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串場河景觀帶

鎖定
串場河是貫穿鹽城市區的母親河、形象河、經濟河。憑藉着天然的空間優勢和人文優勢,串場河景觀帶項目將鹽城的文化與故事融入其中,承載着城市記憶的串場河也將推進鹽城形象的提升。串場河景觀帶北起新洋港、南至伍佑古鎮和千畝的鹽城龍湖公園,全長約18公里。讓串場河景觀帶成為一條流動的歷史文脈和水綠交匯、生態宜人的城市景觀軸。
中文名
串場河
地理位置
江蘇省鹽城市
著名景點
伍佑古鎮
全    長
176公里
流經區域
蘇中-蘇北
類    別
人工運河
始挖時間
宋代
起止點
伍佑古鎮至新洋港

串場河景觀帶景點介紹

一、鹽字廣場
由“鹽字石凳”、“官山海浮雕”、“漢之鹽政”和“鹽銷圖志”四個部分組成。
鹽城鹽瀆公園高清組圖2
鹽城鹽瀆公園高清組圖2(80張)
鹽字石凳 佈於場邊四周的九塊石凳上,分別鐫刻着:鹽(yǎn)、盬(gǔ)……等九個最早與鹽相關的漢字。從中既可以瞭解最初人們對鹽的認識,又能品鑑鹽字不同字體的藝術特徵。
鹽政之始 以碑牆、浮雕形式,表現春秋時期齊國丞相管仲首創“官山海”,實行食營官營之策,加上鐵的專營,使齊國迅速強大,成為春秋首霸的歷史。
漢之鹽政 通過置於廣場周邊的七塊“漢代鹽政舉要”碑,反映西漢武帝元狩年間(前122—前116)推行食鹽專營前後,因鹽政在中國歷史上引發的一系列重要事件。
鹽銷圖志 唐朝恢復食鹽專營制度後,根據人口分佈,運輸條件和各個鹽種產區分佈、產量情況,開始推行食鹽運銷區劃分制。宋朝在全國初步分為四個較大的行銷區劃。明清時期形成遍佈全國的食鹽運銷網絡。
二、唐之鹽政
鹽城水街夜景高清組圖
鹽城水街夜景高清組圖(53張)
唐初實行食鹽民營之策。安史之亂以後,面對財政危機,朝廷再行食鹽官營之政。唐乾元元年(758)第五琦任鹽鐵使,“就山海井灶收榷其鹽”。唐上元元年(760)始,著名理財家劉晏(715—780),主持財政和鹽務,開創了“商運商銷”的就場專賣制,國家鹽利大增。唐大曆末,僅東南鹽利就達到國家全年收入的一半。此後又有杜佑、李巽執掌鹽務進一步增加國家收入,對唐代元和“中興”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三、宋之鹽政
宋元鹽政在沿襲前朝體制基礎上,隨着鹽業生產技術水平的較大發展、生產資料佔有方式的多樣化,在官吏設置和對鹽民生產組織形式、倉儲、運輸、銷售等環節的管理進一步細化、規範化。其中許多方法一直延續到清代末年。同時統治者、鹽民、鹽商之間矛盾加劇,不時出現鹽民暴動,最終於元代末年爆發了,在中國歷史上有重要影響的鹽民張士誠起義。
四、明清鹽政
鹽城鹽瀆公園高清組圖3
鹽城鹽瀆公園高清組圖3(56張)
明清時期在不斷變革鹽政中,逐步擴大商人在鹽政中的作用,至清中葉形成了“官督商銷”的體制。鹽商隊伍迅速擴張,各主要產區集散地成立了鹽商組織,蘇北鹽商在揚州成立了鹽商總會,協助鹽政衙門辦理鹽務,出現了分別以晉、徽商人為代表一批極為富有的鹽商。也有許多鹽商來到沿海生產地組織生產、運輸,帶動了當地經濟、文化的較快發展。
五、煮海祭宗
距今5000年左右,中華民族先民發明了“煮海為鹽”。 傳説發明者為山東半島上的“夙沙氏”。於是後人尊奉其為“鹽宗”。煮海祭宗,以現代雕塑形式,藝術地展現蘇北沿海鹽民祭拜鹽宗的景象。
六、淋滷煎鹽
串場河景觀帶鹽鎮水街高清組圖
串場河景觀帶鹽鎮水街高清組圖(65張)
是典型的中國海鹽傳統生產工藝,至遲到唐代已基本成熟,延續至清末民初。鹽民通過破土、聚沙或攤灰於剛退潮的灘場吸取滷份。將吸足了滷份的泥土、沙子、草灰堆積於隔着蘆蓆的滷池上,澆灌海水淋滷於池中。煎鹽時,先搭制好碩大的盤鐵,將滷水澆於盤中,煎熬成鹽。
七、八卦鹽田
俗稱“八卦灘”,是傳統“曬海為鹽”中獨特的鹽池結構形式,清末民初流行於淮河以北海鹽產區。它取道教八卦之形,周邊較高,向中間逐步低平。引海水佈滿四周鹽池,日曬風吹一段時間,通過閘門流入裏面稍底鹽池,一段時間後再流入中間結晶池。結晶池環繞着一通向灘外、形似“膀頭魚”的河,鹽船循河進入結晶池中間堆鹽處,裝鹽,滿載後繞“魚頭”回到河道。 [1] 

串場河景觀帶建設過程

鹽城中國印文化廣場高清組圖
鹽城中國印文化廣場高清組圖(27張)
2006年,市委、市政府安排市建設局等部門着手調研,制定實施方案,併成立串場河景觀帶拆遷建設指揮部。2007年,將串場河景觀帶建設列為城建重點工程,按照“傳承海鹽文化、打造水綠鹽城” 的總體要求,利用4-5年時間,將串場河打造成為一條綠色的、文化的、繁華的、歡樂的河。一期工程為海鹽歷史風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沿河東側南起世紀大道,北至青年路,全長2000米,概算投資1.5億元。2007年4月拆遷工作全面展開,先後有17個單位和649户居民服從大局按時搬遷,拆除各類建築面積19.88萬平方米。2007年7月開工建設。2007年10月,中國海鹽博物館破土動工。目前,串場河景觀帶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建有“鹽字廣場”、 “唐之鹽政”、 “宋之鹽政”、 “明清鹽政”、“煮海祭宗”、 “淋滷煎鹽”、 “八卦鹽田”等七大景區,藝術地再現串場河畔海鹽文化歷史風貌。同時,配套建設東進路跨串場河、鹿鳴路跨串場河大橋,濱河路及支路,同步實施雨水管道、污水管道、綠化、路燈、城市傢俱等配套工程。 [1] 

串場河景觀帶規劃主題

景點規劃
在規劃中,串場河景觀帶將劃出七處景觀區域,彰顯本土特色。
從南向北分別是:伍佑古鎮記憶、創造記憶、地方記憶、工業記憶、生活記憶、文脈記憶和生態記憶。 [2] 
三大版塊生活味濃
鹽城水街風景2
鹽城水街風景2(80張)
整個串場河景觀帶的規劃,劃分為三大功能板塊,即“親水·慢生活、休閒·樂生活、意趣·新都市”,七處景觀區域包含在這三大功能板塊內。
七處景觀區域的主題命名也很有意思,都以“記憶”為名。從北向南分別是生態記憶、文脈記憶、生活記憶、工業記憶、地方記憶、創造記憶和古鎮記憶。每一處景觀區域都依靠串場河,做足了水的文章。
鹽城水街風景3
鹽城水街風景3(80張)
1.“生態記憶”景觀區域在人民公園與黃海橋附近。功能定位是“綠景觀、慢生活、深呼吸、心自由、養生、休閒、健身、教育”。此處景觀帶的建設,主要包含了市民生態公園、文化休閒廣場等功能,對於周邊的居民而言,此處是休閒運動的好去處。 [2] 
鹽城串場河
鹽城串場河(58張)
2.“文脈記憶”區域位於新西門路和解放路一帶,功能定位是“集散休閒、文化展示、教育旅遊”,在城市職能定位上,則提出“結合原有的老城牆遺址,承接傳統文化的筋脈,用現代感的城牆片段,演繹延續至今的鹽城文化精髓。將通過浮雕牆,鐫刻文字的的方式,讓景觀上的城牆真正成為文化牆,精神牆;臨近鹽城最大商業中心的此區域設計,同時起到疏散人流的重要功能,為城市公共空間營造更多可停留的空間”的設想。
3.“生活記憶”則位於迎賓路、雙元路、大慶路一帶。此處節點的城市職能定位,是因為“此區域原是鹽城的紗廠和熱電廠,曾經一代工人的青春區日常生活就在這裏度過。此區域定位為生活記憶區,就是為了在生產大背景下,個體的人的記憶。”在此節點上將建設包括漫步休閒區、觀景平台、籃球活動區、兒童活動區、市民休息區等一系列設施。 值得關注的是,在“生活記憶”中提出了對熱電廠改造的設想。將熱電廠內部進行改造,成為以工廠記憶為主題的遊覽區。這個設想具有較強的現代氣息,風格不俗。
2 2
4.“工業記憶”區域則位於鹽瀆公園和東進路一帶,此處景觀突出的是鹽文化。包括中國海鹽博物館、水街、鹽瀆公園以及新建的七海廣場等一系列建築,將構成與鹽文化有關的工業記憶。七海廣場的設想,是七處與製鹽工藝有關的景觀:築團、通海、開攤、灰滷、割葦、立盤、煎鹽。這是典型的鹽城本土先人曬鹽的過程。
5.“地方記憶”景觀區域位於世紀大道和戴莊路一帶,該處的城市職能定位是“此區域聚集着鹽城較多的外國人口,此處的地方記憶,講述的不僅有鹽城的記憶,更展現鹽城通過開放帶來的友誼、交流與發展。”在地方記憶景觀區域中,包括了關於地方美術館、雜技大世界等一系列的規劃設想。
6.“創造記憶”的設想很有意味,此區域用名人故事與今天城市居民的對話,演繹對新都市生活的美好暢想。其中古今對話名人園的設想很特別,分為古今兩大塊。“古”是指將鹽城古代名人按照時間的線索劃分為六部分,在雕塑上記載人物簡介及名言。“今”中的人物來自鹽城串場河工作的普通市民,如醫生、清潔工、公務員等。作品用調研的方式,選擇與串場河改造發生關係的各個行業的人,讓他們講述自己與串場河的故事,並用雕塑呈現這個故事。
鹽瀆公園高清大圖
鹽瀆公園高清大圖(72張)
7.串場河景觀帶的南段,是伍佑古鎮區和規劃千畝龍湖濕地公園。這是“古鎮記憶”一部分。在規劃中的城市職能定位上,此處的定位是“作為串場河景觀帶的結束點,將古鎮迴歸原貌。自然景觀在空間上與龍湖公園呼應,形成城市後花園,建立影視基地與風情度假園區,帶動新的城市旅遊經濟增長點。”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