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麓畫品

鎖定
《中麓畫品》是一部繪畫品評著作,全書共有一卷。《中麓畫品》成書於1541年,品評明人繪畫,與向來上、中、下三等或神、妙、能、逸四品不同,其獨創五品之分,每品中並陳優劣。
中文名
中麓畫品
作    者
楊慎
李開先
莫是龍
出版時間
1937年12月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類    別
繪畫品評
定    價
75 元
開    本
32 開
裝    幀
平裝

中麓畫品作者簡介

李開先(1502—1568年),字伯華,號中麓。章丘(今屬山東)人。嘉靖八年(1529年)進士,官至太常寺卿。曾上疏批評朝政,被罷官,家居近三十年。以詩文、散曲著稱,並作傳奇《寶劍記》等;有詩文集《閒居集》、曲學著作《詞謔》傳世。又收藏有很多書、畫,很以鑑賞自負。

中麓畫品書籍簡介

圖書
圖書(5張)
當時主流是推尊沈、唐等吳門畫派,此書卻一反時尚,以戴進、吳傳、杜堇等浙派(包括其支流江夏派)畫家為第一等,而對沈周、唐寅等頗多貶抑。這種右浙而左吳的觀點多遭人譏議,《四庫提要》也認為其“持論偏僻”。李開先除對近三十名畫家擬議評論外,還從筆法角度提出“六要”與“四病”。“六要“即神筆法、清筆法、老筆法、勁筆法、活筆法、潤筆法,“四病”即僵、枯、濁、弱。諸多的畫家及所畫題材,分別歸入其中。最後則是判定各畫家分別出於宋、元何人。由上可見,《中麓畫品》已並非單純定次第高下,品評之中對筆法理論有所建樹。
明代山水畫極其發達,流派眾多。大體説來;明初至世宗嘉靖時,是戴進所創的浙派佔據主流,明中葉至神宗萬曆時,沈周、文徵明代表的吳門派得勢,晚明是以董其昌華亭畫派為代表的文人畫居‘於主導。李開先生當戴、沈之後,董其昌之前,偏嗜浙派,是基於對蒼勁,、雄放畫風的推崇心戴進受李唐、馬遠影響,較大。亦取董、巨之長,水墨蒼勁中見雅談,吳偉畫風奔放,杜堇精勁麗暢利,故李開先分目之為“巨器”、“猛氣橫發”主“不比凡品”。相反,對“逸品”代表、最為文人畫家所推崇的倪瓚,則評之為“如几上石蒲”、“以玉盤盛之可也”。其審美趣味可見。在擬喻之外,李開先又以“六要”括諸家所長。其以“縱橫妙理神化”釋“神筆法”,以“簡俊瑩潔,疏豁虛明”釋“清筆法”,以“蒼藤古柏,峻石屈鐵兮,玉坼白罅”釋“老筆法”,以“強弓巨駑,擴機蹶發”釋“勁筆法”,以“筆勢飛走,乍徐還疾,倏聚忽散”釋“活筆法”以“含滋藴彩,生氣藹然”釋“潤筆法”。且不言所入諸家是否愉當,但無疑對筆法理論有所發展,且較為全面6。所長已明,再以“四病”指摘所短。即“筆無法度,不能轉運,如僵仆然”的“僵”,“筆如瘁竹槁禾,餘燼敗秭”的“枯”,“如油帽垢衣,昏鏡渾水。又如廝役下品,屠宰小夫,其面目鬚髮無復神采之處”的“濁”,和“筆無骨力,單薄脆軟,如柳條竹筍,水荇秋蓬的“弱”。這較之郭若虛所説的“板”、“刻”、“結”三更注重筆墨效果。《中麓畫品》以蓋棺定論為原則,故所論皆已逝者。胡來貢跋語認為其“主於論畫,而不暇於論人。”其實,李開先自己在後序中就以較多篇幅論及戴進遭遇和人品。戴進初為銀工,後入畫院,畫院畫家如謝廷循、倪端、石鋭、李在畫藝均不及戴,終遭忌而被謝讒言所傷,過着乞米充口的生活,卻又被謝假筆代作,終於窮途,死而不平。李開先之極推戴進,實有深惜其生前不遇之意。而據胡跋,吳偉“性豪放,輕利重義,在富貴室如受束縛,得脱則狂走長呼”,陶成“資性灑脱”,杜堇“博雅精敏”。如果以他們與宮廷有涉而貶其畫品,當非公允之論。因而,李開先之偏嗜浙派,實有鳴不平的原因。後來沈顥《畫麈》論《分宗》,極褒吳派而貶浙派,認為戴、吳等人“日就狐禪,衣缽塵土”,清代推崇文人畫者更是愈抑愈甚,這也説明“文人”對“畫工”、院體的偏見。當然,李開先為揚浙而抑吳,亦非定論,故後來應者寥寥。 [1] 

中麓畫品版本

有《函海》、《叢書集成初編》、《美術叢書》等本。

中麓畫品評價

戴文進之畫如玉斗,精理佳妙,復為巨器。(戴進
吳小仙如楚人之戰鉅鹿,猛器橫發,加乎一時。(吳偉
陶雲湖如富春先生,雲白山青,悠然野逸。(陶成
杜古狂如羅浮早梅,巫山朝雲,仙姿靚潔,不比凡品。(杜堇
莊麟如山色早秋,微雨初歇,娛逸人之心,來詞客之興。
倪雲林如几上石蒲,其物雖微,以玉盤盛之可也。(倪瓚
呂紀如五色琉璃,或者則以為和氏之璧,不知何以取之過也。
夏仲昭如富寺之僧,面壁而坐,欲冀得仙。
周臣如甄勤,望之如玉,就之石也,原無寶色故耳。
蔣子成如天竺之僧,一身服飾皆是珍貴之物,但有腥羶之氣。
金潤夫大似子成,而腥氣較少。
唐寅如賈浪仙,身則詩人,猶有僧骨,宛在黃葉長廊之下。
胡大年如待兔之翁,不復知變。
李在如白首窮經、不偶於世之士,蹇滯寒陋,進退皆拙。
沈石田如山林之僧,枯淡之外,別無所有。(沈周
林良如樵背荊薪,澗底枯木,匠氏不顧。
邊景昭如糞土之牆,圬以粉墨,麻查剝落,略無光瑩堅實之處。
王若水如長蒲高葦,豈不勝於萊蕪,終亦委靡。
王舜耕如十丈之柳,百圍之檉,氣魄不小,然體質疏弱,殊非明堂之材。
謝廷詢如干人之石,確硓之材則是,珪璋之璞則非。
丁玉川如十金之家,門扉器物,不得精好。
郭清狂如儒翁學稼,斤力既劣於同儕,稂莠必多於嘉穀。’
商喜如神廟塑像,四體矩度,一一肖似,然顏色既乏生氣,胚胎復是饉泥。
石鋭比之商喜,益出其下。
張輝如鄉野少年之人,動有鄙陋之態。
汪質如拙匠造器,斧鑿不得其宜,樣致復無佳處。
鍾欽禮如僧道齋榜,字大墨濃,惟見黑蠢。
王世昌如釋子衲衣,頗有綺數寸,然實拙工耳。
王歡、王諤如五代之官,帽則烏紗,身則屠販。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