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久留米師團

鎖定
久留米師團,即日本陸軍第18師團,號稱是日軍“最精鋭師團” [2]  ,代號“菊”師團 [1]  ,配備有先進武器裝備 [2]  。在淞滬抗戰中,“久留米師團”數萬日軍,在短短的兩個星期時間裏便傷亡過半,蒙受了慘重的損失。後來“久留來師團”在攻陷上海後,特地在藴藻浜立了一塊“日軍遇華軍最激烈抵抗處於此”的石碑。 [2] 
1945年8月在緬南部投降。 [1] 
中文名
久留米師團
別    名
日本陸軍第18師團
編成時期:
昭和12年9月9日
廢止:
昭和20年
代    號
“菊”師團

久留米師團發展歷史

日本陸軍第18師團是在日俄戰爭結束後的1907 年11月在久留米成立。1914年第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參加了對中國青島德軍的進攻。 [1] 
一戰結束之後,在1925年的裁軍中,第18師團被撤消。中國抗戰全面爆發不久,就在1937年9月被重建,代號“菊”師團。下轄4個步兵聯隊分別是:第55(大村)、第56(久留米)、第114(福岡)和第124(福岡)聯隊。其中第124聯隊於1941年 11月被編入了步兵第35旅團,前往瓜島結果全軍覆沒。 [1] 
改為三聯隊制的第18師團被配屬給了第10軍,於1937年11月4日在杭州登陸,直接導致在淞滬前線的中國軍隊全線崩潰,18師團隨即一路打到南京,參與了南京大屠殺。佔領南京後,第18師團劃歸華中派遣軍,擔任各地的警備和治安。1938年10月轉往南戰線改隸21軍參加了廣東戰役。此後一直駐守在華南地區。1941年11月,第18師團被編入第25軍。1941年12月7日,以18師團56聯隊為基幹的倫美支隊(佗美浩少將指揮)在馬來半島登陸,揭開了馬來戰役的序幕。18師團主力於1942年1月23日登陸沿着馬來半島西岸迅速南下直撲新加坡,至1942年1月31日完全控制了馬來半島。2月佔領新加坡佔領新加坡後,18師團被編入第15軍投入緬甸戰場,1942年4月佔領仰光,5月佔領曼德勒。隨後在緬甸各地展開作戰1942年 10月擔任北緬的守備任務。1943 年3月,與盟軍在緬甸北部胡康河谷展開激戰,遭到慘敗,從此一蹶不振。據戰後統計,投入緬甸戰役的18師團3.1萬名兵至少有2萬人戰死。 [1] 
1945年8月在緬南部投降。 [1] 

久留米師團歷任師團長

木村有恆(1907年11月 13 日 ~ 1910年11月30日) [1] 
大迫尚道(1910年11月30日~1912年12月26日) [1] 
神尾光臣(1912年12月 26日 ~1914年11月26日) [1] 
齋藤力三郎(1914年11月 26日~1915年5月26日) [1] 
柴勝三朗(1915年5月26日 ~1919年7月25日) [1] 
高山公通(1919年7月25日~1922年8月15日) [1] 
金谷範三(1922年8月15日~1925年5月1日) [1] 
牛島貞雄(1937年9月11日~1938年7月15日) [1] 
久納誠一(1938年7月15日~1940年2月10日) [1] 
百武晴吉(1940年2月 10日 ~1941年4月10日) [1] 
牟田口廉也(1941年4月10日~1943年3月18日) [1] 
田中新一(1943年3月18日~1944年9月22日) [1] 
中永太郎(1944年9月22日~1945年8月15日)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保山市隆陽區委員會編.鐵血豐碑 下 滇緬抗戰史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保山市隆陽區委員會,2012:190
  • 2.    政協六安市委員會編;蔣應平主編;楊傳道,劉金城,徐元華副主編等編.六安文史 第3輯.合肥:黃山書社,200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