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乘扁舟

鎖定
乘扁舟用來作功成身退之用。出自於《史記貨殖列傳》。
中文名
乘扁舟
出自於
《史記貨殖列傳》。
用來作
功成身退之用
典    故
:"乘扁舟而濟者,其身也要

乘扁舟史料記載

三國徐斡《中論修本》就運用了這個典故:"乘扁舟而濟者,其身也要。" [1] 
《史記·貨殖列傳》:春秋時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後,乘扁舟歸隱五湖。商隱用此事,説自己總想着年老時歸隱江湖,但必須等到把治理國家的事業完成,功成名就之後才行。 [1] 

乘扁舟歷史典故

公元前498年,越王勾踐出兵攻打吳國,貿然出兵,結果越軍大敗,狼狽而逃,被吳軍圍困在了會稽山上。范蠡建議勾踐向吳國求和,以便積蓄力量,日後東山再起。勾踐無奈,只好按范蠡的計策行事,范蠡隨同勾踐一同到吳國去做奴僕。他們在吳國備受屈辱,終於取得了吳王的信任,返回越國。勾踐回國後,決心報仇雪恥,他一方面讓大夫文種管理國政,另一方面,讓范蠡訓練軍隊,並採用了文種的美人計來誘惑吳王。等一切就緒後,他派范蠡帶上越國最美的女子西施和鄭量前往吳國,實施復興越國的第一步驟,夫差果然中了勾踐的美人計,對越國放鬆了警惕。經過十年的準備,越國舉國攻打吳國,終於滅掉了吳國。
越王勾踐滅吳後,並不甘心做一國之主,想成為東方的霸主,可是他擔心原來幫助過他復國的范蠡等人起兵謀反,於是讓文種接管了范蠡的兵權。范蠡早已料到越王會有這一手,因為他深知,越王只可以共患難而不能同享安樂。最後他決定走為上策,於是在風高月黑之夜,他乘着小船,涉三江,入五湖,最後來到了齊國。在齊國隱姓埋名,做起了陶瓷生意,最後成為一個大富商,人們又稱他為陶朱公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