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丹陽送韋參軍

鎖定
《丹陽送韋參軍》是唐代詩人嚴維創作的一首詩。此詩通過描述作者送別友人途中的所見所聞,抒寫了作者與友人離別前後的真摯感情。全詩造語清麗流暢,感情深摯自然,情景高度和諧,妙語連珠,餘韻無窮,堪稱唐人贈別詩中的精品。
作品名稱
丹陽送韋參軍
創作年代
中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作    者
嚴維
題    材
送別詩

丹陽送韋參軍作品原文

丹陽送韋參軍
丹陽郭裏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 [1] 

丹陽送韋參軍註釋譯文

丹陽送韋參軍詞句註釋

⑴丹陽:地名。唐天寶間以京口(今江蘇鎮江)為丹陽郡,曲阿為丹陽縣(今屬江蘇鎮江)。二者地理位置相近。參軍:古代官名。東漢謂參謀軍事。晉以後軍府和王國始置為官員。沿至隋唐,兼為郡官。
⑵郭:古代在城外圍環城而築的一道城牆。行舟:表示友人將從水路離去。
⑶心知:猶知心。指好友或情人。
⑷日晚:此處暗示思念時間之久。江:指長江。
⑸寒鴉:也叫慈烏,體型較小,背部為黑色。悠悠:遼闊無際,遙遠。 [2] 

丹陽送韋參軍白話譯文

我在丹陽城外送你上船,這一分別,使得我們感受兩個不同地方的深秋。
天色已晚我還站在江頭遙望江北,寒鴉已經歸巢,江水依然無語東流。 [2] 

丹陽送韋參軍創作背景

此詩是詩人嚴維在長江南岸的丹陽(今江蘇鎮江)送友人渡江北上而作的,季節當在秋天,其具體創作年份未得確證。 [3] 

丹陽送韋參軍作品鑑賞

丹陽送韋參軍整體賞析

《丹陽送韋參軍》是一首贈別之作,抒寫作者給韋參軍送行以及送走之後的情景,表現了作者與韋參軍之間的真摯情誼。
前兩句是寫送行。首句“丹陽郭裏送行舟”,交待了送別的地點(丹陽的內外城之間)和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古代城防有內外兩道,內為城而外為郭。丹陽是江城,故郭裏也能行船。此時,千種離情,萬般愁緒,一齊湧上詩人心頭。次句“一別心知兩地秋”,點明送別的時間為秋天。“一葉落而知天下皆秋。”“兩地秋”之語,並不是説兩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説同樣秋色,而人已分兩地。這裏是用雙關語,表面上是寫時令,實際上卻是表達人的情緒。惜別之情,溢於言外。值得注意的還有句中隱含着的“愁”字。作者巧妙地運用拆字法,因“愁”字可以被分解為“心”“秋”兩字,故詩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類的辭藻來暗指“愁”字。“一別心知兩地秋”,明寫秋而隱寫愁,耐人尋味。
後兩句寫別後的情景,表達送別之後對韋參軍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點明友人遠行的方向是江北。此句與第二句轉接自然,不露痕跡地把第二句抽象的離愁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江南”“江北”,對比照應,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陽在江之南,“江南”到“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線,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傳出思念之神態,憂思綿綿。“日晚”暗示思念時間之久,見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帶出末一句:“寒鴉飛盡水悠悠。”這一句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表達作者的悠悠情思,情景交融,合為一體。秋日黃昏,江面上寒鴉點點,給人增添愁思。而此時此刻就連這使人感傷的寒鴉也“飛盡”了,詩人仍在江畔佇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離去的方向。友人遠去,相見無期,鳥兒飛盡,無蹤可尋。天地間顯得無比空闊、無比寂寞。只有那無盡的江水在無言地流淌,恰如詩人心中無限的憂愁。
此詩妙語連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既能把淳樸真摯的感情滲透在景物的描寫中,又能在抒情中展現畫圖,產生了辭有盡而意不盡的效果。 [4] 

丹陽送韋參軍名家點評

明代桂天祥《批點唐詩正聲》:作詩妙處,正不在多道,如“日晚”二句,多少相思,都在此隱括內。
清代吳烶《唐詩選勝直解》:首一句完題面,後三句遞生出一江之隔,故曰“兩地”,曰“南”“北”。“悠悠”則實寫江水,送別之意漸深漸遠,有味。
清代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只一“望”字見意,末句轉入空際,卻自佳。
近代俞陛雲《詩境淺説續編》:臨水寄懷,不落邊際,自有渺渺予懷之感。 [5] 

丹陽送韋參軍作者簡介

嚴維,字正文,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以“辭藻宏麗”進士及第。授諸暨尉。官至秘書省校書郎。與劉長卿友善。《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6]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55
  • 2.    張傲飛.唐詩鑑賞辭典·宋詞鑑賞辭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65
  • 3.    霍松林.歷代好詩詮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0:208
  • 4.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660-661
  • 5.    陳伯海.唐詩匯評(中).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1401
  • 6.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