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馬友誼大橋

鎖定
中馬友誼大橋(China-Maldives Friendship Bridge)位於馬爾代夫北馬累環礁(North Malé Atoll),是馬爾代夫首座現代化橋樑,是世界首座在遠洋深海無遮掩環境及珊瑚礁地質上建造的跨海大橋,跨越Gaadhoo Koa海峽 [1-2] 
中馬友誼大橋於2015年12月30日進入正式的實施階段;於2018年7月9日合龍,全線貫通;於2018年8月30日正式開通 [3-4] 
中馬友誼大橋連接馬爾代夫馬累島、機場島及胡魯馬累島,線路全長2千米,橋樑長度1.39千米,車道設置雙向四車道,設計速度60千米/小時 [2] 
中文名
中馬友誼大橋
外文名
China-Maldives Friendship Bridge
始建時間
2015年12月30日
投用時間
2018年8月30日
所屬地區
馬爾代夫馬累
類    型
公路橋、剛梁橋
長    度
2 km
車道設置
雙向四車道
設計速度
60 km/h

中馬友誼大橋建設歷程

馬爾代夫
馬爾代夫(5張)
2014年9月,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承擔中馬友誼大橋工程預可行性研究工作。9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馬爾代夫總統亞明在馬累舉行會談。提議將大橋命名為“中馬友誼大橋” [5] 
2015年9月7日,中馬友誼大橋方案設計揭幕。12月30日,12月30日,馬爾代夫總統阿卜杜拉·亞明·阿卜杜勒·加堯姆和中國政府特使高燕為中馬友誼大橋項目實施揭幕,二航局董事長王世峯和馬爾代夫住建部部長簽訂中馬友誼大橋項目實施紀要,大橋進入正式的實施階段 [6] 
2016年2月25日,中交二航局大型施工船舶抵達馬爾代夫。3月15日,首根大直徑鋼護筒施沉Gaadhoo Koa海峽,嵌入印度洋。3月24日,項目營地正式入駐。4月1日,馬累工區攪拌站投入生產。6月12日,在完成起始平台搭建後,首根主橋樁基鋼護筒施沉成功。6月30日,馬累側引橋棧橋貫通。9月24日,世界首根珊瑚礁地質上橋樑樁基在中馬友誼大橋成功澆注(0號台)。10月3日,主橋首個鑽孔平台吊裝到位。10月6日,主橋首根樁基開鑽。12月5日,主橋35根大直徑樁基鋼護筒全部施沉完畢。實現大橋建設水上變陸上的重大工序轉換。12月28日,馬爾代夫總統亞明在大橋建設一週年之際,率13位內閣部長及多名議員、數十家媒體前往大橋視察 [7] 
2017年3月18日,中馬友誼大橋主橋首個鋼吊箱在22號墩下放至水中設計標高 [8]  。3月20日,中馬友誼大橋引橋11號墩承台完成混凝土澆築 [9]  。4月6日,中馬友誼大橋主橋最後一根樁基混凝土澆注結束,主橋35根大直徑樁基全部施工完成 [10] 
2018年7月9日,中馬友誼大橋主橋20號墩至21號墩之間的鋼箱梁合龍,全線貫通 [11]  ;8月30日,大橋正式開通 [3] 
2024年3月20日,中國駐馬爾代夫大使王立新與馬爾代夫基礎設施部長穆特塔利布分別代表中馬雙方簽署了援馬爾代夫中馬友誼大橋後續維保技術援助項目實施協議。 [23] 
中馬友誼大橋夜景 中馬友誼大橋夜景

中馬友誼大橋橋樑位置

中馬友誼大橋位於馬爾代夫北馬累環礁,跨Gaadhoo Koa海峽,連接環礁上馬累島、機場島及胡魯馬累島這3個相鄰的島嶼,是馬爾代夫最重要的島嶼連接線工程 [12] 
中馬友誼大橋 中馬友誼大橋

中馬友誼大橋建築設計

中馬友誼大橋建築結構

  • 設計理念
中馬友誼大橋的白色拱橋在湛藍的印度洋上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該橋結構輕巧,與馬爾代夫海天一色的景觀融為一體。這是世界上首次在珊瑚礁上建跨海大橋,無先例可循 [5] 
  • 設計特點
中馬友誼大橋設計為五跨連續鋼構橋 [5]  ,上部結構為單箱單室箱梁結構形式,主橋為6跨組合混合梁V型墩+疊合梁連續剛構橋,引橋為30米預應力混凝土I型梁橋 [12] 

中馬友誼大橋設計參數

中馬友誼大橋全長約2千米,其中橋樑長度為1.39千米。橋樑跨徑佈置為(30×18)米(引橋)+(100×1+180×2+140×1+100×1+60×1)米(主橋)+(30×3)米(引橋)。主橋長760米,引橋長630米,兩側接線長610米 [12] 
中馬友誼大橋為雙向四車道公路,大橋設置兩個單向通航孔,通航淨寬70米,通航淨高為12米,設計時速為60千米/小時。橋樑共計27墩台,149根鑽孔灌注樁,設計使用壽命100年 [3] 
中馬友誼大橋 中馬友誼大橋

中馬友誼大橋建設成果

中馬友誼大橋技術難題

中馬友誼大橋在建設過程中,遇到以下難題:
1、鋼管樁尺寸大和重量大,吊裝等存在困難。
2、海況條件極度惡劣,鋼管樁定位困難。其中:局部風浪一般週期為3至8秒,湧浪週期為14至20秒。馬累附近嚴重的災害主要由湧浪造成。
3、地質條件複雜,部分區域存在珊瑚礁溶洞。23號主墩處2處鑽探孔位地質鑽探揭示存在珊瑚礁溶洞,溶洞最大高度為4.4米,且極有可能貫穿23號墩所有樁,意味着沉樁時會出現溜樁現象,給施工帶來挑戰 [12] 
4、馬爾代夫高温、高鹽、高濕、高輻射的惡劣施工環境,以及漫長雨季、登革熱傳染病和H1N1流感的侵擾,建設者們面臨嚴峻的挑戰 [10] 

中馬友誼大橋科研成果

2019年3月8日,“珊瑚礁地質條件下大直徑樁基承載性能研究及應用”項目開展了珊瑚礁灰巖地質及力學特性、珊瑚礁地質鋼管打入樁承載特性、鑽孔灌注樁承載特性、後壓漿對樁基承載能力的影響等研究,首次揭示了循環荷載作用下礁灰巖損傷閾值、殘餘應變和抗壓強度損傷、粘聚力及內摩擦角損傷規律,提出了適用於珊瑚礁地層大直徑鋼管打入樁設計及施工方法。項目取得1項發明專利,成果在中馬友誼大橋項目建設中被成功應用 [13] 
2019年3月20至21日,中國公路學會在武漢組織召開了由中交二航局主持研發的六項科技成果的技術評價會,“遠洋深海珊瑚礁地層特大型橋樑建設關鍵技術”技術指標達到同類技術領域的國際領先水平 [14] 

中馬友誼大橋榮譽表彰

證書圖片
證書圖片(2張)
2016年12月8日,中馬友誼大橋獲“最美中國海外項目獎” [15] 
2017年1月11日,馬爾代夫住建部舉行了2016年度中馬友誼大橋項目頒獎儀式,副部長Abdulla Muththalib代表馬爾代夫住建部,向中國商務部國際經濟合作事務局駐項目代表劉嶺、項目技術組組長林樹奎、項目管理組組長郭俊禮等頒發了年度先進個人榮譽證書,向EPC總承包單位中交二航局頒發了先進團隊榮譽證書 [16] 
2017年3月25日至26日,中馬友誼大橋獲評首批“全國建築業文化建設示範項目部” [17] 
2018年1月30日,中馬友誼大橋獲評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首批“企業文化建設示範營地” [18] 
2022年3月21日,中馬友誼大橋獲評2020-2021年度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境外工程) [22] 
2023年12月15日,中馬友誼大橋入選中交集團共建“一帶一路”十大工程 [21] 
在中馬友誼大橋邊上嬉戲的人們 在中馬友誼大橋邊上嬉戲的人們

中馬友誼大橋文化特色

  • 郵票
2018年7月18日,紀念中國一馬爾代夫建交45週年特別郵票交接及發行儀式在北京舉行。這套由馬爾代夫共和國駐中國北京大使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集郵協會共同製作的郵票,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集郵協會秘書長馬小玲交給馬爾代夫駐華大使穆罕默德· 費薩爾。紀念郵票中的第一枚特別選擇了中馬友誼大橋作為形象主圖 [19] 
紀念中國一馬爾代夫建交45週年特別郵票 紀念中國一馬爾代夫建交45週年特別郵票

中馬友誼大橋價值意義

中馬友誼大橋建成後,環馬累生活和居住圈將形成,有助於疏解馬累島居住壓力,遊客則能通過陸路實現馬累與機場島之間的快速往返。(新華網評) [3] 
中馬友誼大橋是馬爾代夫首座現代化橋樑,運營高效通暢,有力改善了馬爾代夫的交通出行環境。它的建成不僅對促進馬爾代夫經濟發展、城市空間拓展具有重要意義,對於彰顯中國對外援助形象和水平,促進中馬兩國友好關係將具有極大推動作用。(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 評) [18]  [20] 
中馬友誼大橋橫跨海峽 中馬友誼大橋橫跨海峽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