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鎖定
出自《素問·靈蘭秘典論》。主指心,心在人身中處於統帥地位。心神安寧,則一身得安。心神不寧,則一身失調,各不相安。
中文名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出    處
《素問·靈蘭秘典論》
類    別
中醫基礎術語
概    念
心神不寧,則一身失調,各不相安

目錄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解讀

出自《素問·靈蘭秘典論》。原文為“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強調了心為諸髒主宰的觀點。因為心主神明,能調節機體各個臟腑的功能活動,亦能調節機體與外部環境的平衡協調,使人健康長壽。若心的功能失常,人體臟腑之間的“相使”關係遭到破壞,就會出現神志和氣血失常,以致、至全身功能失調而發病,影響人體健康。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中醫應用

後世温病學家基於“主不明則十二官危”的理論,在治療温病過程中注重顧護心陰,先安未受邪之地。同時在邪熱閉阻心包時採用安宮牛黃丸、紫雪丹和至寶丹等“温病三寶”清心開竅,均是受此影響。
中醫學正是根據這一理論觀點,特別重視精神因素在診斷與治療中的作用。診斷疾病,既要觀察形體,也要觀察神態,並認為察神比察形要重要,即所謂“粗守形,上守神”。“粗”,是指醫術不高明的醫生,“上”是指醫術高明的醫生。病人有神無神,是判斷疾病輕重及預後的關鍵,“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論》)。治療中更要注意病人精神情志的變化,病人精神渙散,情志過激,會影響氣血的運行,這時如果進行針刺治療,不僅無效,還往往會出現意外。針刺治療之前,首先一定要使病人“正神”、“定氣”。《內經》指出:“新怒勿刺,已刺勿怒”。“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靈樞·終始》)。“必定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素問·針解》)。
[1-2] 
參考資料
  • 1.    袁鍾、圖婭等主編.《中醫辭海·上》: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年
  • 2.    曲峯著主編.《中醫臨牀理論思維探討》: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