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丹道

鎖定
丹道修煉源自身國同治養生思想,是人們在自我意識的覺悟下,對自我生命把持的一種修持方式。
上古時代起,原始的氣功一部分稱為“舞”。
中文名
丹道
外文名
Dan Avenue
起    源
遠古黃老列莊
基    礎
周易 道德經 列子 莊子

丹道起源

丹道基礎

氣功丹道修煉術的理論基礎是《周易》、《道德經》,這兩部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
中華道家修煉,源遠流長。道教聲稱軒轅黃帝求道於廣成子開始,經歷了五千年的發展歷程。可見,黃帝之前,先民們就已經開始修煉氣功了。"河圖"、"洛書"正是這一時期光彩照人的金丹大道起源的歷史記錄。開天地人三才整體觀模式,也是貫通古今"易學"的原始模型。《周易》是我國最古老的經典。"易"告訴人們: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但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易"的原理就是一陰一陽的變化,它是宇宙中對立統一規律的精闢描述。易理是金丹大道的理論基礎。掌握陰陽規律,掌握宇宙旋律,掌握人體的節律,是修煉氣功及金丹大道的訣竅。
老子的《道德經》把金丹大道的理論推向發展史的第一個高峯。他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為自化,清靜自正","無為而無不為"是他道德觀的根本,又是古典道生術(高功能氣功)理論的高度概括。尤其是他的"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得其一,萬事畢。”“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等精闢的論述,為修煉金丹大道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和豐富的經驗。
七竅相通」,是用來形容悟道後,感官可以互用,甚至不用感官而能知能見外 界事物。這種悟後的體驗,在先秦典籍中也有類似之記載。《列子·黃帝篇》,敍述 列子學道九年後之悟道境界,耳目口鼻無不同,與此經所説者相似,文雲:
「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三年之後,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 一眄而已。五年之後,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顏而笑。七年之後,從 心之所念,庚無是非;從口之所言,庚無利害,夫子始一引吾並席而坐。九年之後, 橫心之所念,橫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歟?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歟?亦不知 夫子之為我師,若人之為我友,內外進矣,而後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無不同也 ,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隨風東西,猶木葉幹殼,竟不知 風乘我邪,我乘風乎?」
又,《列子·仲尼篇》載亢倉子悟道後,也有類似的境界,而所述悟道次第,更 與內丹修煉次第,有驚人的巧合,今錄於下:
「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魯侯聞之大驚,使上卿 厚禮而致之。亢倉子應聘而至,魯侯卑辭請問之。亢倉子曰:『傳之者妄,我能視聽 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魯侯曰:『此增異矣。其道奈何?寡人終願聞之。』 亢倉子曰:『我體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 音,雖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來幹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 所覺,心腹六藏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
文中亢倉子所言之「體合於心,心合於氣」,頗似內丹修煉之「煉精化氣」階段 ;「氣合於神」,則似內丹家之「煉氣化神」;「神合於無」,則為煉內丹所説之「 煉神還虛」先秦時期的《列子》與唐宋後的內丹書,年代相隔懸遠,而所述修道次第,則若合符 節。

丹道早期丹家

東漢時為道教氣功內丹學奠基的著作,當推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被後世尊為"萬古丹經王",開創出"丹道"修煉體系,是我國第一部金丹大道理論專著。把人體當作爐鼎,以體內精、氣為藥物,運用神去烹煉,使精、氣、神凝聚互結,產生真種,結成金丹。。《參同契》用《易經》的卦爻來描繪人體真炁周天運行的規律,並提綱挈領地講述了炁功功法的要領。《參同契》的出世標誌著內丹學的形成,也被認定為世界煉丹史上最古老的理論性著作。分上、中、下三篇,下篇附《鼎器歌》,內有提到:“真陽自動,元精出爐,下至會陰穴,以手法逆回鼎中,化為甘露。”魏伯陽將人體真炁運行的規律同天地間日月運行、陰陽消長的規律統一起來,又首次把金丹術和炁功納入一個理論框架之中,這實際上為炁功比附金丹術(外丹)而稱為內丹開了先河。《參同契》的內丹系性命雙修而較重性功,為內丹學奠定了一整套理論框架和名詞術語,被後世內丹家尊為“萬古丹經王”。
秦漢時期成書的《黃庭經》,是道教上清派的早期經典。上清派擅長於存思氣功,借存想身神(發神、腦神、眼神、心神、肝神等)調動人體器官的功能,通過咽津固精、積精累氣進行氣功修煉。《黃庭經》中指明瞭三丹田的部位,論述了它們在真炁運行中的作用,並將元炁稱為“玄丹”,説明經中包含了早期的氣功功法。《黃庭經》是繼《參同契》之後又一部為氣功學奠基的經典著作,這部書至今仍是必須誦習的珍籍。
早期的氣功功法,在葛洪的《抱朴子內篇》中也有記載。這種丹功都是由存思、行氣和咽津相結合,以意引元炁在三丹田之間運行。葛洪稱它為“真人守身煉形之術”,其功法是:“夫始青之下月與日,兩半同升合成一。出彼玉池入金室,大如彈丸黃如橘,中有嘉味甘如蜜,子能得之謹勿失。既往不追身將滅,純白之氣至微密,升於幽關三曲折,中丹煌煌獨無匹,立之命門形不卒,淵乎妙矣難致詰!”值得注意的是,葛洪《內篇》中已詳言三丹田的位置,在這段口訣中又有“中丹”之稱(“中丹煌煌獨無匹”),再加上《黃庭經》中“玄丹”、“子丹”(“子丹進饌餚正黃”)的提法,説明在晉代道教中已將炁功看作煉丹了。

丹道繼承發展

自南北朝,道教中各類氣法並出,五花八門,其中以上清派的存思、守一氣功最著。陶弘景編著的《真誥》、《登真隱訣》、《養性延命錄》中就有服氣、內視、導引等多種內煉功法。佛教密宗之説多類道教,包括有道教所擅的服氣、服石、煉藥、外丹、符祭等方術,追求長生成仙,其與道教的淵源關係,因而也被道教所吸收。
南北隋初時期,《周易參同契》在社會上公開傳佈,促進了內丹學的發展。據《羅浮山志》載,青霞子蘇元朗於隋開皇中 . 來居羅浮,歸神丹於心煉,“自此道徒始知內丹矣”。唐代丹家以張果與司馬承禎對內丹學之發展貢獻最著。
隋代道士蘇元朗將《龍虎經》、《參同契》、《金碧潛通訣》纂為《龍虎通玄要訣》,以人身為鼎爐,精、氣、神為藥物,模擬金丹術的煉製過程,套用外丹術語,歸神丹於心煉。然而不管哪種丹道,其基本特點都是不着相不落頑空,離四句,越百非,而超終究涅槃。在以此為基礎,最終清虛無為,破迷明道。
唐代高道司馬承禎著《服氣精義論》以及《天隱子》、《坐忘論》等,主張“收心”、“守靜”,將道家的清靜止水的思想融匯入道教氣功中來。司馬承禎將儒家佛家的煉養理論融入道家炁功,在內丹學發展史上有着重要意義。
孫思邈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攝養枕中方》等書,講行氣、仙藥、金丹、養性、房中、煉養諸術,極為豐博,代表著我國唐代道教修煉方術的空前繁榮。道教中出現了一批內丹家,如劉知古、吳筠羅公遠葉法善、張果、陶植、羊參微等。內丹著作亦大量出世,如《日月玄樞篇》、《通幽訣》、《上洞心經丹訣》、《大還丹金虎白龍論》、羊參微《元陽子金液集》、《還丹金液歌》、林太古《龍虎還丹訣頌》、張果《大還丹契秘圖》(《雲笈七籤》卷72還收有草衣洞真子《真元妙道修丹歷驗抄》)、吳筠《南統大君內丹九章經》、陶植《還金述》和羅公遠、葉法善注的《真龍虎九仙經》、通玄先生《玄珠歌》、 嶽真子《玄珠心鏡注》等,可知內丹學在唐代已發展到較高的水平。
唐末五代,是內丹學漸步完善成熟的時期。迨至金宋,內丹學逐漸排斥外丹在道教修煉方術中佔據統治地位,使道教修持方術脱離開葛洪《抱朴子內篇》的框架,為之一變。因而方維甸《校刊抱朴子內篇序》雲:“迨及宋元,乃緣《參同》爐火而言內丹,煉養陰陽,混合元氣,斥服食胎息為小道,金石符咒為旁門,黃白玄素為邪術,惟以性命雙修,為穀神不死,羽化登真之訣”。自此以後,內丹學不斷汲取儒、釋、道傳統文化的精華,在發展中又分宗分派,相互促進,經過一千多年逐步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相傳唐時,鍾離權呂洞賓、劉玄英以內丹度人,奉《周易參同契》為丹經之祖,為道教南北之金丹派開宗立基。施肩吾撰《鍾呂傳道集》闡發他們的內丹學説。陳樸著《陳先生內丹訣》,將鍾呂丹法在自己的修煉實踐中重新去體驗、創造。另有道教學者崔希範,著有《入藥鏡》,為內丹史上頗有影響的著作,相傳呂洞賓有“因看崔公《入藥鏡》,令人心地轉分明。呂洞賓著有《採金歌》,清代傅金銓作《濟一子道書》,《採金歌》便為其中《道書五篇注》的一卷。
內丹史上的關鍵人物,是五代末宋初著名道教學者陳摶。相傳陳摶得鍾離權、呂洞賓丹法,和譚峭相師友,“自號扶搖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導養及還丹之事”(《宋史*陳摶傳》)。他還刻《無極圖》於華山石壁,著有《三峯寓言》、《高陽集》、《鈎潭集》等。
無極圖》奠定了“順則生人,逆則成丹”的原理和“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的基本步驟,成了內丹學的骨架。中國道教內丹學“數千年間,有(魏)伯陽以導其流,有鍾、呂以揚其波。”至陳摶而後,被張無夢陳景元、劉玄英(又名劉操,號海蟾子)所繼承,將內丹學發展到高峯,分化出一些各具特色的門派。

丹道各派要旨

道家修真之法,總不外三元丹法,即天元、地元人元是也。丹經中以修清靜者為天元丹法,修服食者為地元丹法,修陰陽者為人元丹法。要以前述之分法為普遍。
大道淵源於黃帝,而集大成於老子。一傳尹文始,即關尹子。尹傳麻衣道人(即李名和),李傳陳希夷陳傳火龍真人,是為文始一派。一傳王少陽,開全真教一派。王少陽傳鍾離權,鍾離權傳呂純陽呂祖首傳王重陽,重陽傳邱長春,開北宗,又稱龍門派呂洞賓又傳劉海蟾,海蟾傳張紫陽,開南宗,是為紫陽一派。(按海蟾亦曾以丹法傳陳希夷,遞傳至張三丰,開一新脈。)至若晉之抱朴子葛洪,梁之陶宏景隱居,均抱高世之學,懷王佐之才,對於丹道學術,多所述著,傳世不絕,惟非此脈脈相傳承內者也。
文始派最高,以少陽派最大。文始派直修虛無大道,以無為法而兼學有為法,頓超直入,了性而自了命者也。少陽派則以陰陽大道為本修,自有為法而上修無為法,積功漸晉,了命而性亦因得了也。文始派曲高和寡,修者日希。少陽派則平易近人,盡人可修,盡人可證,故得大行於世。其最著者為南北兩派,其後又有東派、西派、中派、青城派、崆峒派、三豐派伍柳派
北宗始祖,則均尊稱重陽真人王喆。世常稱北七真者,即邱長春處機,劉長生處傳,譚長真處端,馬丹陽處鈺,郝廣寧太古,王玉陽處一,孫清靜不二(馬丹陽之妻)。七真又稱七祖,皆重陽弟子。七祖中廣開法派,奠定北宗之基者為長春真人。此派上採易理,旁涉禪宗,而一歸之於道。微妙玄通,廣大悉備。要在以清靜單修為主旨。此派經典之最著者,除七真之著述語錄外,即為金蓋山(閔小艮真人)刊行之《古書隱樓藏書》。
世常稱南五祖者,系由張紫陽開其法派,張傳石杏林,石傳薛道光,薛傳陳泥丸,陳傳白玉蟾。總是南方人,是稱南五祖。張祖又傳劉永年,玉蟾又傳彭鶴林,均為不世之傑出人物,故又合為南七真。此派修為,以陰陽雙修為主,故其丹法重在命功,回陽換骨,採鉛接命,太乙歸真,片晌工夫可成。中老年人破體之身,修此較宜。又北七真中馬真究為陰陽所成,故另開一支,馬傳宋德芳,宋傳李雙玉,李傳張紫陽,張傳趙友欽(緣督子),趙傳陳觀吾(上陽子)。至南宗始祖,則均尊海蟾真人劉操。大張法門則始於紫陽真人。此派以張紫陽之《悟真篇》為聖經。而《白玉蟾全集》,亦名重道林。金丹南宗近道,北宗近禪。南宗思想分為兩體第一階段張伯端。第二階段石泰、白玉蟾等,但是如果不計《悟真篇》前後序等部分有爭議的內容,則金丹南宗思想實為一體,非常統一。(按陳攖寧曾言:“白玉蟾則自幼出家,終身雲水,未聞如道光禪師之還俗也。”認為白系清修證果。)
道 教 內 丹 功 法 的 一 派 , 明 嘉 靖 時 陸 西 星 所 創 。 陸 字 潛 虛 , 青 年 時 偏 於 儒 家 , 後 轉 向 內 丹 , 自 稱 呂 洞 賓 曾 親 臨 其 北 海 草 堂 二 十 餘 天 , 密 傳 丹 法 , 撰 著 《 方 壺 外 史 叢 書 》 , 輯 刊 《 呂 祖 全 書 》 , 大 闡 丹 道 , 遂 開 東 派 丹 功 。 上 達 於 道 , 不 流 於 邪 , 行 道 雙 修 , 限 於 夫 婦 同 煉 , 要 點 在 「 凝 神 聚 氣 」 、 「 道 歸 自 然 」 。 陸 西 星 雖 創 東 派 , 但 並 未 立 教 , 故 師 徒 傳 授 系 統 記 載 不 詳 。
道教內丹功法的一派,清咸豐年間李涵虛所創·李為四川樂山人,自稱於峨眉山呂洞賓張三丰, 得丹法秘要·於咸豐六年(公元1856)成道·西派與東派同稱呂祖親傳而開派,於道統上自成一家·李整理 了陸西星的《道緣匯錄》,《賓翁自記》為《海山仙蹟》,並重訂《呂祖年譜》,以東派陸西星後身自居,並沿襲其丹法。但因李涵虛曾受張三丰丹法,將之與鍾呂道法匯合,故與東派又不全相同。他把性功分為煉心,又將命功分為四層,主張丹法以清靜立基,然後陰陽雙修。李涵虛著有《三車秘旨》,《道竅談》,《九層煉心法》 , 《太上十三經》,《後天申述》,《文終經》等 。
其次,世又有三豐派丹法,為張三丰所開。盛行於世,此又稱丹家之新派,以其介於文始與少陽之間也。由其《玄譚全集》與《大道指要》等可見其要旨,系主清靜陰陽雙修者。坊間流行之《張三丰全集》,復滲雜另一張三峯之房中法入之,致失其本來面目,惟明眼人,則一見可別真偽。
至若世稱中派者,則為尹真人師弟一派,有《性命圭旨》一書為其修持準繩,主三教合參。次如李道純、黃元吉,亦為此派翹楚,此二巨匠,類多以儒説道,(着毅一子之楊毅廷亦然)徹入精微,而不落窠臼也。惟究其實際,亦可歸入北派之清靜丹法。崆峒派丹法亦如之。
復有伍柳派,系明萬曆伍沖虛柳華陽師弟所創。理論以道佛為基,方法以修氣修脈,鍛鍊精神為主。淺近而指明白,故世之奉修者極眾。伍之《天仙正理》與《仙佛合宗》,柳之《金仙證論》與《慧命經》等書,幾與北派經典,同等暢行。二人均系由禪轉道者,實則二門均未得究竟。(按柳祖固以禪師而修丹法,伍祖則自幼好道,以禪作印證者。文中稱二人於禪道二門均未得究竟,實非允論。蓋伍柳二真,於禪雖未可説超佛勝祖,於道則功參化育,極證無上果位。二真之功德智慧,不容妄議。)其法且極繁瑣,防走丹一事,上夾下塞,尤為奇談。(按伍柳一脈丹法,純以自力修行,實修實證,而即身成就,其法至簡至易,至聖至神。“繁瑣”二字,論之不允。至若防走丹一事,上夾下塞,實為法訣之善巧方便,亦即伍柳派實修實證之殊勝。)惟以其純主清靜修為,故尚不失正途,其丹法則可列入北派之範疇。(按此段文字評論伍柳法脈,有失偏頗。)
次如青城派,則系以南北雙修為主,與三豐派近似,惟更有文始派之精髓。創始者為青城丈人,繼起者為李八百等,丹法系先北修以奠其基,而後再南參以宏其功,雙證以張其用。旨奧而訣幽,法簡而功速,正如東派陸祖之法,有一鼎一次即成,可保無窮逸樂之功。惟門法最嚴,向不輕傳。方內散人之江西派,衡嶽真人之湖湘派可入之。青城派有《青城秘錄》、《大道玄指》等秘笈,江西派有道書四種,湖湘派有《崆峒微傳》、《文始秘要》等經籍,均系以南北兩宗雙修同運為主者。
至若三峯派,乃樸陽子張三丰所創,屬東派旁枝,世人常將其與張三丰混淆,實則非一人。其丹法則純以泥水丹法為主,事陰陽採戰,即世所謂左道旁門是也。惟“正人行邪道,邪道亦歸正;邪人行正道,正道亦歸邪。”故餘常謂:左道,道也;旁門,門也。只要能心正意誠,並不止於入門,而復能升堂入室,則又未始不可一述以存之也。
迄乎清代,道學鼎盛。如劉悟元、朱雲陽。盡羣經微旨,撥迷歸宗;徹諸家指要,循流達渠,故又均能以學術鳴於世。朱之《參同契闡幽》與〈悟真篇闡幽〉兩著,會心別出直徹真源。劉之《道書十二種》,顯露玄微,博大精深;其《修真辨難參證》一書,尤可視為丹道指南。二真享譽極盛,歷久不衰。
迨黃元可出,則又綜羅儒道,會歸一致;獨標正鵠,體用不遺,有如揭燈去暗,撥雲見曰者。其《樂育堂語錄》,與老子《道德經精義》二書,説理談經,無不徹達上乘,極高明而達中庸,極博大而盡精微,實當之無愧。惟以其修煉授受,概主清靜,故亦可列入北宗中也。近世四川尚有劉門,為劉止唐所創,又有羅門,為羅春浦所傳,均為盛極一時者。
丹道中千百門派,訣法實難盡述,口訣亦不易得全。故曰:“丹經萬卷,重在心傳;天機口訣,須有師授。”至此煞住,以上各門派之修煉要者,容後再為簡述之。

丹道丹經

丹道綜述

歷代丹經數量巨大,可稱浩瀚,如何才能高效閲讀,是有志於丹道研習者的一大難題。對此,本人有一些個人感受,供大家參考。

丹道分門別類

這是一個很傳統的作法,基本上自道教產生已來,對道經、丹書的分類工作就沒有停止過。而對丹道、丹經進行分類,則主要是從南宋開始,主要原因是兩宋是丹經的高產期。但我們經常看到的,還主要是對丹道即道派的分類,對丹經的條析分類,則很不充分。
丹道有五派之説,包括南宗、北宗、中派、東派和西派。另外也有鍾呂派、全真教等稱法。應該説,這些分類方法,對研習丹經沒有太多的幫助,反而會產生很多混淆。比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全真南宗這樣的提法,但實際上所謂金丹南宗,跟全真教是沒有多大關係的。正因為分類方法的不明晰,使許多入門者分不清方向,有苦難言。其實只要不受俗成的分類影響,通過自身認真閲讀、體會丹經原文,我們大致可以分源流,辨別宗派。當然,古文這一基本功,多少還是必需的,真正的工夫,是沒有偷懶的餘地的。

丹道丹經派別

從大的方面看,北宋,特別是宋真宗崇道之後,是內丹經典暴發的時期,也是內丹道的成熟期。北宋以來,產生的丹派非常之多,但我們只要關注那些理法比較系統、對後世影響較大的派別,進行分類,則丹經大致可分為丹道祖經、早期丹經、西山流派、悟真流派、紫清流派和後期丹經。
1 、丹道祖經丹道的發源,是非常早的事。《道德經》、《文子》、《莊子》、《內業》、《心術》、《楚辭·遠遊》以及黃老學派作品可是説是所有丹經必本的祖經,後世一切丹經均從其中發揮而來,一直是內丹法訣的綱要。
2 、早期丹經我們可以把南宋之前,包括五代、唐、隋、南北朝、三國和東漢以前,這些年代產生的丹道經典稱為早期丹經。比較著名的有《周易參同契》、《清靜經》、《內觀經》、《心印經》、《上清大洞真經》、《定觀經》、《混元陽符經》、《九天生神章》、《呂公泌園春丹詞》、《真人高象先金丹詩》、《玄珠歌》、《玄珠心鏡注》以及《鍾呂傳道集》、《靈寶畢法》、《西山羣仙會真集》諸經等,受早期影響的丹經非常之多,最典型的是《大丹直指》、《悟真篇》。北宋張伯端於1075年最後完成《悟真篇》,這是內丹史上的重大事件,《悟真篇》總結了北宋以來的內丹方術,繼承了鍾離權呂洞賓的性命雙修學説,並且對陳摶無極圖》中“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等思想作了進一步發揮。受其影響的丹經比比皆是,難以枚舉,其註疏更是續出不絕。如《悟真篇註釋》、《金丹四百字》、《金液還丹印證圖》、《悟真篇三注》、《仙佛同源》、《金丹大要》、《大道論》及《道書十二種》等等,皆重要丹經。
3 、金丹南宗。該派系由南宋白玉蟾及其主要弟子所創,白玉蟾與朱熹同時人。白玉蟾有取於西山、悟真二派,而有別之,獨標玄關一竅之説及凝神氣穴之法,最為丹家所重。紫清派主要經典較多,有《紫清指玄集》、《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還源篇》、《丹髓歌》、《金丹四百字》、《先天金大道玄奧口訣》和《翠虛篇》等,本派丹經和受其影響的丹經也很多,如《抱一子三峯老人丹訣》、《金丹大成集》、《中和集》和《周易參同契發揮》等,而後期丹經則大部分宗承其玄關一竅之説。
4 、後期丹經陳致虛是丹道集大成者,他完成了丹經創造期的最大綜合,也是宋元丹經創造期結束的標誌。其後所產生的丹經,特別是明以後產生的丹經,我們統歸於後期丹經。這一時期的丹經,大都承前人之説而擴充,基本不出上述三派的範圍。全真心性修煉的工夫,自陳致虛大倡其説之後,逐漸在後期丹經中佔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後期丹經較重要的經典有《方壺外史》、《金丹正理大全》、《金丹真傳》、《性命圭旨》、《張三丰先生全集》、《周易參同契闡幽》、《悟真篇闡幽》、《道書十二種》、《天樂集》、《園嶠內篇》、《證道秘書》和《樂育堂語錄》等。
以上掛一漏,簡略勾述了丹經流派的大致情況。但要強調的是,丹經的分派,實際並不是很重要的問題。在之後的章節裏,我們將更關注於從丹經本身的特質,包括鼎爐、藥物、火候、關竅和理法特點等方面,進行分類研習。
5、近代20世紀出現了兩位道家大師,一位是大陸的陳攖寧,創立了仙學;一位是海外的肅天石,創立了新道學,均為中華養生學之集大成者。

丹道對數術的認識

數術之學,也即所謂的陰陽干支、四象五行、星宿刑德等等學問,在中國古代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巨大的,遠超乎當今人們的想象。遠至天道運行,近至人道吉凶,都滲透着數術的身影,丹道亦不能自免。數術之學的特點,在於用一個不是太複雜的框架,建立起了一個天地運行的動態模型
那麼于丹道而言,數術的作用,體現在什麼地方呢?其要領又是什麼呢?我們説,數術實際是整個丹道的大背景,其影響無處不在。沒有數術之學,也就沒有丹道之學。而數術之學的精要,則在於《易》。
在前面談丹道祖經時,我們沒有提到《周易》,並非輕視《易》在丹道中的作用。相反,我們認為,《周易》是丹道的前提和基礎。《易》之道,有象,有理。易理通過十翼特別是繫辭傳(其它九翼同樣重要)的發揮,是人們較為容易看到和參研的。而易象的精妙之處,則除部分專門學者之外,大部分人多未能體見。
對丹道而言,最重要的易象,莫過於《復》卦。《復》之初九,象徵一陽初起,其彖傳説:《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説得實在是太好了!然而真正體現天地之心的,並非《復》卦本身,而是《坤》《復》之間!看過《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圖》的朋友應該有留意到,在一些版本的圓圖中,下方標有天根,上方標有月窟的字樣。而天根的位置,正在《坤》卦與《復》卦之間的地方。為什麼前賢以《坤》《復》之間喻天地之根呢?原因在於,易卦的陽爻,象徵陽氣,陽氣主生。而《復》卦則是陽氣初生之卦,有大地逢春,萬物待發之象,所謂生意盎然就是指的這個景象。然而造化的奧秘,並非在此初生之陽氣,而在於從陽氣消隱,到陽氣滋起的這段過程,這一段過程是人們無法觀察到的,難以用語言表達。但睿智的聖人,卻認識到此過程才是天地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因此用易象將之生動的表現在我們眼前,那就是《坤》卦和《復》卦之間的意象。[1] 《繫辭》所説的“生生之謂道”,《道德經》所説的“天地根”、“歸根”、“覆命”,《列子》所説的“機”,都是講的這個天地生生不息之道,也正是丹道所本之道。生生,即是純陽。
周易》先天之學,起創於北宋邵雍,堯夫先生在《伊川擊壤集》中有一首著名的《觀物吟》,其中段雲:乾遇巽時觀月窟,地逢雷處看天根。天根月窟閒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此詩雖非指示丹道修習,然而如能常誦此詩,體其精義妙動之處,絕勝於兀坐十年之功!
數術的內容,有的精深,有的則刻板乃至迷信,我們必須具備正確的辨別能力,不能過於誇大其作用,也不宜忽視其應有的價值。特別是,我們應該認識到,即使是古代《日書》這樣非常初級,且有些死板的數術應用,也反映出一種精神,那就是“範圍天地”、“把握陰陽”的數術精神。這種精神本身,就生生之道的最好表現。先人們這種質樸而深邃的智慧,令人肅然起敬。如果朋友們確實有志於丹道,那就絕不能避難畏艱,因離坎陰陽、四象五行、龍虎鉛汞這此術語而止步不前!

丹道閲讀丹經

理論上,我們應該閲讀儘可能多的丹經,但廣泛閲讀必須與重點閲讀相結合。廣泛閲讀就是以解析的方法,快速瞭解丹經的關鍵內容,了知其大略,可以增長見識,提高鑑別能力,也是修性之一途。解析丹經的方法,將在下一節討論,大家可以參考。而重點閲讀,則是要精研某些丹經,反覆誦讀,最好能爛熟於胸,以供修習之用。所以,所謂應該閲讀哪些丹經的問題,實際是指應該重點閲讀哪些丹經。
選擇丹經閲讀,是個相對來説比較個性化的問題。因為個人喜好不同,又或傳授不同,也有其它原因,都可能導至大家選擇的結果不同。我們提供的只是一種方案,同時也會給出我們的理由。
大體而論,除《周易參同契》外,丹經當以宋元為正(包括五代時期),明清為輔。宋元丹經大都宗承古意,含蓄積淳,讀來饒有意味,是我們最為推薦的,當然明清丹經也不應忽略。宋元丹經大都存於《道藏》之中,也有個別失收的,如趙友欽《仙佛同源》。有的朋友認為宋元丹經晦澀,我們的理解則不同。上一節我們提到説,丹道的理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框架- 應用”模式。在一個框架下,可以產生幾種不同的實際應用。這一點,丹道與中醫是類似的。實際上,二者同受數術之學的影響,“框架- 模型”的特點,正是稟承其質。既然是框架,就必須具備足夠的包容性。因此越重要的丹經,往往越不會直説其事,最明顯的莫過於《周易參同契》和《悟真篇》了。“參同”一詞,不是很有些“框架- 應用”的味道嗎?這些丹經的重點,在於傳道,即丹道之框架。在這裏,我們給研習丹道的朋友們一個建議,不要急於追求什麼下手法,應該多參詳丹理,領悟丹道之博大精深處(甚至不少丹經詩詞,其本身的文采,也是甚為可觀的),之後再尋法訣,自然得心應手。
宋元以前的道書丹經,《道德經》和《周易參同契》是必須重要研讀的。宋元丹經,我們推薦一些主要的如下:
《悟真篇》《悟真直指詳説三乘秘要》《金丹大要》(上藥、妙用、須知諸章要用心看)《金丹四百字》(其序非常重要) 《還源篇》《丹髓歌》《紫清指玄集》(玄關顯示密論、修仙辨惑論、謝陳仙師寄書詞首段、必竟恁地歌、快活歌可作重點) 《翠虛篇》(紫庭經、丹基歸一論着眼)《崔公入藥鏡》(三字本,共二百四十六字) 《規中指南》《中和集》《鍾呂傳道集》《西山羣仙會真記》以上宜熟研,另外《呂公泌圓春丹詞》、《破迷正道歌》、《周易參同契發揮》、《悟真篇註釋》、《悟真篇註疏》、《悟真篇三注》等可以同參。
明清丹經,可以先看如下幾篇:大道論(《張三丰先生全集》)玄膚論(《方壺外史》)修真辨難(《道書十二種》)悟真直指(《道書十二種》) 三車秘旨(《圓嶠內篇》)《天樂集》這些都是丹經主流,歷代都很重視,基本已囊括丹道大端。《道藏》中還有很多丹經,各有其價值存在,可作為下一步研習的內容,以領略丹經的變化萬端,於中尋見其宗,也是一大樂事。
最後,建議大家可以備兩本《道藏精華》、《中華道教大辭典》之類的工具書,以便隨時檢索。

丹道丹道文獻

早期丹經:
道德經》,又名《老子》,李耳著。
《沖虛真經》,又名《列子》,列禦寇著。
通玄真經》,又名《文子》,計然著。
《南華真經》,又名《莊子》,莊周著。
周易參同契》,簡稱《參同契》。著名的煉丹學著作。該書本來未署作者之名,但其身份和姓名卻已隱言於文中
黃庭經》:有《上清黃庭內景經》和《上清黃庭外景經》兩種。另有《黃庭中景經》
胎息經》即《高上玉皇胎息經》,收錄於明《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該經的作者和成書年代難以查考
《抱朴子》,東晉道家理論著作。東晉葛洪撰。
《龍虎經》即《古文龍虎上經》,又名《古文龍虎經》或《金丹金碧潛通訣》,簡稱《龍虎經》或《金碧經》,收入明《正統道藏》太玄部
《玄珠歌》《玄珠心鏡注》《入藥鏡》《破迷正道歌》《靈寶畢法》《鍾呂傳道集》(鍾呂派主要著作)
《悟真篇》,道教內丹學著名典籍,成於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作者張伯端,後人奉為金丹派南宗「五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