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醫診療法(紹派傷寒)

鎖定
中醫診療法(紹派傷寒),流行於浙江省紹興市的傳統醫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中醫診療法(紹派傷寒)是治療外感病的一種獨特診療技術,指以浙江紹興地區為主的醫家,以温熱外感病,尤其是濕温病作為研究的對象,把傷寒學與温病學理論相互融合,探究廣義傷寒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而形成的醫學流派,這一流派以清代俞根初(1734~1799年)所著的《通俗傷寒論》而得名。 [2] 
2021年5月24日,浙江省紹興市申報的“中醫診療法(紹派傷寒)”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遺產編號:Ⅸ-2。 [1] 
中文名
中醫診療法(紹派傷寒)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醫藥
申報地區
浙江省紹興市
批准時間
2021年5月24日
遺產編號
Ⅸ-2

中醫診療法(紹派傷寒)歷史淵源

中醫診療法(紹派傷寒)發端於明代張景嶽《景嶽全書·傷寒典》,形成於清代俞根初的《通俗傷寒論》。序曰:“吾紹傷寒有專科,名曰紹派。”後人尊其為鼻祖。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俞根初將《通俗傷寒論》手稿授予何秀山,何秀山給原稿加按語,使其説理更透應用更便。 [3] 
紹派傷寒

中醫診療法(紹派傷寒)醫藥特徵

中醫診療法(紹派傷寒)是治療外感病的一種獨特診療技術,以六經理論統治外感病,將八綱、衞氣營血、三焦辨證匯入六經辨證之中,包含了傷寒本證、兼證、夾證、壞證、復證的因、證、脈、治。歷代越醫在不斷摸索中,得出了一整套治療傷寒的方法。因而紹派傷寒的特點也十分明顯。首先其診病方法獨特,望診重觀目,辨苔劃分六經,擅長腹診;其次其用藥特色鮮明,喜用質地輕清的芳香理氣藥,如薄荷、荊芥、橘皮、蔻仁等,鮮藥如鮮魚腥草、鮮茅根、鮮石菖蒲、鮮紫花地丁等,藥汁如石菖蒲汁、生薑汁、生藕汁、梨汁等;另外它炮製方法特殊,如鱉血炒柴胡、乾薑拌搗五味子、麻黃拌搗熟地、萊菔子拌搗砂仁等。歷代越醫在不斷鑽研下,為後世創制了羚角鈎藤湯、蒿芩青膽湯、加減葳蕤湯等名方。 [6] 
紹興地處江南,是一個多雨、潮濕、温熱的地方,紹興人多嗜食酒茶容易助濕化熱。所以紹興醫家們在疾病的診治過程中,發現就算是傷寒病症也多是夾濕的,在大量的臨牀診治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用藥規律和診病特點。 [3] 

中醫診療法(紹派傷寒)傳承保護

中醫診療法(紹派傷寒)傳承意義

中醫診療法(紹派傷寒)從明代傳承至今,歷史悠久,脈絡清晰。紹派傷寒這一中醫流派,醫燈傳焰,人才輩出,相關醫家撰寫的中醫專著紛呈,是中華傳統醫藥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其診斷方法獨特,用藥特色鮮明,還發明瞭一些特殊的炮製方法,地域特色濃厚,實用性強,理論著述豐厚,影響深遠。創新了中醫外感病理論,豐富了“四診”內容,仍發揮着治病救人、服務社會的重大功能,具有重要的歷史、臨牀、經濟和人文價值。 [6] 

中醫診療法(紹派傷寒)傳承狀況

200多年來(1776年起),紹派傷寒的學術觀點及經驗以書籍、醫案、處方等形式留傳,通過師帶徒並結合中醫院校教學形式傳承發展,仍廣為應用。 [2]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中醫診療法(紹派傷寒)項目保護單位紹興市中醫院評估合格。 [7] 

中醫診療法(紹派傷寒)傳承人物

中醫診療法(紹派傷寒)自明代張景嶽開創之後,歷清代俞根初、何秀山,民國時期,何廉臣(1860—1929)受業於其祖何秀山,傳子幼廉、筱廉,徒曹炳章(1878—1956)等,校勘、增訂《通俗傷寒論》,豐富了療法手段,提高了療效,集其大成。
徐榮齋(1911—1982)受業於曹炳章,是該療法的現代領軍者,編著《重訂通俗傷寒論》,其主要貢獻是對紹派傷寒源流進行了深入研究,並身體力行大力傳播,在學術界影響深遠,培養了一批傳承者,既傳授他們實踐經驗,又指導他們開展該療法的學術研究。
連建偉是浙江省首批國醫名師,曾任全國方劑學分會主任委員,徐榮齋對他亦師亦友。連建偉編著《三訂通俗傷寒論》,其工作地在杭州,主要貢獻是將紹派傷寒的代表方在治療內科疑難雜病中作創新應用。
在紹興,紹派傷寒保護責任單位為紹興市中醫院,其中有沈元良沈欽榮等一批省、市級名中醫,他們是該項目的第五代傳人。他們長期將紹派傷寒理論應用於實踐,為患者服務,每年服務患者5萬人次以上,廣受患者和業界好評。服務範圍覆蓋全紹興。通過師帶徒的方式,培養了40餘名新傳人;同時,長期致力於理論研究,出版著作10部,撰寫論文50餘篇,組織相關論壇及繼教班、適宜技術推廣班8次。 [6] 

中醫診療法(紹派傷寒)保護措施

紹興市中醫院作為國家非遺紹派傷寒項目保護單位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命名的紹派傷寒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設有專項研究基金50萬以及建設資金,有專門從事“非遺”日常保護工作人員3人,其中高級職稱2人,中級1人;工作室對流派主要傳承人、羣體傳承人、研究專家、傳承基地等的工作提供支持、指導;紹興市中醫院改擴建工程專門闢出2000平米建設傳承展示館。
各區、縣(市)中醫院均設有紹派傷寒專科,以帶徒模式培養40餘位傳承人,專科每年服務人羣5萬人次;在斗門、柯橋、上虞、蕭山、義烏等地建立5處傳承點,與紹興市職業技術學院、浙江華通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越城區秀水小學、天姥中醫博物館等處合作建設傳承基地開展普及宣傳;舉辦紹派傷寒相關適宜技術培訓班、繼教班及相關論壇8次。
紹興市中醫院沈元良、沈欽榮等發表《紹派傷寒的形成及其對仲景學説的貢獻》等文章50餘篇,《紹派傷寒研究》相關課題列入省中醫藥管理局、紹興市科技局、紹興市社科聯資助項目,並獲二、三等獎3項。 [2] 
2021年9月18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公佈,紹興市中醫院獲得“中醫診療法(紹派傷寒)”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5]  10月22日,紹興市中醫院第五屆學術周開幕,會上舉行了首批非遺項目紹派傷寒傳承實踐基地簽約授牌儀式。首批紹派傷寒傳承實踐基地共有13個,它們是紹興職業技術學院紹興市人民醫院紹興市第七人民醫院紹興市秀水小學、紹興市中心醫院醫共體總院、柯橋區中醫醫院醫共體總院、浙江華通醫藥集團、上虞區中醫醫院、諸暨市中醫醫院、嵊州市中醫院、新昌縣中醫院新昌縣天姥中醫博物館浙江震元股份有限公司 [4] 
紹派傷寒

中醫診療法(紹派傷寒)社會影響

2018年4月,日本東洋學術出版社和日本《中醫臨牀》雜誌社的兩位學者,專程到紹興市中醫院就紹派傷寒及越醫等採訪沈元良、沈欽榮等醫生,並把採訪記錄發表於2018年第3期的日本《中醫臨牀》雜誌。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