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丹蔘飲

鎖定
丹蔘飲,中醫方劑名。出自《時方歌括》卷下。具有活血祛瘀,行氣止痛之功效。主治心痛,胃脘諸痛。臨牀上常用於冶療胸脅脹悶.走竄疼痛.急躁易怒.脅下痞塊,刺痛拒按。婦女可見閉經或痛經,經包紫暗有塊,舌質紫暗或見瘀斑,脈澀。
中文名
丹蔘飲
出    處
《時方歌括》卷下
組    成
丹蔘、檀香、砂仁
功    用
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主    治
心痛,胃脘諸痛

丹蔘飲歌訣

丹蔘飲裏用檀砂,心胃諸痛效驗賒。百合湯中烏藥佐,專除鬱氣不須誇。聖惠更有金鈴子,酒下延胡均可嘉。

丹蔘飲組成

丹蔘一兩(37.2g),檀香、砂仁各一錢(3.72g)。

丹蔘飲用法用量

水一杯半,煎至七分服。

丹蔘飲功用

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丹蔘飲主治

心痛,胃脘諸痛。

丹蔘飲方義

丹蔘飲 丹蔘飲 [1]
本方由丹蔘、檀香、砂仁三味藥物組成。原治氣滯血瘀所致的心胃氣痛。所謂心胃氣痛,實為胃脘痛。該證初起多氣結在經,久病則血滯在絡,即葉天士所謂“久痛人絡”。方中丹蔘用量為其他二味藥的五倍,重用為君以活血祛瘀;然血之運行,有賴氣之推動,若氣有一息不運,則血有一息不行,況血瘀氣亦滯,故伍入檀香、砂仁以温中行氣止痛,共為佐使。以上三藥合用,使氣行血暢,諸疼痛自除。本方藥味雖簡,但配伍得當,氣血並治,剛柔相濟,是一首祛瘀、行氣,止痛良方,故原書陳修園謂其“穩”。

丹蔘飲運用

臨牀上常用於冶療胸脅脹悶.走竄疼痛.急躁易怒.脅下痞塊,刺痛拒按。婦女可見閉經或痛經,經包紫暗有塊,舌質紫暗或見瘀斑,脈澀。

丹蔘飲附註

胃脘劇痛,脈緊,是肝氣不舒,橫逆犯胃,氣血鬱滯,不通則痛之徵;食則痛甚,嘔吐頻作,是胃氣上逆,胃不納谷之候。方以丹蔘飲合金鈴子散,加木香、烏藥行氣疏肝,活血止痛;絲瓜絡通絡止痛。

丹蔘飲附方

名稱:丹蔘飲子
組成:丹蔘,當歸(酒洗),白朮(炒),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各一錢半,貝母,陳皮,知母,甘草各一分,石菖蒲一錢,黃連(薑汁炒)五分,五味子九粒
用法:以水一盞半,加生薑一片,煎八分,温服,不拘時候
主治:健忘
出處:《醫統》卷五十
名稱:丹蔘丸
組成:丹蔘,續斷,芍藥,白膠,白朮,柏子仁各二兩,人蔘,川芎,乾薑各三十銖,當歸,橘皮,吳茱萸各一兩十八銖,白芷,冠纓(燒灰)各一兩,蕪荑十八銖,乾地黃一兩半,甘草二兩,犬卵一具(幹),東門上雄雞頭一枚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酒送下,一日二次。稍加至二十九
出處:《千金》卷二
功用:養胎,並轉女為男
名稱:丹蔘湯
組成:丹蔘四兩(銼),苦蔘四兩(銼),蛇牀子三合(生用)
用法:以水一斗五升,煎至七升,去滓,乘熱洗之
主治:風熱,皮膚生(疒立口疒畾),苦癢成疥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名稱:丹蔘散
組成:丹蔘,枳殼(麩炒微黃,去瓤),桔梗(去蘆頭),白朮,赤芍藥,檳榔,桂心,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一兩
用法:上為粗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時候
主治:腹內氣脹腸鳴,胸背切痛,不欲飲食
出處:《聖惠》卷四十三
名稱:丹蔘牛膝煮散
組成:丹蔘,牛膝,桑白皮,杏仁,升麻,豬苓,茯苓各四兩,犀角,黃芩,橘皮,防己,白前,澤瀉,桂心,秦艽各三兩,生薑,李根白皮各二兩,大麻仁一升
用法:上為粗末。以水一升半,納散方寸匕,煮取七合,輕絹濾去滓,頓服,一日二次。夏月熱,不得服丸散,此煮散頃年常用
主治:腳痹弱,氣滿身微腫
出處:《千金》卷七

丹蔘飲重要文獻摘要

《時方歌括》:“丹蔘飲。治心痛、胃脘諸痛多效,婦人更效。心腹諸痛有妙方,丹蔘為主義當詳。檀砂佐使皆遵法,入咽鹹知效驗彰。丹蔘一兩,檀香、砂仁各一錢,水一杯半,煎七分服。陳修園日:穩。”

丹蔘飲各家論述

秦伯未:本方原治氣瘀鬱結的心胃痛,我用於脅痛入絡,影響腸胃,效果亦佳。取其丹蔘和血,檀香調氣,砂仁和中,痛劇者可酌入鬱金、乳香。(《謙齋醫學講稿》)
朱良春等:丹蔘活血去瘀,可治血瘀腹痛、月經不調;檀香、砂仁理氣温中,疏通氣滯,檀香尤能治氣滯脘腹作痛。正因三藥相協,能調氣和血,使氣血運行通暢,臨牀不但用它治療心腹、胃脘氣痛,還常用它治療血瘀氣滯的痛經,以及肝腫大而脅肋疼痛的證候。(《湯頭歌訣詳解》)
參考資料
  • 1.    於雅婷編著.圖解本草綱目藥茶養生速查全書: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23.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