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乌米兽(学名:*Urmiatherium intermedium*)是生存于晚中新世晚期的大型牛科动物,其头骨化石于2016年在甘肃临夏盆地柳树组上部地层首次发现。该物种具有特化的薄板状角心结构,额骨与顶骨发育大片赘生骨疣形成独特角器。其化石分布范围从伊朗延伸至中国北方,临夏盆地发现将原有分布区域向西扩展至青藏高原东北缘 [1]。
- 分类地位
- 偶蹄目牛科山羊亚科
- 生存年代
- 晚中新世晚期
- 模式产地
- 伊朗乌米亚盆地
- 角心特征
- 短薄板状基部靠近
- 分布范围
- 伊朗至中国北方
- 伴生动物
- 中华羚(临夏盆地) [1]
形态特征
播报编辑
中间乌米兽头骨化石显示其角心特化为短且促背她呈薄板状结构,基部间距极小近乎接船炒触。额骨与顶骨表面发育大面积甩寒甩影赘生骨疣拜泪堡,这些骨疣与角心共同构成显著的角器结构,该特征被认为是适应特定环境压力的形态演化结果 [1]灶婶浆。
化石标本显示其体型在同时期牛科动物中居于大型之列,头骨总长度可达60厘米以上。角心表面存在纵向沟槽,角质鞘附着痕迹明显,表明生前具有复杂角表肯煮仔面结构 [1]碑多旬判翻。
发现与分布
播报编辑
2016年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导的考察中,科研团队于甘肃临夏盆地柳树组上部发现完整头骨化石,地层年代测定为晚中新世晚期(约700-530万年前)。此次发现填补了该物种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分布空白,将已知分布区向西延伸300公里 [1]。
20世纪初瑞典古生物学家步林已在中国山西保德、甘肃庆阳等地发现20余件化石标本。全球范围内该物种化石记录集中于伊朗乌米亚盆地至中国北方走廊地带,形成东起黄土高原、西至伊朗高原的连续分布区 [1]。
系统发育
播报编辑
分子形态学研究表明,中间乌米兽与近旋角羊(*Plesiaddax*)、和政羊(*Hezhengia*)等晚中新世"麝牛类"牛科动物构成单系群 [1]。但其系统发育地位存在两大假说:
- 部分学者依据角器结构主张归入山羊亚科
- 另一些研究者根据齿列特征支持划归山羊亚科 [1]
2016年临夏盆地化石的发现为系统分类研究提供了新的解剖学证据,其眶后收缩程度、颧弓形态等特征更接近原始山羊亚科成员。该物种与柴达木兽(*Tsaidamotherium*)存在趋同演化现象,二者均发展出特化角器但分属不同演化支系 [1]。
研究意义
播报编辑
临夏盆地化石的发现首次提供了该物种角器结构的完整三维形态信息 [1]。通过对比山西保德等地的历史标本,证实中国北方晚中新世牛科动物群存在显著的地域分化:
- 东部动物群以羚羊类为主
- 西部临夏盆地呈现麝牛类优势 [1]
该物种角器的独特构造为研究牛科动物角心演化提供了关键形态学证据,其骨疣发育机制可能反映晚中新世青藏高原隆升引发的生态压力适应 [1]。伴生动物中华羚的出现,指示当时临夏盆地存在开阔草原与灌木丛交错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