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主(拼音:zhǔ)是漢語一級通用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像燈中有火炷的樣子,是“”的初文。對於燈來講火頭是最主要的,因此引申指最基本的、最突出的,又引申轉指君主,再引申指對奴隸或僕役擁有所屬權的人,還引申指當事人。主也用作動詞,義為負主要責任,即掌管、主持。一説,主的古字形像神主的牌位,引申指君主,也可以引申為“為首的”。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zhǔ
部    首
亠、王、丶
五    筆
YGD
倉    頡
YG
鄭    碼
SCVV
字    級
一級(0300) [1] 
平水韻
上聲七麌 [5] 
注音字母
ㄓㄨˇ
總筆畫
2+3、4+1、1+4
造字法
象形字
結    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統一碼
基本區 U+4E3B
四角碼
0010₄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關於“主”的構型學術界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種説法認為是象形字。甲骨文作圖1,其字形像神主牌位,與“”同為一字,後來因用法差別分化成了兩個字。“主”本義即神主。“主”本只有君主才有,所以“主”又引申指君主。該字在西周時代於豎筆中部加圓點(圖2),至戰國,圓點變成短橫,後又在中豎底部加一橫,而頂部長橫兩端上翹而呈弧形,原長橫頂上的飾橫變成豎點(圖3-5)。小篆把豎點寫成上鋭下肥的“瓜子”點(圖6),並把底橫延長,秦簡及西漢早期簡帛把左右上翹的弧筆的弧度大大減低,直至恢復為平直的橫筆,並且把頂部的豎點又變為略短的橫筆,但在東漢隸書中,這一橫筆寫得稍長,後世楷書把頂橫寫成斜點。 [2] 
另一種説法認為也是象形字。但不是像神主,而是燈具。李孝定認為圖A的甲骨文字形是“主”字,字形像用樹枝紮成的火把,中間一點表示火。本義當是火炬,是“”的先造字。後來出現了有盤的高腳油燈,燃燒發光的燈芯位於燈盤的中心,像小火炬,戰國文字與小篆與這一形象非常相似:中間是裝油的燈盞之形,最下部為燈台。對於燈來講火頭是最主要的,因此“主”引申指最基本的、最突出的。 [6] 
還有一説,祖先去世之後所立的牌位,一開始被稱為“示”。大概從商末周初時起,祖宗牌位不再稱“示”,而被稱為“主”或“神主”。是因為祖宗牌位的外形與燈盞的外形相似,人們也就把祖宗牌位稱為“主”了。 [7] 
“主”由君主引申指“為首的”。又引申指家長,一家之主。封建社會中,一家之主往往都是父親,所以主也特指父親。今口語中也稱未婚夫或丈夫為主。又引申指事物的根本。國君的女兒叫公主,也簡稱“主”。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教徒對他們所信仰的神也稱主,例如基督教稱耶穌為主。“主”也用為動詞,有“主持”“掌管”的意思。又有“崇尚”“注重”的意思。 [7]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zhǔ
名詞
君主。
monarch
《尚書·仲虺之誥》:“惟天生民有欲,無主乃亂。”
孔尚任《桃花扇·選優》:“臣敢不鞠躬盡瘁,以報主知。”

對公卿大夫的敬稱。

《周禮·天官·大宰》:“以九兩系邦國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

對公卿大夫之妻的敬稱。

《國語·晉語二》:“主孟啖我。”

公主的簡稱。
princess
《漢書·東方朔傳》:“午(陳午)死,主(館陶公主)寡居。”
《宋書·前廢帝紀》:“帝乃為主(山陰公主)置面首左右三十人。”

擁有財物或權利的人。
owner;
proprietor
《詩經·周頌·載芟》:“侯主侯伯。”
蘇軾《赤壁賦》:“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秦兆陽《在田野上前進》第九章:“我能不能算是一家之主。”
業主;盟主;物歸原主
舊時佔有奴隸或使用僕役的人(與“奴”“僕”相對)。
master
西漢·司馬遷《史記·外戚世家》:“少君(竇少君)年四五歲時,家貧,為人所略賣……為主入山作炭。”
丁玲《母親》一:“我到江家幾十年,服侍了幾輩人,真是忠心為主。”
奴隸主
邀請並接待賓客的人(與“賓”“客”相對)。
host
《禮記·檀弓下》:“賓為賓焉,主為主焉。”
《孟子·萬章下》:“迭為賓主。”
當事人,跟事物或事件有直接關係的人。
party;
litigant
《水滸傳》第二五回:“武大扯住鄆哥道:‘還我主來。’”
曹禺《日出》第四幕:“冤有頭,債有主。”
主顧;事主;債主
主見;對事情的確定意見。


主意;六神無主
舊時為死者立的牌位。

《禮記·曲禮下》:“如喪,曰天王登假,措之廟,立之主,曰帝。”
神主
稱神的牌位。

蒲松齡《聊齋志異·樂仲》:“心念母苦節,又慟母愚,遂焚所供佛像,立主祀母。”

燈炷。

《漢書·禮樂志》“金枝秀華”顏師古注引三國魏張晏曰:“金支,百二十支。秀華,中主有華豔也。”
按,《藝文類聚》卷八十引注作:“金枝,銅燈,百二十枝。秀華,中主有光華也。”

事物的根本;要素。
origin
《周易·繫辭上》:“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晏子春秋·雜下十四》:“禁者,政之本也;讓者,德之主也。”

配偶,對象(指男方)。

李準《李雙雙小傳》三:“我還只當是俺那個主回來了,原來是你呀!”

猶太教、基督教等對所信奉的神的敬稱。


救世主
(Zhǔ) 姓氏用字。



動詞
負責處理;負主要責任。
be in charge of
《墨子·尚賢中》:“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國家,欲脩保而勿失。”
蔣子龍《赤橙黃綠青藍紫》五:“你既然主不了事,為什麼要值班。”
主宰;主持;主事;主辦;主講
主張;決定
advocate;
stand for
《論語·學而》:“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
梅堯臣《林和靖先生詩集序》:“其辭主乎靜正,不主乎刺譏。”
主戰;主和
寓居。
lodge at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至陳,主於司城貞子家。”

預示(吉凶禍福或自然變化等)。
indicate;
betoken;
presage;
forebode
范仲淹《奏乞宣諭大臣定河東捍禦》:“河東地震數年,佔書亦主城陷。”
老舍《四世同堂》十五:“前面西山,主家業興旺。”

中醫學術語。主治。指某藥主治某病。

張仲景《傷寒論·傷寒例》:“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形容詞
最重要的,最基本的。
main;
primary;
chief;
principal
《周禮·地官·司市》:“大市,日昃而市,百族為主。”
主要;主角;主次
自身的;出於自身的。


主觀;主動
zhù
動詞
通“”。灌入。
pour
《詩經·小雅·大田》:“雨我公田”漢鄭玄箋:“令天主雨於公田。”

量詞
用於錢財或債務。相當於“件”“樁”。

《京本通俗小説·錯斬崔寧》:“不上半年,連起了幾主大財,家間也豐富了。”
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得了一主沒頭沒腦錢財,變成鉅富。”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8]  《現代漢語詞典》 [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五】【丶部】之庾切(zhǔ)
鐙中火主也。從紋,象形。從丶,丶亦聲。
【註釋】鐙:同“燈”。 [10] 

説文解字注

鐙中火主也。
段注:《釋器》:瓦豆謂之登。郭曰:即膏鐙也。膏鐙,《説文》金部之鐙錠二字也,其形如豆,今之鐙盞是也。上為盌盛膏而䖄火是為主。其形甚微而明照一室。引伸假借為臣主、賓主之主。
〔⿱凵土〕,象形。
段注:謂象鐙形。
從丶,
段注:謂火主。
丶亦聲。
段注:之庾切,古音在四部。按丶、主古今字,主炷亦古今字。凡主人、主意字本當作丶,今假主為丶而丶廢矣。假主為丶,則不得不別造鐙炷字,正如假左為𠂇、不得不別造佐為左也。 [11] 

廣韻

之庾切,上麌章 ‖主聲侯部(zhǔ)
主,掌也。領也。典也。守也。君也。《説文》曰:“鐙中火主。”又姓,出《姓苑》。之庾切。五。 [12] 

康熙字典

【子集上】【丶部】 主;康熙筆畫:5;部外筆畫:4
古文:丶、宔
(zhǔ)《唐韻》之庾切。《集韻》《韻會》《正韻》腫庾切,並音麈。君也。董仲舒《賢良策》: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愛民而好士,可謂誼主矣。《呂氏春秋》:朝臣多賢,左右多忠,如此者,國日安,主日尊,天下日服,此所謂吉主也。
又大夫之臣,稱其大夫曰主。《左傳·昭二十八年》:成鱄對魏舒曰:主之舉也,近文德矣。
又天子女曰公主。周制,天子嫁女,諸侯不自主婚,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故謂之公主。
又賓之對也。《禮·檀弓》:賓為賓焉,主為主焉。
又《左傳·僖三十年》:燭之武見秦伯曰: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注:鄭在秦之東也。
又宰也,守也,宗也。《易·繫辭》: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又神主,宗廟立以棲神,用慄木為之。《春秋傳》:虞主用桑,練主用慄。
又匰主。《周禮·春官》:司巫,掌羣巫之政令,祭祀則供匰主。注:主神所依也。匰,盛主之器。
又《禮·曲禮》:居不主奧。疏:主,猶坐也。
又《晉語》:陽子剛而主能。注:上也。
又姓。隋主胄,明主問禮。
又主父,複姓。
(zhù)又《正韻》陟慮切。同注。《荀子·宥坐篇》:主量必平似法。注:主,同注。
考證:“《左傳·昭二十八年》:‘成鮒對魏舒曰,主之舉也,近文德矣。’”謹照原文成鮒改成鱄。 [1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主字書寫提示 主字書寫提示
點筆在豎中線上端。第四筆豎在豎中線。三橫長短不一,第一、二橫分寫橫中線上下,末橫長而平。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ȶ
i̯u
王力系統
ȶ
ǐwɔ
董同龢系統
ȶ
juɡ
周法高系統
t
jew
李方桂系統
t
jugx
西漢



東漢





juo


ju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魚虞模

jwo
北魏後期北齊
魚虞模

jwo
齊梁陳北周隋
虞模

j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i̯u
擬音/王力系統

ǐu
擬音/董同龢系統

juo
擬音/周法高系統

iuo
擬音/李方桂系統

ju
擬音/陳新雄系統

ǐu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九麌

合口呼
三等
全清
之庾切
tɕjuo
集韻
上聲
九噳

合口呼
三等
全清
腴(腫)庾切
ʨio
去聲
十遇

合口呼
三等
全清
朱戍切
ʨio
韻略


上聲





腫𢈔切

增韻


上聲





腫庾切



去聲





朱戍切

中原音韻

上聲
魚模

撮口呼

全清

tʂiu
中州音韻


上聲
魚模





張汝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四語


全清
腫庾切
tʃy

去聲
四御


全清
陟慮切
tʃy
分韻撮要

陰上
第四諸主著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 

方音彙集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實際發音有異。
方言區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北京官話
北京
tʂu
35/214
陽平/上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
北方官話
濟南
tʂu
55
上聲

中原官話
西安
pfu
53
上聲

西南官話
武漢
tɕy
42
上聲

西南官話
成都
tsu
53
上聲

江淮官話
合肥
tʂu
24
上聲

江淮官話
揚州
tsu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tsu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tsu
52
上聲

吳語
上海
tsɿ
334
陰去
上海方言無陰上調,古陰上字多歸入陰去
吳語
温州
tsɿ
45
陰上

湘語
長沙
tɕy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ty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tsɿ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tsu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tʃy
35
陰上

粵語
陽江
tʃi
21
上聲

閩語
潮州
tsu
53
陰上

閩語
廈門
tsu
51
上聲

閩語
福州
tsy(文)/tsuɔ(白)
31
上聲

閩語
建甌
tsy
21
上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4]  、《漢語方音字彙》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5-0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447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62
  • 4.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08]
  • 5.    平水韻 七麌  .搜韻[引用日期2020-05-08]
  • 6.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673-674
  • 7.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174-175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693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698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682
  • 11.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5-08]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263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6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08]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06:11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