝也。登也。守也。《説文》作椉,覆也。又姓,漢有乘昌,為煑棗侯。
實證切,去證船 ‖ 乘聲蒸部(shèng)
乘,車乘也。實證切。又食陵切。七。 [11] 
《説文解字》書影 [12] 
《説文解字注》書影 [9] 
《康熙字典》書影 [1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14]

書寫提示

書寫 書寫
❶“禾”分上下,“北”分左右。❷“禾”的頭兩筆撇和橫居上居中,第三筆長豎寫在豎中線。❸“北”的左右兩旁分寫在長豎左右橫中線部位。❹“禾”的末兩筆撇和捺,從橫中線下側長豎上起筆,撇尖、捺腳持平,高於豎筆底部。 [15] 

書法欣賞

(書法圖來源 [16]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əŋ
先秦
王力系統
ȡ
ǐə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ȡʰ
jə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zd
jiəŋ
先秦
李方桂系統
d
jəng
西漢



東漢





jəŋ


jəŋ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ə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jəŋ
隋唐
高本漢系統

dʑʰ
i̯əŋ
隋唐
王力系統

ǐəŋ
隋唐
董同龢系統

dʑʰ
jəŋ
隋唐
周法高系統

ʑ
iɪŋ
隋唐
李方桂系統

jəng
隋唐
陳新雄系統
dʑʰ
ǐə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3]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六蒸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食陵切
dʑʰjəŋ
去聲
四十七證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實證切
dʑʰjəŋ
禮部韻略

平聲




神陵切


去聲




石證切

增韻

平聲




神陵切


去聲




石證切

中原音韻

陽平
庚青
穿
齊齒呼

次清

ʈʂʼiəŋ

去聲
庚青
齊齒呼

全清

ʂi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庚青




池繩切


去聲
庚青




禳正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八庚



時徵切
ʒiəŋ

去聲
十八敬



時正切
ʒiəŋ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七英影應益






陽去
第七英影應益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ʂʰəŋ
35
陽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ʂʰəŋ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ʂʰəŋ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ʂʰəŋ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ʰən
213
陽平
文讀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sən
213
陽平
白讀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sən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ʂʰən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ʂʰən
42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ʂʰən
55
去聲
為“趁”訓讀,醜刃切
晉語
太原
tsʰəŋ
11
平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
晉語
太原
tsʰəŋ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zən
412
陰去

吳語
蘇州
tsʰən
24
陽平
為“趁”訓讀
吳語
温州
zeŋ
31
陽平

吳語
温州
tsʰaŋ
42
陰去
為“趁”訓讀
湘語
長沙
sən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ɣiɛn
13
陽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湘語
雙峯
ɣiɛn
33
陽去
贛語
南昌
tsʰən
24
陽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贛語
南昌
sən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sən
44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客家話
梅縣
sən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ʃɪŋ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ʃɪŋ
43
陽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sɪŋ
24
陽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閩語(閩南語)
廈門
sɪŋ
33
陽去
閩語(閩南語)
潮州
seŋ
55
陽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閩語(閩南語)
潮州
seŋ
35
陽上
閩語(閩東語)
福州
siŋ
52
陽平

閩語(閩北語)
建甌
tsʰeiŋ
21
上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7]  、漢典 [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11-1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490
  • 3.    音韻、基本信息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11]
  • 4.    十蒸 乘  .搜韻[引用日期2018-11-11]
  • 5.    常文禮著.智慧漢字[M].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12.06:122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商務印書館,2012:169;1168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6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740
  • 9.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8
  • 11.    辭書搜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8-11-17]
  • 12.    《説文解字》卷五 桀部  .搜韻[引用日期2018-11-11]
  • 13.    (清)張玉書等編纂.康熙字典:大眾文藝出版社,2009.06
  • 14.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11]
  • 15.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1:42
  • 16.    書法欣賞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11]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01:340
  • 18.    陳煒湛著.古文字趣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2:265-26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