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串頭戲

鎖定
又名穿頭戲、杖頭戲或象頭戲,也稱儒林景戲,均是福州百姓對傀儡戲、木偶戲的俗稱。
唐武宗會昌年間(841~846年),閩縣人林滋作《木人賦》,記述當時福州木偶“曲直不差,短長合度”,雕刻奇巧“藏機關以中動”,頭部“假丹粉而外周”,表演起來,“既手舞而足蹈”,“必左旋而右抽”,達到“貫彼五行”、“超諸百戲”的藝術效果。
中文名
串頭戲
別    名
穿頭戲
別    名
象頭戲
意    義
傀儡戲、木偶戲的俗稱
代    表
《火焰山》、《水淹湯陰縣》
明弘治、正德間,下邳陳鐸作福州傀儡《西遊記》劇本唱詞“駐雲飛”。
清乾隆年間,福州上演紙影傀儡戲。 清代福州頗有名望的串頭戲班有“達雲霄”、“駕雲天”、“賽月宮”、“雙如意”等,每逢民間婚慶或節日都應邀演出。賀新婚戲有《雲頭送子》、《五金魁》;慶壽辰戲有《長生樂》、《南北斗贈壽》;應堂會戲有《和尚討親》、《小方卿唱道》、《狀元拜塔》等。其唱腔曲牌,與閩劇大同小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福州“如意”班在城鄉演出串頭戲《火焰山》和《水淹湯陰縣》,有煙火與水幕的特技表演。福清與福州郊區亦時有木偶戲演出。60年代初,福州市文化局組織挑選5名福州藝校學員與福州市曲藝團伬唱名家黃連官帶領青年演員共赴漳州學習布袋戲《雷萬春打虎》、《大名府》等,在福州城鄉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間,木偶戲演出被禁止。1979年,福清等地木偶戲演出逐漸恢復。1990年初,鼓樓區“福州三山木偶劇團”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