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主情主義

鎖定
主情主義(sentimentalism),亦稱“感傷主義”、“前浪漫主義”。是近代西方文藝流派。18世紀中後期,起源於英國,流傳至法、德、俄。代表作家斯特恩,他的兩部著名小説《特利斯·項狄》和《在法國和意大利的感傷的旅行》都以極其奇怪的結構,極其瑣屑的情節寫成。隨後,擴展到歐洲各國,像盧梭的《新愛洛綺絲》、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等都體現了濃郁的感傷主義色彩。英國的湯姆生、楊格,俄國的卡拉姆辛等屬這一流派。其產生的社會背景是英國產業革命後資產階級得到一定發展,社會矛盾日益尖鋭,封建勢力加劇反撲的產物。 [1] 
中文名
主情主義
外文名
sentimentalism
隨着資產階級的不斷髮展,感傷主義漸漸被浪漫主義代替。感傷主義推崇感情,忽略理智,主張以情感來約束和代替理性,着重於描寫軟弱的中小資產階級的內心活動,抒發其個人情感,表現其個性、精神面貌及其對現實的不滿和失望,以此來引起讀者的同情和憐憫,是對貴族階級冷酷的理性主義和僵死的古典主義的反抗。其形式以記事小説為主,多用第一人稱,採用日記、自傳、書信、遊記等體裁。
參考資料
  • 1.    林崇德.心理學大辭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