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部引嫩工程

鎖定
中部引嫩工程地處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平原,是集供水、防洪排澇於一體的綜合性國家大Ⅱ型水利工程。文章介紹了中部引嫩工程和遠程遙測系統的建設、應用及規劃。
中文名
中部引嫩工程
別    名
大Ⅱ型水利工程

中部引嫩工程位置境域

中部引嫩工程位於“松嫩平原”烏裕爾河、雙陽河的尾部閉流區,最初稱烏雙引嫩工程。後因其居於“北部引嫩工程”和“南部引嫩工程”之間,而改稱“中部引嫩工程”(以下簡稱“中引”)。工程控制範圍,南北長150公里,東西寬50公里,總面積7500平方公里。包括富裕、林甸、泰來、杜爾伯特和齊齊哈爾市郊等縣(區)的20個鄉,還有黑龍江省最大的連環湖水產養殖場。濱洲(哈爾濱至滿洲里)鐵路橫貫其中,西部還有平齊(四平至齊齊哈爾)鐵路,地勢低平,湖泡濕地佔總面積25%。濱洲鐵路以北為浩瀚的九道溝葦塘,面積達128萬畝,內有全國聞名的扎龍自然保護區——鶴鄉。濱洲鐵路以南為遼闊的杜爾伯特大草原和麪積達100萬畝的湖泡區。由於這裏是閉流區,乾旱時缺少水源,洪澇時排水又無出路,形成了旱、澇、鹼、風沙等災害,影響了葦、漁、農、牧等各業的發展。為解決乾旱時缺水,洪澇時排水問題,有關市、縣興修了中部引嫩工程。 [1] 

中部引嫩工程興建始末

1958年大搞水利時期,烏裕爾河、雙陽河(以下簡稱“烏雙”)尾部閉流區內的富裕縣興修了引嫩江水進行灌溉的塔哈灌區和河南澇區的除澇工程;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興修了引嫩江水的“八一”運河工程。此外,林甸縣興修了東昇水庫(中型)和中部澇區的除澇工程;齊齊哈爾市興修了江東澇區的除澇工程和整修了烏裕爾河齊富堤防,共完成土石方800萬立方米。灌溉效益16萬畝,除澇面積105萬畝。由於當時治理“烏雙”尾部閉流區沒有總體規劃,各縣都是從自己的需要出發,搞單項工程,局部治理,未能解決整個尾部閉流區乾旱缺水源、排水無出路的問題。
為解決“烏雙”尾部閉流區的乾旱和洪澇問題,省水利勘測設計院,嫩江專署水利局和富裕、林甸、泰來、杜爾伯特等縣水利科,於1965年共同對“烏雙”尾部閉流區進行了勘測、調查,並編制了治理規劃。1966年經水利電力部審查後,根據審查意見組成規劃設計組,進行規劃設計工作。與此同時,為加強“烏雙”地區治理工作的領導,組成了以嫩江專署專員薛蘭斌和副專員林文章為首的“烏雙”地區治理指揮部。但時隔不久,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擾,規劃設計工作中斷。1967年秋,第二次着手“烏雙”尾部閉流區治理的規劃設計工作,重點對烏雙引嫩乾渠的設計方案進行研究和比較,最後選定了渠底寬30米,設計流量50立方米/秒的引水方案。經新組成的烏雙治理委員會審查後,決定採取規劃設計和施工同時進行的辦法,先求其通水。1968年6月,由杜爾伯特、林甸、富裕、泰來、齊齊哈爾等縣(市)出動3200人,開始烏雙引嫩總乾渠的施工。但在規劃設計工作進行中,由於技術幹部被送往“五七”幹校“接受再教育”“插隊落户”,人員減少,力量削弱,幾經周折,到1970年5月才拿出設計成果。同年6月,烏雙治理委員會審查批准了規劃設計,落實了7項骨幹工程施工任務,並組織甘南、依安、拜泉、克山、克東、龍江、訥河等7個縣近萬人參加的東吐莫泄洪灌溉工程大會戰。7月1日,烏雙引嫩總乾渠剪綵通水,命名為“新嫩運河”。新開挖的龍虎泡分洪工程和長髮控制工程,以及續建的東昇水庫、齊富堤防、“八一”運河等工程於1970年以後也陸續開工,使“中引”的骨幹工程基本配套。到1985年,由建設到維修加固共完成土石方1309萬立方米,混凝土2.3萬立方米,投資2347萬元。

中部引嫩工程主體工程

“中引”的主體工程包括:引水總乾渠、東昇水庫、烏裕爾河齊富堤防、“八一”運河、龍虎泡引水分洪工程、長髮控制工程等6項骨幹工程和連環湖近期補水工程。
引水總乾渠:稱烏雙引嫩總乾渠,又稱“新嫩運河”。引水口在富裕縣友誼達斡爾族滿族柯爾克孜族鄉大登科屯嫩江左岸黃魚灘處,為無壩引水。引水總乾渠上段為引水渠,全長22公里,其中15公里是利用原有江漢,7公里為人工開挖,底寬22—24米。引水渠末端右側設攔河壩(系改造原塔哈灌區攔河壩為堆石粘土斜牆壩),其上設17孔壅水、泄水閘和4孔深孔涵閘,工作橋在堆石壩頂上。後來鑑於堆石壩漏水,攔河效果差等原因,1978年翻建成4孔攔河閘,淨寬20米,設計流量144立方米/秒。攔河閘以下為輸水渠,長27公里,穿越齊(齊齊哈爾)北(北安)鐵路和哈(哈爾濱)滿(滿洲里)公路入東昇水庫回水區;還有6.3公里長的單側回水堤,與東昇水庫主壩相接,將水送入東昇水庫庫區。引水總乾渠上有鐵路橋1座,公路橋1座,農道橋3座,節制閘1座,分水閘6座。此外,還有2座排水乾溝交叉工程。
東昇水庫:在林甸縣東昇鄉勝利村境內,總乾渠輸水渠的末端,是烏裕爾河流域的平原水庫。始建於1958年,中間一度“下馬”,1966年又續建,“烏雙”地區治理總體規劃後,於1971年末建成。總庫容740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6300萬立方米;最大壩高4米,主壩長7500米,設有2座泄水閘,共21孔,每孔為2.5×2米,泄水能力400立方米/秒。東昇水庫是用以調節烏雙引嫩和烏裕爾河來水,供下游用水,也是為今後梯級開發九道溝葦區而修建的控制性樞紐工程。
烏裕爾河齊富堤防:位於烏裕爾河右岸,北起富裕縣的東塔哈,沿烏裕爾河,過濱洲鐵路,止於特勒溝,全長88.4公里。齊富堤防原為斷斷續續的民堤,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幾次維修加固,烏雙地區治理進行總體規劃後,又進行了整修續建,是為保證齊富江東地區農牧業生產和穩定蘆葦區界的工程,保護面積75萬畝。
“八一”運河:始建於1959年8月1日,因此命名為“八一”運河,是“烏雙”地區的輔助性無壩引水工程,引水口在泰來縣湯池公社伯大街屯,嫩江漢流託力河的大黑彎處。“八一”運河最初是水產部門興建的洪水期引嫩江水進入湖泡的工程。“烏雙”地區治理總體規劃時,交給水利部門。1974年進行了整修擴建,運河底寬擴到80米。“八一”運河穿過平齊鐵路,流經白菜泡等自然湖泡,最後入連環湖水產養殖場的羊草豪泡,全長50公里。設計流量22.5立方米/秒,年平均引水量為8200萬立方米。在輸水渠道上有鐵路橋、公路橋各1座,農道橋3座。
龍虎泡引水分洪工程:包括引水渠、輸水渠、溢流坎和8個圍堤組成,渠道上有橋樑4座。為溝通龍虎泡內部的齊家泡和大、小龍虎泡,發揮天然湖泡蓄水興利和減輕東吐莫泄洪負擔,以及發展漁業生產的工程。小龍虎泡總庫容5億立方米,興利庫容2.4億立方米,受益面積45.2萬畝,其中養魚水面23.6萬畝。
長髮控制工程:位於連環湖火燒黑泡的南端,系天然溢流口的閘壩工程。土壩長450米,壩頂寬8米,最大壩高3.4米。控制閘為3孔2.5×2米平板閘門,設計流量15立方米/秒。向敖林西伯灌區供水,受益面積36.3萬畝。控制連環湖不低於養魚保證水位,還可向南部樁頭泡等地泄放小洪水。 “中引”的6項骨幹工程及位於連環湖南端的東吐莫泄洪道工程,構成了較完整的引、蓄、泄工程體系,對解決乾旱時的水源和洪澇時的泄洪排水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還修建了“連環湖近期補水工程”。連環湖是由大小17個泡沼組成的天然湖泊,可蓄水11億立方米。水面面積75萬畝,其中養魚水面面積55.9萬畝,有優越的水產養殖條件,黑龍江省最大的水產養殖場設在這裏。但自1975年以來連年乾旱,到1979年湖水乾涸,水產養殖業已不能堅持下去,處於停止狀態。為救活連環湖的水產養殖業,1980年到1982年建成了補水工程。輸水乾渠自富裕縣的翁海開始,經齊齊哈爾市郊區,到杜爾伯特西部連環湖為止,全長64.9公里。正常年份向連環湖每年補水1.7億立方米。它的作用:一方面增加了連環湖的來水量,提高了供水保證率,一方面促進“三引”配套,擴大工程效益。補水工程的輸水乾渠上有橋樑13座,涵洞2座,混凝土護坡7.8公里。
“中引”工程建設中,由於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擾,規劃設計工作“三上三下”,跟不上當時急於施工的需要,採取了邊規劃、邊設計、邊施工的辦法。總引水乾渠未經地質勘探即破土動工,週三屯渠段挖出“白漿土”而未能及時處理,致使通水後數次決口。以後雖經停水維修,但至今不能長期在地面上行水。渠首進水閘由土建部門施工,不熟悉水利工程的施工特點,當沉井遇到流沙難以下沉時,將西側沉井上部砸掉20釐米,還抬高閘底板高程10釐米(1970年發現後進行了返工處理)。沉井封底不徹底,通水後東側一號閘墩發生縱向裂縫,寬20—25毫米。原設計工作橋為鋼架結構,施工中擅自改為簡支連續板,留下一些隱患。 [1] 

中部引嫩工程管理運用

“中引”工程的管理,於1971年籌建管理站,1972年正式建立,當時稱烏雙治理工程管理總站,下設4個分站。1984年改為黑龍江省中部引嫩工程管理處,下設林甸、齊齊哈爾、杜爾伯特3個管理站。各管理站按行政區劃負責本縣(市)範圍內工程的管理養護和運用。總站負責樞紐工程的管理和引水量的調度運用等工作。
“中引”工程設計經濟效益,包括蘆葦172萬畝,養魚水面110萬畝,農田灌溉面積82萬畝,牧草試灌面積63萬畝。灌溉工程全部配套後,年經濟價值約8800萬元。 “中引”工程自1971年正式通水運用,到1985年,引水總量53.57億立方米。平均年引水量3.57億立方米。 由於引來了嫩江水,改善了烏雙尾部閉流區的乾旱缺水狀況,恢復和發展了葦、漁、牧等生產。1985年,區域內蘆葦面積已恢復到150萬畝,年產量達20萬噸。1971—1985年共產蘆葦193.6萬噸。養魚水面恢復到100萬畝,年產天然魚400萬斤,區域內的養殖場年產商品魚150萬斤。黑龍江省最大的淡水魚場——連環湖水產養殖場,過去幾經乾涸,1980年興修了“連環湖近期補水工程”以後,絕路逢生,迅速恢復了生產。農田灌溉面積逐年發展,1985年實灌面積2.93萬畝,其中水田0.23萬畝。改善牧草面積30萬畝,畝產草量250公斤,年產草7.5萬噸。葦、漁、農、牧業的年產值達2640萬元,佔規劃指標的30%,發展潛力還很大。 [1] 
參考資料
  • 1.    黑龍江省志· 水利志編纂委員會 .黑龍江省志· 水利志 :黑龍江人民 出版社 ,1993 :371-3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