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陽樓

鎖定
中陽樓,位於山西省呂梁市孝義市中陽樓街道,始建於漢魏,清宣統元年(1909年)重建, [1]  佔地面積20平方米。
中陽樓是集建築、雕塑、石刻繪畫、書法等藝術於一體的高大建築物,柱地擎天,雄峙一方,是孝義的重要標誌。樓平面方形,四層四檐,全木結構,樓頂為十字歇山頂式,座落於3米見方,1.5米高的四個石砌礅台之上。全樓高23.66米,底層高5米,通穿四向。礅台設樓梯,列碑刻6通。二層高3.64米,中間建有神台,曾列佛像。三層高4米,中設蓮花台。四層高3米,中空無物。四方槽欄彩繪《岳飛傳》故事八幅。頂高4米,吻高2米,樓頂高聳參天鐵叉,琉璃脊獸鋪砌。 [2] 
2006年5月25日,中陽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中陽樓
地理位置
山西省呂梁市孝義市中陽樓街道
所處時代
漢魏
佔地面積
20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0480-3-183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中陽樓歷史沿革

中陽樓始建於漢魏。
元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坍毀。
清同治七年(1868年),又遭雷火。 [2] 
清宣統元年(1909年),重建。 [1] 
1958年、1983年,進行了兩次較大的全面修茸,致使千載文物留存至今。 [2] 
中陽樓 中陽樓

中陽樓建築格局

中陽樓是集建築、雕塑、石刻繪畫、書法等藝術於一體的高大建築物,柱地擎天,雄峙一方,是孝義的重要標誌。樓平面方形,四層四檐,全木結構,樓頂為十字歇山頂式,座落於3米見方,1.5米高的四個石砌礅台之上,樓體以四條通天圓柱支撐,分層有附柱,樓體四周設保護鐵欄。全樓高23.66米,底層高5米,通穿四向。礅台設樓梯,列碑刻6通,四方槽欄彩繪《三國演義》故事17幅。二層高3.64米,中間建有神台,曾列佛像,四方槽欄彩繪《封神演義》故事12幅。三層高4米,中設蓮花台,曾有5尺高的觀音泥塑像,四方槽欄彩繪《水滸傳》故事12幅。四層高3米,中空無物,站在此處,有“伸手可摘星辰”之感,孝義古城盡收眼底。四方槽欄彩繪《岳飛傳》故事八幅。頂高4米,吻高2米,樓頂高聳參天鐵叉,琉璃脊獸鋪砌。縱觀全樓,層檐迭峭,造型獨特,氣勢雄偉,流金溢彩,牌匾四懸。 [2] 
中陽樓

中陽樓文物遺存

南向一檐下的匾書“中和位育”,南向二檐下匾書“行孝仗義”;北向一檐下的匾書“縱覽四宇”,南北四檐下各懸一匾,書“中陽樓”;一樓南向檐柱上掛木刻楹聯,上聯“孝為人之本”,下聯“義乃君子宗”。南向一檐下的側匾書“帶汾水”、“襟霍山”;二檐下的側匾書“南向鬥”、“銜衡嶽”,北向一檐下的側匾書“控雲朔”、“位中樞”;北向二檐下的側匾書“倚太恆”、“拱北極”。全樓懸掛的14塊大小不一的牌匾,皆為書法名人徐文達、趙承楷、張一等的手跡。 [2] 

中陽樓歷史文化

中陽樓滋生出許多民間傳説和故事,清同治七年中陽樓遭火,這本是自然現象,可由此產生了《火燒中陽樓》的傳説。內容是因孝義縣的中陽樓“半個還在天上頭”,惹惱玉皇大帝,便派火神下界熾之。火神下界,身背一個大“火燒”(一種食品),在孝義縣城叫喊:“大火燒,大火燒,後面還有大火燒。”此人走後,中陽樓便被大火燒燬。清宣統元年重建中陽樓,又產生了《巧魯班助建中陽樓》的故事。説的是重建中陽樓,雖然能工巧匠眾多,但對修建這種全木結構建築物缺少經驗,蓋起的樓上半部傾斜,這下可把工匠們愁壞了。正當他們沒法子可想時,工地之上突然來了木匠祖師爺魯班,他一夜之間就幫工匠們修建好中陽樓。還有傳説中陽樓的二十四根大木柱,每天有一根是“值日柱”。半夜三更時分,值日柱便自轉一週,是中陽樓的“守衞”。 [2] 

中陽樓文物價值

中陽樓是晉中和呂梁地區保存至今結構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樓式古建築,是孝義市歷史街區及重大繁華貿易區的標誌性建築,不僅再現了這一地區市樓的建築風格,而且反映了這一區域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商業盛衰信息,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樓內藻井富麗華美,結構合理,建築彩畫色彩豔麗,繪有封神榜、水滸傳、岳飛傳等有關人物故事,內容豐富,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2] 

中陽樓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中陽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陽樓旅遊信息

中陽樓地址

中陽樓位於山西省呂梁市孝義市中陽樓街道。

中陽樓交通

自駕前往中陽樓:從孝義市城區出發,大約7公里,約需13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