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主序帶

鎖定
主序星在可顯示恆星演化過程的赫羅圖上,是分佈在由左上角至右下角,被稱為主序帶上的恆星。主序帶是以顏色相對於光度繪圖成線的一條連續和獨特的恆星帶。這個色-光圖就是後來埃希納·赫茨普龍和亨利·諾利斯·羅素合作發展出來,著名的赫羅圖。在這條帶子上的恆星就是所謂的主序星。
中文名
主序帶
範    圍
恆星都坐落其上
定    義
以顏色相對於光度繪圖成線的一條連續和獨特的恆星帶

主序帶形成

恆星形成之後,它在高熱、高密度的核心進行核聚變反應,將氫原子轉變成氦,並且創造出能量。在這個生命期階段的恆星,座落在在主序帶上的位置主要是依據它的質量,但化學成分和其它的因素也有一些關係。所有的主序星都處於流體靜力平衡狀態,它來自炙熱核心向外膨脹的熱壓力與來自外圍包層向內擠壓的重力壓維持着平衡。在核心温度和壓力與能量孳生率有着強烈的相關性,並有助於維持平衡。在核心孳生的能量傳遞到表面經由光球輻射出去。能量經由輻射或對流傳遞,而後著在其區域內會產生階梯狀的温度梯度,更高的透明度,或兩者均有。
基於恆星產生能量的主要過程,主序帶有時會被分成上段和下段。質量大約在1.5太陽質量以內的恆星,將氫聚集融合成氦的一系列主要程序稱為質子-質子鏈反應。超過這個質量在主序帶的上段,核聚變主要是使用碳、氮、和氧原子,經由碳氮氧循環的程序,將氫原子轉變成氦。質量超過太陽10倍的主序星在核心區域會產生對流,這樣的活動繪激發新創建的氦外移,並維持發生核聚變所需要的燃料比例。當核心的對流不再發生時,發展出的富氦核心的外圍會被氫包圍着。質量較低的恆星,核心的對流區會逐步的縮小,大約在2太陽質量附近,核心的對流區就會消失。在這個質量以下,恆星的核心只有輻射,但是在接近表面會有對流。隨着恆星質量的減少,對流的包層會增加,質量低於0.4太陽質量的主序星,全部的質量都在對流。
通常,質量越大的恆星在主序帶上的生命期越短。當在核心的核燃料已被耗盡之後,恆星的發展會離開赫羅圖上的主序帶。這時恆星的發展取決於它的質量,質量低於0.23太陽質量的恆星直接成為白矮星,而質量未超過10太陽質量的恆星將經歷紅巨星的階段;質量更大的恆星可以爆炸成為超新星,或直接塌縮成為黑洞。

主序帶序帶構成

主序星 主序星
這條線是非常明顯的,因為只要氫核聚變持續在進行,恆星光譜類型與亮度都與恆星的質量有直接的關聯,而且恆星的一生也幾乎都花費在這個階段上。
當更貼近的觀察時,你會注意到主序帶不再是一條明確的線,反到會有些模糊。有許多原因會造成這種模糊的情況,而最主要的原因是觀測上的不確定性,因為距離造成的影響,使得許多雙星未能被分辨出來。
但是,即使在理想的觀測下,主序帶還是會有些模糊不清,因為質量不是恆星的參數,化學組成和&mdash相關的—演化狀況也會略為改變恆星在主序帶上的位置。例如,緊鄰的伴星、自轉或磁場,都會造成一些改變。明確的説,有些金屬貧乏的恆星(次矮星),位置就在主序帶的下方,一樣進行著氫的核聚變,但在主序帶的下端就會因為化學組成而造成混淆不清的狀況。

主序帶主要功能

天文學家有時會提到"零齡主序帶"(ZAMS),這是由電腦計算所得的曲線,標示的是恆星開始氫的核聚變時,他的亮度與表面温度,而典型的恆星會隨著年齡由這點開始增加表面温度與亮度。當恆星誕生時會進入主序帶,瀕臨死亡前就會離開主序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