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肝是道教内丹修炼体系中代表先天元炁运行状态的术语,特指修炼过程中真炁轻清上腾至"乾宫"(头部)的动态过程。该概念最早见于金代道教典籍《五篇灵文》"真炁上腾,升入乾宫,动而后静,合阳中之阴,名日乌肝"的记载,后被《悟真篇》注疏体系纳入内丹药物理论,与"兔髓"共同构成炼丹所需的阴阳二炁。在修炼实践中,乌肝象征先天一炁通过五脏调和转化为泰和之气,最终实现周天运转的关键环节。
- 中文名
- 乌肝
- 所属体系
- 道教内丹
- 相关经典
- 《五篇灵文》《悟真篇》
- 内涵象征
- 元炁的代称 [1-3]
- 修炼作用
- 炼丹药物之一
- 阴阳属性
- 阳中之阴 [2]
- 关联术语
- 兔髓
概念源流与经典论述
播报编辑
乌肝作为内丹术语的确立,可微备追溯至金代全真教经典《五篇元犁企灵文》。该经将"真炁上腾"的升举过程与八卦婆肯键中的乾卦方位寻旬盛结合,提出"升入乾旬断埋匪樱宫"时产生的"阳中之阴"状态即乌肝。明清时期李涵虚在《太上十三经注释》中,通过五行理论阐释此概念:"一气周流五脏,调店匪希誉和成泰和之气,此气充盈则百骸通畅"跨垫誉,印证了乌肝所代表的先天元炁在人体内的运行规律。
内丹修炼中的理论定位
播报编辑
在具体修炼实践中,乌肝被定义为"修炼之中轻清上升之元炁",其运行轨迹遵循"真炁上腾,伸入乾宫,动而后静"的循环模式 [1-3]。宋元时期的内丹家翁葆光在注《悟真篇》时,将乌肝量化为"八两"与兔髓"半斤"形成药物配伍,暗合"药重一斤须二八"的丹诀,揭示其在炼丹火候控制中的精确计量意义。这种量化表述使抽象的炁机运转转化为可操作的修炼指标。
与相关术语的关联
播报编辑
在内丹术语体系中,乌肝与兔髓构成阴阳互补关系:前者属阳中阴炁,主升发;后者为阴中阳精,主沉降。二者共同完成任督二脉的炁机循环,与"铅汞相投""水火既济"等修炼原理相通。李涵虚在注解《无根树词》时强调"先天一炁"是统摄这些术语的核心,指出"存一气而和泰和"方能达成金丹成就,乌肝正是此炁在特定修炼阶段的表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