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中都(明中都)一般指明中都(安徽省凤阳县境内都城)
明中都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设计,具有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等布局特点,以一条南北中轴线贯穿全城。朱元璋下诏在凤阳营建中都时,在全国调集能工巧匠、军士民夫等,不少于百万之众,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中文名
- 明中都
- 地 址
-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
- 定都朝代
- 明初
- 都城周长
- 30公里
- 占地面积
- 50多平方公里
- 城门数量
- 17门
- 营建时间
- 六年
中都兴衰
播报编辑
1368渗局年明朝建篮兰照立,同年趋记永明军北归润道连伐,占领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对关中、洛阳、汴梁(开封)、北平等地建都利弊的分析,明太祖认为南京离中原太远,难于控制全国;汴梁又民生凋弊,且为四面受敌之地。于是在洪武二年九月下诏选择在临濠(今凤阳)建设中都城,“命有司建置城池盛格采宫阙如京师之制”。
中都的营建工程由李善长主持,洪武三年动土启造,开始营建宫城。至洪武六年,宫城及禁垣的城墙和宫殿基本建成,中都外城也启动建设。洪武八年(桨陵赠婆1375年)四月丁巳,朱元璋“亲至中都验功赏劳”回来,当天就以“劳费”的理由,下令把“功将完成”的明中都营建工程停了下来,不再新建中都的其他建筑,未完成的工程继续进行。此后从洪武八年十月改建中都城附属建筑和修建皇陵,洪武二十六年修筑中都外城城门,至三十年中都营建工作完工。
明太祖停建中都后,中都未用作京师,但因其为帝乡,皇亲国戚常在凤阳练兵,并居住在凤阳中都城的宫殿内。后由于朱棣迁都北京,北京距凤阳遥远,不再像洪武年间那样,常有皇子到中都生活居住,皇城内的宫殿逐渐荒废,但中都城内仍居住了大量居民,同誉企狱时也驻扎着军队和官署衙门以守卫和管理中都城。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明中都始建于洪武二年(1369年),参考《考工记》规划建设,在全国调集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等,不少于百万之众,在凤阳营建中都,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
洪武二年,诏建中都宫阙。
洪武四年,建圜丘、方丘、日、月、社稷、山川坛、太庙。
洪武五年,建百万仓。
同年六月,置兵马司指挥司分司于中都。
同年七月,立钦天监、观星台于独山。
同年十一月,诏建公侯第宅于中都,共六公二十七侯,六公:韩、魏、郑、曹、卫、宋;二十七侯:长兴、南雄、德庆、南安、营阳、蕲春、延安、江夏、 济宁、淮安、临江、六安、吉安、荥阳、平凉、靖海、永嘉、颍川、豫章、东平、宜春、宣宁、河南、汝南、巩昌。
洪武六年三月,建军士营房。凡二十一卫军士营房,三万九千八百五十间。
同年三月,建皇城城墙。
同年,立功臣庙、历代帝王庙、中都城隍庙。
洪武七年,筑中都外城墙。
同年,建会同馆。
洪武八年,建中都国子学。
同年四月,罢建罢作中都役,但未完工的工程仍在继续。其后,鼓楼、钟楼建成。
同年十月,筑皇陵城。
洪武十一年,改建皇陵,建十王四妃坟。
洪武十六年,建龙兴寺。
洪武二十六年,建中都外城的洪武门、朝阳门、涂山门、北左甲第门四座城门和十八水关。
洪武三十年,建南左甲第门,前右甲第门、长春门、独山门、朝阳门、后右甲第门。
宣德五年,修缮中都宫城奉天门及外廊。
宣德七年,修缮宫城内外屋宇。
景泰年间,开始修建凤阳高墙(皇家监狱)。
景泰二年,修缮中都天坛、地坛。
景泰五年(1454年),修缮外城墙。
嘉靖十七年,修缮皇城。
崇祯八年,农民起义军攻陷中都凤阳,中都城内外大量建筑被焚毁。
康熙六年,凤阳县治由山后街迁至皇城。
乾隆二十年,拆除禁垣及中都外城的九个城门。
乾隆二十六年,修缮皇城城墙,建城楼。
道光二十一年,修缮皇城城墙。
1952年,华东军区欲将宫城改为战犯监狱,将城内所有建筑拆除。
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拆除东华门两侧各15米城墙建高炉,后被有关部门制止。
1961年,明中都遗址被列入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文革开始,期间宫城的城墙被拆除三分之二,宫殿、坛庙遗址被拆,这些原因致使明中都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至20世纪70年代,仅剩残存的午门、西华门台基及1100米长的城墙,但察其规模布局和遗物、遗迹仍十分壮观。
1975年12月8日,国家文物局以文件形式正式下达《关于明中都遗址保护的意见》。
1977年,凤阳县文物管理所向县革委会写下《关于要求对扒拆明中都皇城城砖、破坏国家文物首要分子应依法惩处的报告》。
2002年10月,国家有关领导对修复“明中都遗址公园”进行了审批。
2004年,国家文物局又将方丘、圜丘、观星台、涂山门四处附属建筑遗址并入明中都皇故城和皇陵石刻国保单位中。
2015年,修缮皇城城墙。
2016年,修缮西华门、实施东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
同年,动工复建钟楼 [2]。
2023年12月,被列为4A级旅游景区创建单位。 [5]
都城形制
播报编辑
第一道城为外城,周长30365米,呈东西扁长的长方形,西南隅为将凤凰嘴山包入城中,还修建了一个凸角。共开辟城门九座,水关十八座。中都开九门:南城墙正中为洪武门,左为南左甲第门,右为前右甲第门;东城墙自北向南为长春门、独山门、朝阳门;西城墙开一门,涂山门;北城墙自东向西为北左甲第门、后右甲第门。
第二道城为禁垣,周长7670米,开四门:南为承天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为北安门。承天门北距午门435米,南距洪武门1185米,门内向北约200米为外金水桥。
第三道城为宫城,为明中都最里面的一道城,周长3680米,面积约为84万平方米,比北京故宫还大12万平方米。开四门: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
建筑格局
播报编辑
中都城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云霁街为副轴线贯通东西。中轴线长约十三里,由外城正南门—洪武门前的凤阳桥起,穿洪武门进入中都城,经洪武街、大明门、承天门入禁垣,再经外金水桥、午门入宫城,进奉天门至奉天殿,奉天殿是中轴线的中心。再往北,经玄武门出宫城,经禁苑,越凤凰山顶至北安门,出禁垣,下凤凰山,径北直指外城正北门—玄武门(后革除),主控南北。
副轴线云霁街东起鼓楼,西至钟楼,长约六里,东为中都城隍庙、中都国子学、鼓楼;西为开国功臣庙、历代帝王庙、钟楼,东西对称。鼓楼、钟楼建于云霁街东西两侧,正对南左甲第和前右甲第二门,北通后右甲第及北左甲第二门,高大雄伟。
中都以万岁山、凤凰山、月华峰三山东西相连,长达十里。山顶建园林及庙宇,栽植了槐、榆、松、柏等各种树木,茂密如荫。
其他附属设施
播报编辑
街道
中都在洪武五年确定基址时,城内已有“街二”、“坊十六”。
“洪武街、玄武街、左辅街、 右辅(弼)街 左甲第街
东城街 西城街 顺城街 安泰街 云济街
台 衔 父道街 子顺街 志士街 长春街
东华街 西华街 光天街 刚毅街 淮清街
工艺街 子民街 淮南街 永福街 ”
至天启初年修纂《凤阳新书》时,记载街道有28条,皆纵横排列对称。其中《凤阳新书》所载为《中都志》所未有的街名有:朝朝(阳)、涂山、右甲第、化日、泰安、清淮6条;而《中都志》所载为《凤阳新书》所未有的街名有:安泰、淮清2条。很有可能安泰街即是泰安街,淮清街即是清淮街。
里坊
《中都志》所记104坊:
“泰和坊、里仁坊、顺城坊、辅德坊、善庆坊、崇德坊、中和坊、安静坊、阜民坊、居仁坊、
新民坊、惇平坊、安泰坊、顺化坊、仁英坊、咸亨坊、通顺坊、永庆坊、丰乐坊、英灵坊、
感应坊、明伦坊、广惠坊、怀德坊、务本坊、节受坊、武定坊、文治坊、仁爱坊、克勤坊、
治安坊、长乐坊、懋功坊、世德坊、广和坊、寿宁坊、嘉惠坊、长安坊、尚贤坊、显英坊、
安定坊、景福坊、惠吉坊、凤凰坊、云从坊、仁寿坊、利贞坊、会同坊、允安坊、宣化坊、
俊义坊、五福坊、人和坊、鼎新坊、养贤坊、思善坊、日新坊、孝友坊、德润坊、宣文坊、
利用坊、正德坊、化成坊、施仁坊、来远坊、居仁坊、惇信坊、遵教坊、同仁坊、志道坊、
永安坊、明德坊、大安坊、安济坊、美化坊、志善坊、崇庆坊、承宣坊、平政坊、厚俗坊、
春辉坊、昼锦坊、立教坊、迎思坊、守礼坊、声教坊、福延坊、志德坊、仁智坊、安业坊、
会通坊、大有坊、永济坊、宝善坊、惠政坊、敬信坊、育德坊、允中坊、积善坊、从善坊、
钦崇坊、德厚坊、恭让坊、淮阳坊。”
龙兴寺
朱元璋登基之后,一直没有忘记於皇寺,总想把它修建起来。寺成之后,朱元璋赐名龙兴寺,命善杞法师和文彬法师同为开山住持,用来纪念龙兴之地,也藉以表达衣锦还乡的意图。初建的龙兴寺,“殿宇楼阁,规制宏丽”,加之朱元璋御制的《龙兴寺碑》、御书的“第一山”3字,勒石建亭树立,制极高邃,就更增添了龙兴寺的威严。
龙兴寺建后不满60年,于正统五年(1440)焚毁。天顺三年(1459),拆中都城内中书省等衙门500余间,依式重建,此后屡毁屡建。清末民国时期,战乱频繁,龙兴寺已多年失修。康有为到寺游览,感慨不已,曾作《题朱元璋画像》一诗。民国三十一年(1942),对寺院又进行过一次维修。
解放初,党和政府于1959年拨款修龙兴寺,基本保持光绪年间规模。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龙兴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拨款进行维修,并制作3个小型展览室对外开放。1993年,为了开发旅游,凤阳县政府又收龙兴寺划为宗教部门管理,九华山宗教人士又筹资修建了明太祖殿、大雄宝殿、天王殿、地藏王殿、藏经楼及念佛堂、禅堂、寮房等200余间。现龙兴寺已成为皖东北最为著名的礼佛寺院和旅游景点。
高墙
凤阳高墙位于禁垣东侧,用于禁锢明朝宗室罪犯。《凤阳新书》载高墙共5处,内有58宅,分为东高墙(9宅)、中高墙(13宅)、西高墙(19宅)、四高墙(7宅)、五高墙(10宅)五处。“凤阳五处高墙,崇垣深渠,门楼敌台,不减郡县城郭规制,且在宫阙左掖。五墙不时修浚,······”。高墙门禁甚严,并专设“高墙军”警卫看管。
中都现状
播报编辑
1、外城:中都外城,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中都仍“九门高峙,周围基址宛然”,乾隆二十年拆九门和包砖城墙修建凤阳府城,中都城遂沦为废墟。
2、禁垣: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拆除禁垣墙体,取砖修筑凤阳府城。现禁垣城墙仅北垣保存有墙基断面和凸出地面的残迹,其他各段城墙多为道路或房屋所占。
承天门现存土台中部为大道所切割,俗称“双古堆”,东古堆上植柿树,残高2.3米,西古堆被剥成平缓土丘,残高1.5米。
东安门遗址原为长方形土堆,1974年取土夷平。
西安门,1974年3月为挖掘水沟而平毁,原址出土大量保存完好的松木桩,直径10至20厘米不等,有些上面带有墨书,“吕中所赵景玉”、“百户陈王”等等,但都被农民做成家具、农具,无一存留。
北安门位于凤凰山主峰的背后,遗址表面不见遗迹,仅在凤凰山主峰的西麓上布满大量黄、绿色琉璃瓦和砖砾。
3、宫城:1966年初,驻凤阳“四清”工作组发动凤阳居民拆除宫城城墙,取砖修井筑坝。1968年凤阳县成立拆城领导小组,开始大规模拆城卖砖。至1970年,已拆除宫城东城墙全段、北城墙全段、午门两翼及南城墙东段,现仅存午门、西华门两个城门的台基,和约1100米的城墙。
4、宫殿建筑: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下诏将中都一部分宫殿拆除,用于修建龙兴寺。天顺三年(1459年)拆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等处建筑500余间,用于重建龙兴寺。崇祯八年(1635年)李自成攻陷凤阳,焚皇陵。
奉天门遗址南距午门约205米,1971年扒拆,现仅存一土丘。
文华殿遗址位于奉天门东,文华殿桥后,原有20多块石柱础,70年代损毁,现辟为农田。
武英殿遗址位于奉天门西,与文华殿对称。遗址现为农田,地面遍布琉璃瓦屑,有石柱础遗存。
后宫遗址位于皇城北部正中,地面上散布琉璃瓦残片,尚存夯土层和水井遗迹。东宫遗址位于文华殿北,建筑格局、名称未详,明中都考察报告称为“后宫东宫遗址”,经勘探发现墙基、石础和大量琉璃瓦残件。后宫西宫遗址位于武英殿北,考古发掘时发现成排竖码的大黄琉璃瓦,推测为建筑备料。
5、中都城重要附属建筑
历代帝王庙:遗址现存大量琉璃瓦屑。
兵马指挥司:现遗址存有石础构件。
中都国子监:1975年改为凤阳县委党校。
中都百万仓:清末废除,遗址现为农田。
建设发展
播报编辑
作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中唯一位于县城的凤阳明中都皇城,在艺术上继承了宋元时代的传统,又开创了明清时代的新风格,是中国城市建筑史的重要例证,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城建筑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现存午门、西华门和约1100米长的城墙和大量的遗址遗迹,规模宏大、布局精妙、工艺华丽、名冠天下。有关专家、学者称其城为“东方巴比伦,明代第一流”、“中国最美丽的古城墙”、“集2000多年中国都城建筑之大成、最为豪华侈丽的都城”。 [1]
1982年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2月,成功获得国家文物局正式授牌,成为安徽省第一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近年来,凤阳县委县政府按照“北绿凤凰山、南理如意河、中修中都城、西美新城区、东改棚户区”的建设思路保护和发展中都城,已使“一座中都城,凤阳城市魂”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2022年3月,明中都入选2021年十大考古发现。 [4]
维修情况
播报编辑
2017年以来,鼓楼楼宇零星出现屋顶部分瓦片脱落、檐板损毁。2023年2月,因损毁情况加重,存在安全隐患,启动鼓楼楼宇维修项目。2023年5月,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了项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2023年9月进场施工,2024年3月竣工验收。
2025年5月19日18时30分许,鼓楼楼宇顶部东侧瓦片部分脱落,无人员伤亡。截至5月19日23时,现场安全防护隔离设施已安装完成,其他有关工作有序推进中。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