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之園

鎖定
之園,位於虞山東麓,常熟西隅,相鄰曾園、趙園,皆為常熟有名的古園,之園居三園之首,俗稱“翁家花園”,因園內曲水迴流如“之”字形而得名,系清光緒間江西、浙江布政使翁曾桂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所建,佔地面積6915平方米,由水面、住宅、園林三部分組成,該園與蘇州園林同根同源,具有一定歷史價值。 [1-2] 
中文名
之園
位    置
蘇州常熟市第一人民醫院
建立時間
1900年
佔地面積
6915 m²

之園文物信息

之園位於現蘇州常熟市第一人民醫院內,系清光緒間江西、浙江布政使翁曾桂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所建,俗稱“翁家花園”。園內曲水迴流如“之”字形。佔地面積6915平方米,由水面、住宅、園林三部分組成,該園與蘇州園林同根同源,具有一定歷史價值。 [1] 
2009年5月21日,之園被市政府列為第七批常熟市文物保護單位。

之園主人

翁曾桂,字筱珊,蘇州常熟人。大學士翁心存孫,安徽巡撫翁同書三子,二代帝師翁同龢侄,官至浙江布政使。同治十二年11月,浙江餘杭發生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翁曾桂作為刑部浙江司的承審人員,擔任了該案的“主審”,親自組織開棺驗屍,證明並非毒死,實系因病死亡,在複審平反楊乃武小白菜冤案中有功。

之園之園詳情

之園其名,據説緣出有三,一是翁氏家族輩份以“曾、孫、之、慶”排行.園主願子孫繁衍聚息於茲,故以“之”名;二因園中有島有水,其水流環繞如“ 之 ”字,故名以“之”;三説翁曾桂造園時,任江西布政司職,喜“之江三曲”形趣,故取“之園”以銘記。這三種説法都不無道理,故錄於此。
之園原址舊貌:東起九曲黃河,南臨九萬圩,西至嚴家弄,北止荷香館。總面積為14600平米,其中水面約佔三分之一。其園門朝東,園內東北、西南為住宅,佔地約5畝,其餘盡為園林。
其景觀設有:外大門、內宅門、中門;門內有“之福堂”大廳、廳後是書房、花房以及橋廳等;環水而築有:船廳、六角亭、曲廊、挹爽軒、半溪亭、衣綠草堂、四面廳等。園中之水環流曲繞,有池寬深,魚蝦聚伏;有池清淺,荷蓮搖曵。水中有島,兩島之間有“垂虹”、“漾碧”、“飲綠”三座石橋相構連。島上及園內遍植古樹名木,有銀杏、檜柏、香樟、黃楊、銀桂、杉木、榆樹、朴樹、羅漢松、廣玉蘭、白玉蘭、海棠、凌霄等皆在百年以上,有的已逾二百多年。
之園內園內楹聯匾牌考究,有翁同龢親書特大字楷書“之園”兩字為大門內塞門上的白底黑字巨匾,光彩奪目。之園園內大門門柵上的橫匾“城市山林”,客廳裏的隸書“之福堂”,園子內的行書“半溪亭”、“挹爽軒”、“衣綠草堂”等匾額至今保存完好,仍可看到。其中“半溪亭”三字氣勢磅礴,蒼勁有力,可想書法家當年之非凡功力。

之園歷史相關記載

光緒初年,翁同龢之侄翁曾桂在常熟城西九萬圩購地二十餘畝,歷十餘年,此地空荒。二十四年翁同龢削職歸,路過此間見所購園地,柳榆松杉皆漸成蔭,而無一椽,且有池甚寬。在翁同龢的授意下,翁曾桂決定築園。請蘇州原吏部侍郎汪鳴鑾設計,後接到汪寄來宅圖三卷(即園林建築圖)。翁同龢閲後即轉寄江西任職的翁曾桂翁曾桂同意依此建園。
光緒二十五年,園始營建,翌年園成。五月,開啓正門。二十八日翁同龢應邀至新園遊,極暢適。此後,翁同龢興致極高多次入園遊覽。清代史料《翁文恭公日記》有記載,“詣之園,晚詣之園,晚偕侄同詣之園,梅正花,柳毿毿然,登陡忘疲,留飲……薄暮歸。六月二十七日,筱侄(指翁曾桂)以舟來迎,因詣之,徜徉水石間”。
“之園”很美,且大,是典型的江南園林,有山有水,亭台樓閣佈局得法,小橋流水錯落有致,桃柳松柏綠肥紅瘦,梅蘭竹菊各有所處,步曲徑能通幽,登高亭而神怡。園中荷池狹長,水自城河入,涓涓清流,自多生趣。池中有兩小島與岸相隔,築數橋相通。池內廣種藕蓮,時值盛夏,一池荷花競相開放,豔色迷人。邑人花景福《西城雜詩·之園》有贊:苦憶翁家數畝宮,漲天十丈藕花紅。
該園建成於公元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據説從購置田地到落成,該園共用了20年時間,當年園門有聯“廿年締構,一水瀓清”可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