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運河

鎖定
中運河,京杭大運河江蘇北段、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人工河流。是在明、清兩代開挖的泇運河和中河基礎上拓浚改建而成。上起山東台兒莊區和江蘇邳州市交界處,與魯運河最南段韓莊運河相接。同時,微山湖西航道——不牢河航道自西向東南至大王廟匯入中運河,也屬於中運河範疇,兩航道匯合後,東南流經邳州市,在新沂縣二灣至皂河閘與駱馬湖相通,皂河閘以下基本上與廢黃河平行,流經宿遷、泗陽,至淮陰楊莊,下與裏運河相接,全長179公里(計算湖西航道則近300公里),區間流域面積6800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有:不牢河邳蒼分洪道、老西泇河、城河房亭河民便河等。沿線建有皂河、宿遷、劉老澗、泗陽等梯級樞紐工程(包括節制閘、船閘及揚水站)。
中運河清以前主要為漕運航線,中華人民共和國後治理成為行洪、排澇、航運、輸水等綜合性河道,是京杭大運河的一部分、南水北調東線的輸水通道。促進了沿河地區的經濟發展。 [1] 
中文名
中運河
所屬水系
沂沭泗水系
地理位置
江蘇省淮海地區 [16] 
流經地區
邳州、新沂、宿遷、泗陽、淮陰 [1] 
主要支流
不牢河
邳蒼分洪道
主要支流
老西泇河
城河
房亭河 展開
主要支流
老西泇河
城河
房亭河
民便河 收起
河    長
179 km [1] 
流域面積
6800 km²
起    點
山東台兒莊區和江蘇邳州市交界處
終    點
楊莊(淮陰)樞紐 [17] 

中運河幹流概況

中運河河道走向

中運河的位置及幹流走向 中運河的位置及幹流走向
中運河,是在明、清兩代開挖的泇運河和中河基礎上拓浚改建而成。上起山東台兒莊區和江蘇邳州市交界處,與韓莊運河相接。東南流經邳州市,在新沂縣二灣至皂河閘與駱馬湖相通,皂河閘以下基本上與廢黃河平行,流經宿遷、泗陽,至淮陰楊莊,全長179公里,區間流域面積6800平方公里。
中運河自魯蘇省界至民便河口長55公里,主要承泄南四湖和邳蒼區間來水,行洪能力5000立方米每秒,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擴大10倍左右。除不牢河和邳蒼分洪道匯入外,尚有老西泇河、城河、房亭河、民便河等主要支流匯入。
民便河口以下中運河長124公里,是桃汛和排澇主要出路,行洪能力1000立方米每秒。除邳洪河匯入外,無其他支流。沿線建有皂河、宿遷、劉老澗、泗陽等梯級樞紐工程(包括節制閘、船閘及揚水站)。
中運河已建成為行洪、排澇、航運、輸水等綜合性河道,促進了沿河地區的經濟發展。 [1] 

中運河河道特徵

湖西航道——不牢河
徐州運河航道 徐州運河航道
湖西新航道,沿微山湖西側南下,經藺家壩,由徐州北郊孟家溝東行至邳縣大王廟入中運河,從而使徐州恢復了水上運輸,並在新闢京杭運河徐州段上建設徐州港。徐州港下轄4個港區。 [2] 
省界至民便河口
中運河北端邳州市車輻山鎮一段 中運河北端邳州市車輻山鎮一段
王莊至不牢河口。中運河自邳州市黃樓村北循蘇、魯兩省界東南流,左納陶溝河來水,至王莊東全入江蘇境。又東南流至左岸勝陽山、右岸望母山之間穿過310公路橋。該公路橋1965年10月建成,系預應力板橋,共36孔,梁底高程31.0米,河底高程18.0米,設計洪水位29.7米。至泇口西北左岸有老西泇河匯入,又東南與右岸的不牢河相會。自王莊至不牢河口,中運河段長12公里,地面高程25.5~24.5米,河底高程20.0~19.0米,河槽寬50~80米。
邳州大王廟中運河與湖西航道不牢河交匯處(不牢河口) 邳州大王廟中運河與湖西航道不牢河交匯處(不牢河口)
不牢河口至鐵路橋。中運河自不牢河口又東南流5.6公里,在灘上集東,左岸有邳蒼分洪道、城河相繼匯入。又東南流至徐塘北,左岸有官湖河匯入,並於徐塘東南過徐塘閘。該閘位於運河鎮西北3公里處,1972年在中泓處建漫水節制閘,以攔蓄枯水發展灌溉。該閘共16孔,中間兩孔每孔淨寬20米,餘14孔,每孔淨寬6米,門頂高程24.0米,閘底高程18.0米,開敞式結構,無交通橋,左岸灘地建船閘1座(15米×210米)。南水北調工程初步形成以後,徐塘閘這一級控制已經廢除。
又東南流至隴海鐵路橋,該橋位於運河鎮以西1公里處,改建於1959年,計32孔,最低墩台頂部高程29.41米,設計行洪流量5000立方米每秒,上下游水位差0.4米。
自不牢河口至鐵路橋河長15公里,地面高程24.5~23.2米,河底高程18.5~17.5米,河槽寬80~100米,河槽內套挖底高程17.3米、底寬50米的航道。
鐵路橋至民便河口。中運河過鐵路橋,又東南流左岸為邳州市港及運河鎮(是邳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有邳睢公路橋跨越。該橋位於運河鎮南,中運河中泓內,1972年建,3孔雙曲拱橋,中孔梁底高程32.27米。由於中泓偏於左岸,右岸約800米灘地只做漫水路面,行洪時不能通行。又東南流經張樓,該村系共產主義戰士王傑犧牲地,建有王傑烈士陵園,右岸有房亭河來匯。又東南流至馬莊,左堤入新沂縣境。又東南流,左堤於二灣南,右堤於民便河口以南入淮陰市宿遷市境。自鐵路橋至民便河口,中運河長28公里,地面高程23.2~21.3米,河底高程17.5~16.0米,河槽寬200米左右,局部河槽寬150米。民便河船閘以上段河底套挖底高程17.3米、底寬50米的航道。運河中泓在運河鎮以下接近東堤,至窯灣鎮分為兩支,東支為老運河,略寬深;西支於1959年裁彎開挖,現為中運河主航道,兩支至二灣匯合。
中運河自蘇、魯省界至民便河口長55公里,左堤自陶溝河口至二灣,長61公里,堤頂高程31.56~28.0米,一般堤頂超設計洪水位2.0米,堤頂寬8米。右堤省界至民便河口56.8公里,其中房亭河口至民便河口段14.5公里,堤後築戧台,戧台頂高程26.0米,戧台頂寬10米。 [3] 
民便河口至宿遷閘
宿遷市宿豫區河段 宿遷市宿豫區河段
民便河船閘位於邳、宿兩縣交界民便河口處。該閘建於1969~1971年春,閘身長60米,閘門寬8米,閘首底坎高程17米,可通過40~60噸貨船。
自民便河口起南行10公里,至皂河揚水站,左岸為駱馬湖,湖與運河相通。右岸為大堤,堤西為邳洪河及黃墩湖。這段運河底寬136~160米,河底高程15.9~16.4米,平均水深6~5.5米,河面寬一般為175~200米。皂河揚水站設有兩台直徑6米的水泵,屬最大泵型之一,單機流量為100立方米每秒。
運河再南行2.8公里,至皂河樞紐,這段河道情況與上段略同。皂河樞紐工程自西向東排列為:邳洪河與黃墩湖閘,各有一通航孔,邳洪河閘結合皂河抽水站引水閘,皂河複線船閘,皂河一線船閘,皂河節制閘,1974年被洪水沖壞的皂河小船閘。
運河南行約3公里,至皂河古鎮。皂河鎮在明、清期間為黃、運及沂水長期相互關聯處。這段河底寬185米左右,河底高程15.0米左右,河面寬一般為270米。
中運河宿遷皂河鎮駱馬湖畔一段 中運河宿遷皂河鎮駱馬湖畔一段
運河南行約4.3公里至七堡。該段河底寬一般為160米左右,河底高程14.4米,河面寬260米左右。左堤與駱馬湖共堤,右堤與廢黃河共堤。1963年5月29日降大暴雨,廢黃河水位猛漲,加之睢寧縣慶安水庫倒壩,致使七堡決口,大量泥沙衝入中運河,航運中斷。後國家撥款堵口和疏通河道。在七堡對岸,駱馬湖鄉政府東側300米處,1971年11月26日大堤決口。當時駱馬湖蓄水位23.0米,中運河水位19米,水位差4米,由於堤基滲水導致垮堤,決口寬120米,由宿遷縣及時搶堵。
運河再東行約6公里至支河口。該段河底寬約160米左右,河底高程13.8米,河面寬270米左右。左堤與駱馬湖共堤,右堤與廢黃河共堤。
運河東南行約8.5公里至宿遷閘。該段河底寬155米左右,河底高程13.3米,河面寬360米左右。宿遷閘位於宿遷市城北,是宿遷樞紐最南端的一座建築物。北側是宿遷船閘,再北是複線船閘,最北是六塘河閘。六塘河閘上游有六、運調度閘,下游有二乾渠、通運河船閘、六塘河壅水閘等。
民便河口至宿遷閘段中運河長34.6公里。左堤在皂河閘以上已廢,河湖相通,皂河閘以下至月堤村,與駱馬湖共堤,亦為駱馬湖南堤,堤頂高程26米,堤頂寬6米;月堤村以下到宿遷閘,六、運調度閘以上堤防已退化,以下與六塘河共堤。右堤長約36公里,堤頂高程28米,堤頂寬6~8米。其中皂河閘以上與邳洪河共堤,皂河閘以下至皂河鎮東為封閉堤,皂河鎮段設擋浪牆,牆頂高程27.8米,再下接廢黃河左堤,支口以下至宿遷閘為1958年新築的封閉堤。 [3] 
宿遷閘至楊莊
運河自宿遷閘下向東而後轉向南,繞宿遷城半周。在閘下1公里處建有井兒頭揚水站。宿遷市區有“宿北大戰紀念塔”和“楚霸王項羽故里”等名勝古蹟。運河自宿遷閘南流26.74公里,至劉老澗樞紐。這段河道底寬80~100米,河底高程14.5~10米,堤距150~860米,青坎寬50~300米,灘地高程19.7~17米,堤頂高程23~21米,堤寬4~14米。劉老澗樞紐工程,自南向北為複線船閘、一線船閘、節制閘、揚水站、越閘。
運河自劉老澗樞紐東南行32.46公里至泗陽水利樞紐。該樞紐工程自右向左有:老揚水站、節制閘、抽水發電站、一線船閘、複線船閘。泗陽樞紐南岸有廢黃河,北岸為泗陽城區。夏商之際,泗陽是徐國的都城,也是周代邶猶的國都。孔子曾來泗陽地講學。秦始皇統一天下,改邶猶國置邶猶縣。漢武帝元鼎元年,取泗水陽岸為名,置泗陽縣。北宋時,改縣名為桃源縣,歷經元、明、清三朝。民國初,因縣名與湖南省“桃源縣”重複,仍改用西漢“泗陽”之名。劉老澗樞紐至泗陽樞紐中運河段,河底寬80~60米,河底高程10~7米,堤距150~300米,堤頂高程21~20米,頂寬6~8米。灘面寬200~80米,灘地高程18~14.5米。
中運河泗陽河段 中運河泗陽河段
運河自泗陽樞紐東行30.2公里,至楊莊樞紐與二河、淮沭河、廢黃河、鹽河、張福河等相匯,也是中運河與裏運河相接處。這段河道底寬60米,河底高程6.5米,堤頂高程19~17.4米,堤頂寬8米,灘面寬70~20米,灘地高程16~14米。
中運河的終點淮安市淮陰樞紐(右上為楊莊) 中運河的終點淮安市淮陰樞紐(右上為楊莊)
中運河的終點楊莊,古代黃、淮、運在此交匯,是元、明、清各代的治水重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40年的治理,已建成為分洪、排澇、航運、灌溉、輸水、水力發電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
楊莊水利樞紐(淮陰水利樞紐)有:淮沭河船閘、淮陰閘、淮漣渠首、鹽河節制閘及發電站、鹽河船閘、廢黃河楊莊發電站、廢黃河楊莊活動壩、淮陰複線船閘、張福河船閘。 [3] 

中運河水文特徵

中運河北段,行洪能力5000立方米每秒,南段,行洪能力1000立方米每秒。 [1] 
據《江蘇省志·水利志》載1987年前中運河運河站水文資料,運河站警戒水位25.50米,最高水位26.42米,發生在1974年8月15日,最低水位18.03米,發生在1967年6月19日,最大流量3790立方米/秒,發生在1974年8月14日。 [4] 

中運河主要支流

不牢河,原名荊山河、荊山口河。徐州舊志稱:荊山河流經徐州城北二十里,河“廣數百丈,有(荊山)橋跨其上”。荊山河上承微山湖,出銅山藺家壩為茅村河,至班山分成兩支,北支左合諸山溪,南支南流經洞山,右會蘇家山引河。蘇家山引河又稱引線河、新河。清康熙年間在徐州黃河北岸建大谷山滾水壩,又建蘇家山石閘,經蘇家山引河入荊山河,減黃濟運。茅村河會蘇家山引河後,東南出荊山口。荊山口以下為荊山口河簡稱荊山河,經汴塘東南流,原為彭家河,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淤廢,大學士兆惠將荊山河改道東北流,別開潘家河。潘家河東流經紀渡,有靳家河向東北分出。靳家河亦稱引線河,東北流經王母山前於河定閘上入運。潘家河又東南,經宿羊山北又東至不老莊前,又東南至河成閘下入運。
據《民國銅山縣誌》稱:荊山口河至大吳砦曰溜河,至泉河砦曰泉河,至汴塘砦以下曰不老河,或曰大吳砦以下為不老河,以下游流經不老莊得名,以後諧音稱不牢河,今則全河統稱不牢河。 [5] 
不牢河的主要支流:
順堤河,是南四湖湖西濱湖窪地的排水骨幹河道。自蘇魯邊界姚樓河起,向南沿33米等高線,穿越大沙河、楊屯河、沿河、鹿口河、鄭集河,至銅山縣範山附近藺家壩閘下入不牢河,全長79.2公里。順堤河的排水範圍,上起姚樓河,左抵微山湖堤,右至蘇北堤河、鄭集河,南至徐沛河、桃園河,流域面積326平方公里。
桃園河,是銅山縣湖西地區南部的主要排澇河道,原發源於廢黃河灘地油坊村,自王月鋪泄入堤北,經潘屯、桃園至閻大莊入微山湖,流域面積原為260平方公里,河長30公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桃園河上游廢黃河灘地約50餘平方公里來水,通過4處缺口注入桃園河。1970年治理後,桃園河會朱樓大溝又東經趙莊北,至權窯北穿徐沛鐵路,又東於桃園村北過桃園閘。桃園河又東穿徐沛公路,其上有徐沛公路橋跨越,又東北至學莊西,原入湖故道東北流經林窪南、閻大莊南入順堤河。桃園河主流又東北至學莊匯入徐沛河南段。桃園河自學莊北又循徐沛河南段東流,至範山東南過範山閘入不牢河,該段河長8.8公里。自王月鋪水庫東側至不牢河,長24.6公里,流域面積149平方公里。
徐沛河,是南四湖西基本上沿37米等高線,於1958年開挖的南北排撈、輸水、通航河道。北起大沙河南岸,南到不牢河,貫通沛縣、銅山兩縣,在徐沛鐵路西側,與鐵路平行。徐沛河自大沙河南岸起向南與楊屯河交會,再南行與挖工莊河交會,建有二堡涵洞(穿鐵路),再南行在郝寨建有大王莊閘(1978年興建,單孔寬8米雙層閘門,可通航),再南行與沿河平交,在沿河上建有沛西閘,再南行與鹿口河平交,在鹿口河上建有苗窪閘。在鹿口河與鄭集河之間的張莊建有張莊閘(3孔,單孔寬2米),以控制沛、銅兩縣用水或排水。徐沛河再南行與鄭集河平交,在鄭集河上建有鄭集河閘,再南行與桃園河平交,轉東行經範山閘入不牢河。
邳蒼分洪道,是1958年開闢的一條人工河道,上起郯城縣江風口分洪閘,西南流經臨沂、郯城、蒼山、邳州市等縣(市)境,於大謝湖入中運河,全長74公里。分洪道除分泄沂河洪水,還承泄邳蒼北部山區諸河來水,區間流域面積約2357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陷泥河、南涑河、燕子河、吳垣河、東泇河、汶河、西泇河,均由右岸匯入。 [5] 
老西泇河,原是西泇河下游段,上起邳州市岔河鎮北西泇河改道段倒虹吸,西南流至邳州市泇口入中運河,長12.96公里。為邳北地區排澇、引水河道。
城河,上起邳州市石壩窩,西南流入中運河,長24.7公里,流域面積316平方公里。城河古為武水下游,於邳州(今睢寧古邳鎮)西合武原水入泗。1604年(明萬曆三十二年)開泇(運)河,截武水入運河。明末清初,自江風口和蘆口壩引沂濟運。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黃河於花山壩決口,邳州城陷,縣治遷至邳州市邳城。因武水傍城而流,下游易名城河。1953年蘆口壩的堵閉和1959年邳蒼分洪道的開闢,使城河只承泄邳蒼分洪道以東的武河、沙溝、黃泥溝、燕子河、小涑河的來水。
房亭河,位於中運河以西、不牢河和民便河之間,幹流上起銅山縣毛莊鄉吳樓西北,東流經銅山縣、邳州市境,於貓兒窩倒虹吸東入中運河,全長63公里,流域面積716平方公里。
邳洪河,是1958年開闢的一條南北向人工排水河道,上起房亭河貓兒窩倒虹吸,與中運河平行東南流,經邳洪河節制閘,於皂河節制閘下入中運河,全長26公里,流域面積530平方公里。
民便河,曾稱白山河,是徐州市黃墩湖區排澇幹河,上起邳州市、銅山縣邊界,向東經睢寧縣和邳州市境,於馬橋入邳洪河,全長36公里,流域面積386平方公里。沿河建有位莊節制閘、民便河節制閘及民便河抽水站。在與邳洪河交會處的邳洪河東岸(即中運河西堤)上建有民便河船閘和引水涵洞,與中運河相通。 [6] 

中運河河道變遷

中運河東線航道變遷

元代建都北京,政治中心北移。為發展海、陸聯運和縮短陸上運道,以利南糧北運,先後開鑿了濟州河、會通河和通惠河,形成縱貫南北的京杭運河。這條運河在濟寧和淮陰之間,仍循古泗水河道。因徐州以下泗水已被黃河所奪,逐漸淤澱阻航,加之黃河洪水不斷決泛衝擊運道,故明、清兩代相繼開挖了南陽新河、泇河和中(運)河,避開了黃河,形成了泗運線路。
1411年(明永樂九年),工部尚書宋禮,再浚會通河。會通河開通後,濟寧至徐州仍循泗水故道行運,徐州以南借黃行運。1566年(明嘉靖四十四年),工部尚書朱衡,開挖南陽新河。新河移至昭陽湖東,去舊河15公里,北自南陽閘下引水,經夏鎮,南經留城(沛縣東北)合舊河,全長70餘公里。1593年(明萬曆二十一年),河總舒應龍,在韓莊開渠22.5公里,引湖水注泇,因渠淺窄,不能通航,但它是開挖泇河之始。1600年(明萬曆二十八年),河總劉東星,繼續整挖泇河,於微山湖邊開支河,北起西柳莊接南陽新河,下接韓莊支渠。並循韓莊故道鑿良城、候遷,挑台莊及萬莊,下合泇河、沂河,至宿遷董家口入黃河。因工程未完,難以通行浙江和湖廣大船。1604年(明萬曆三十二年),河總李化龍續開泇河,歷一年完工。北自夏鎮李家港引水,合彭河,經韓莊湖口至泇口,又合氶(今嶧城大沙河)、泇、沂諸水,至邳州直河口入黃河,全長130餘公里。
1625年(明天啓五年),漕儲參政朱國盛開挖通濟新河,以解決劉口及直河口淤澱行船之難。疏浚直河口東岸的馬頰河口段接泇河,以南疏浚三汊河6公里多,開滔莊河及疏小河10餘公里,又開王能莊河10餘公里,至駱馬湖口,1625年完工,全長23.5公里。
明清時南陽新河、泇河、中運河示意圖 明清時南陽新河、泇河、中運河示意圖
清初,董口入黃運口淤塞,取道駱馬湖內行運。因湖淺水面寬闊,難於纖舟行運。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河督靳輔開皂河,北起窯灣接泇河,南至原皂河通黃,全長20公里。次年入黃口又淤塞,再開新河9公里,把入黃口改至張莊。入黃口雖然不斷改變位置,但終難避其淤塞,再加溯黃行運,既不安全又費時費錢,故於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靳輔在黃河北岸遙、縷二堤之間開中河(泇河以下),北起張莊接皂河,南經宿遷、泗陽兩縣,至淮陰西北仲家莊入黃,全長約100公里。後17年中又三次局部改線,把入黃口改移到楊莊。至此中河(中運河)穩定下來,完全實現了運、黃分立。泗運河水系基本形成。
泇河開通後,原來入泗(黃)的氶、武、泇等河改入運河。自明朝開始到清末,在江風口、蘆口壩開口引沂河水濟運。沂河洪水入駱馬湖,非汛期河水經武河、城河入運河。江風口下接武河,在溝上集入城河;蘆口壩下接城河,在溝上集會武河,於灘上入運河。江風口及蘆口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堵閉,並建江風口分洪閘,開闢了邳蒼分洪道。 [7] 

中運河西線航道變遷

春秋戰國時期,邗溝、鴻溝和汴水、菏水等運河開通以後,地處汴、泗會合處的彭城(今徐州)成為江淮流域通往中原的水運交通樞紐,並逐漸發展為商業港埠。西漢初,聯繫東西交通的濟水和汴水擔負着山東和江淮流域漕糧西運的任務,彭城港成為當時漕運的通過港。
元、明之際,黃河一再衝決,徐州以北的泗水和以南的運河先後淤塞不通。直到明永樂九年(1411年)重新疏通京杭運河後,到徐州港的漕船才漸增多。每年經徐州北上的糧船為12143艘,總運輸量在400萬石以上。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黃河在山東單縣、曹縣間決口,次年開鑿泇河。泇河開通之初,漕船尚有三分之一過徐州城下,三分之二改道由泇河北上。到萬曆三十八年徐州附近黃河決口倒灌運河後,漕船就全部由邳州直河口經泇河口運河北上。徐州附近航道從此廢棄。
建國後,為解決北煤南運,1958年國家投資對京杭運河徐州至揚州段進行整治,在徐州段開闢了湖西新航道,並在新闢京杭運河徐州段上建設徐州港。徐州港下轄4個港區。 [2] 

中運河航運設施

中運河主要港口

邳州港客碼頭 邳州港客碼頭
邳州港煤碼頭 邳州港煤碼頭
邳州港(原邳縣港)。清宣統二年(1910年),有不定期的客貨班船停靠“大榆樹村”(今邳縣運河鎮)。民國17年(1928年),山東棗莊中興煤礦公司在運河邊設堆煤場,鐵路運來的煤由此中轉南運。煤炭裝船人力扛抬。1953年,淮陰到宿遷的客輪延伸到運河鎮載客,利用河坡搭跳板上下旅客。1955年,建成4座條石階梯碼頭,並開始使用膠輪車搬運貨物。1975年,邳縣港務局貨物吞吐量129.7萬噸。1987年,邳縣港碼頭總延長1147米,泊位46個,最大靠泊能力1000噸級。貨物吞吐量401.49萬噸,旅客吞吐量12.61萬人次。在進出港主要貨物中,煤炭佔89.12%,糧食佔1.8%,木材佔1%,鋼鐵佔0.9%。 [8] 
淮陰港(淮安港淮陰港區)。秦代在泗口南岸(今碼頭鎮)設淮陰縣治,屬泅水郡,居南北馳道咽喉,成為水陸交通要衝。東漢建安二年(197年),開鑿邗溝西道。泗口即泗河入淮河之口(亦稱淮口、淮泗口,位於今淮陰閘附近),成為長江、淮河、泗河、汴河由東南至西北水上交通的必經之路。隋唐時期,隨着運河、鹽河等運道的形成,淮陰地區已構成以運河、鹽河、淮河為主體的水運網絡,漕運、鹽運、商運都很發達。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奪淮、奪泗後,淮陰水系不斷髮生變化,運河改由大清口北上,淮陰的交通地位已非昔比,港城逐漸衰敝。1987年,淮陰港碼頭總延長9282米,泊位298個,最大靠泊能力1000噸級。貨物吞吐量368.74萬噸,旅客吞吐量3.2萬人次。進出港主要貨物中,礦建材料佔31.39%,煤炭佔23.54%,石油佔17.9%,糧食佔7.2%,鋼鐵佔3.33%,木材佔2.82%,非金屬礦石佔1.61%,化肥及農藥佔1.4%,鹽佔0.92%。 [9] 
徐州港 徐州港
徐州港,春秋戰國時期,邗溝、鴻溝和汴水、菏水等運河開通以後,地處汴、泗會合處的彭城(今徐州)成為江淮流域通往中原的水運交通樞紐,並逐漸發展為商業港埠。西漢初,聯繫東西交通的濟水和汴水擔負着山東和江淮流域漕糧西運的任務,彭城港成為當時漕運的通過港。明代j開鑿泇河,到萬曆三十八年徐州附近黃河決口倒灌運河後,漕船就全部由邳州直河口經泇河口運河北上。徐州附近航道從此廢棄。建國後,為解決北煤南運,1958年國家投資對京杭運河徐州至揚州段進行整治,在徐州段開闢了湖西新航道,沿微山湖西側南下,經藺家壩,由徐州北郊孟家溝東行至邳縣大王廟入中運河,從而使徐州恢復了水上運輸,並在新闢京杭運河徐州段上建設徐州港。徐州港下轄4個港區。 [2] 
萬寨港區,位於徐州北郊,北距藺家壩7公里。1959年開始施工,至1961年共完成644.5萬元的投資。1961年停建。1984年11月17日又開工續建,至1987年已完成總投資8000多萬元,建成2000噸級泊位1個和1000噸級2個,碼頭總延長237米,非生產用碼頭1個。堆場面積55000平方米,容量22萬噸。鐵路專用線長20490米,內裝卸線長5630米;輸送機26台,2279米;裝卸搬運機械6台,專用機械32台(包括翻車機、螺旋卸車機、鬥輪堆取料機和裝船機等),裝卸搬運全部實現機械化操作。港區設計的吞吐能力為650萬噸,1987年港口尚未交付使用(1990年1月20日正式投產)。
雙樓港區,地處銅山縣大吳鄉雙樓村的京杭運河北岸。雙樓港區於1959年開工建設,1961年停建,1969年投資續建,當年就投產使用。煤炭中轉量達13萬噸。1984年投資1000萬元進行擴建。至此,該港總投資已達2000萬元。到1987年,雙樓港已建成1000噸級泊位1個,100噸級泊位5個,碼頭總延長144米;堆場5.2萬平方米,容量20.8萬噸;鐵路專用線2.5公里,包括裝卸線405米,鐵路高棧橋卸車線長217.5米,一次可卸11節車廂。1984年,雙樓港區煤炭中轉量已達,到120.43萬噸,為1970年的5.4倍。
徐州港區(即孟家溝港區)於1974年1月初動工興建,到1987年,港區已建成600噸級泊位10個,100噸級泊位15個,碼頭總延長1000米,倉庫6450平方米,容量4838噸;堆場9萬平方米,容量36萬噸;裝卸搬運機械9台;專用機械2台。操作機械化程度達67.2%,半機械化程度16.6%。
秦洪港區,地處徐州市郊區下澱鄉劉灣村,於1985年興建,到1987年,港區已建成600噸級泊位1個,100噸級8個,碼頭總延長1184米。起重機3台,最大起重量13噸;輸送機3台,45米;堆場6.57萬平方米,容量26.28萬噸。1987年,徐州碼頭總延長4077米,泊位43個,最大靠泊能力2000噸級。貨物吞吐量227.10萬噸。進出港貨物中煤炭佔85.69%。 [2] 
宿遷港 宿遷港
宿遷港碼頭 宿遷港碼頭
宿遷港,位於宿遷市經濟開發區東區,坐落在京杭大運河東岸、宿遷三號橋南側,主要包括港口碼頭、公共智能倉儲區、周邊道路及二類水路口岸等。一期於2013年12月開港運行。二期總投資10億元,佔地846畝,於2015年8月啓動建設,2018年8月正式開港,碼頭結構設計總長1586米,設有12個2000噸級泊位,設計年貨物吞吐量1000萬噸,集裝箱10萬標箱,港口按二類水路口岸標準進行建設,開通宿遷—太倉(上海)、宿遷—南京、宿遷—揚州和宿遷—連雲港等4條集裝箱航線,每週航次達24個以上,累計實現集裝箱吞吐量13萬標箱,貨物週轉量2300萬噸,其中2019年實現集裝箱吞吐量7萬標箱,貨物週轉量1000萬噸。 [10] 
中運河港口(1985年200萬噸以上)
港名
碼頭總延長(米)
泊位數(個)
貨物吞吐量(萬噸)
旅客吞吐量(萬人)
淮陰港
704
25
10.43
-
泗陽港
230
75
51.77
1.72
宿遷港
1881
61
231.58
2.77
銅山港
10740
87
264.1
- [11] 

中運河主要船閘

1987年中運河船閘概況
船閘
建設地點
建成日期
閘室長、寬、門檻水深
設計年船舶過量(萬噸)
解台船閘
銅山區
1961.12
230X20X5
2100
劉山船閘
邳州市
1961.11
230X20X5
2100
皂河船閘
宿遷市
1973.8
230X20X4
2100
宿遷(1)船閘
宿遷市
1958.5
210X15X3.2
1700
宿遷(2)船閘
宿遷市
1986.9
230X23X3.2
2100
劉老澗(1)船閘
宿遷市
1978.10
230X20X4
2100
劉老澗(2)船閘
宿遷市
1987.4
230X23X4
2100
泗陽船閘
泗陽縣
1961.2
230X23X5
2100
淮陰(1)船閘
淮陰區
1961.4
230X20X5
2100
淮陰(2)船閘
淮陰區
1987.12
230X23X5
2100 [12] 
解台船閘 解台船閘
皂河船閘 皂河船閘
泗陽船閘 泗陽船閘

中運河河道治理

明、清兩代相繼開通泇運河和中河後,為濟運和保運,進行了挖河、修堤、築堤、建閘等,做了大量治理工程。晚清和民國時期,運河失治,航運衰退。1942年2~6月,解放區蘇皖邊區政府組織人力,對邳州市大榆樹以下中運河進行疏浚和復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按規劃設計對中運河進行了大規模分期治理,使其成為行洪、航運、排水、調水等綜合性河道。 [13] 

中運河民便河口以上

民便河口以上中運河段長55公里,原河道左岸城河口以上及右岸引線河口以上無堤,其下兩堤堤身殘缺、堤高3米、堤距200米,河槽寬50~120米,河底坡降約1/10000,這與上游來水量極不適用。在“導沂整沭”期間,開闢了華沂至駱馬湖段新沂河(後改稱沂河草橋段),堵閉沂河向中運河支流城河分洪的蘆口壩,從而減輕了中運河的行洪負擔,同時還培修了民便河口以上中運河段堤防。當時確定民便河口以上中運河段安全泄洪量為500立方米每秒。
1957年沂沭泗大水,中運河運河鎮最大流量達1660立方米每秒,遠遠超過中運河行洪能力,駱馬湖以上沿運兩岸普遍行、滯洪,黃墩湖區亦開放滯洪,造成嚴重災害。汛後,經淮委批准,採取“築堤束水防洪,挖河照顧排澇和結合航運”的原則。按設計泄洪流量:邳州市鐵路橋4041立方米每秒;貓兒窩4250立方米每秒,退建駱馬湖以上中運河段兩堤和隴海鐵路以南的切灘,隴海鐵路橋亦相應擴長。自1957年冬開工,至1959年冬完成。退建後的兩堤堤距為城河口以上1100~1300米,城河口以下1500~1800米。堤頂高程為左堤設計洪水位超高1.5米,右堤貓兒窩以上設計洪水位超高2米,貓兒窩以下設計洪水位超高0.5米。本期工程中,邳州市、新沂、睢寧等縣共做土方1079萬立方米。
1965~1967年,進行駱馬湖以上中運河段的續建工程,由邳州市、新沂、睢寧等縣,按照運河鎮水位26.5米,行洪5000立方米每秒規模全面復堤,堤頂高程超洪水位2米,堤頂寬8米,堤內外坡分別為1:5和1:3。左堤在運河鎮和窯灣鎮2處,堤頂高程降低1米改做擋浪牆,以減少拆遷量。右堤房亭河口至民便河船閘段,堤後加築戧台,戧台頂高程26.0米,戧台頂寬10米。黃墩湖、運河鎮、分洪口及白灘等8處共砌築塊石護坡30餘公里,並建房亭河貓兒窩倒虹吸1座。本期共完成土方943萬立方米,混凝土0.9萬立方米。
1977年,結合邳洪河開挖,再次加固房亭河口至民便河口段中運河右堤。共完成土石方185.6萬立方米。
1985~1987年,在續建京杭運河工程中,按三級航道標準,疏挖了中運河大王廟至民便河口段,航道底寬50米,底高程17.3米。共完成土方254萬立方米。 [13] 

中運河民便河口以下

民便河口以下中運河段長124公里。1950年4月,加固了中運河左堤皂河至馬陵山腳段,該堤段與駱馬湖共用,亦稱駱馬湖一線大堤。堤頂高程25米,頂寬6米,共做土方109.34萬立方米。同年5月,在中運河上建皂河束水壩,以控制下泄流量。
1952年6月,拆除皂河束水壩,建皂河節制閘和船閘。節制閘設計流量600立方米每秒,船閘設計為標準船隊3000噸。該閘亦為駱馬湖一線防洪的控制工程之一。
1959年10月~1960年6月,京杭大運河治理工程施工,徐州、淮陰兩專區先後完成楊莊向上至宿遷閘、窯灣向上至李店中運河段的拓寬疏挖,皂河鎮至窯灣段中運河右堤加固,共完成土方3050萬立方米。同時興建了泗陽節制閘和船閘,淮陰(楊莊)船閘。
1963年冬~1964年冬,先後興建中運河右堤皂河鎮擋浪牆1.64公里,砌築皂河鎮、皂河鎮至七堡、邳州市與宿遷交界至皂河船閘,以及新口門至支河口等段的右堤塊石護坡20餘公里。
1969年9月~1971年1月,對中運河左堤(駱馬湖南堤)進行整修,並砌築迎湖面塊石護坡,共做漿砌石4.39萬立方米。
1971年春~1983年,興建了皂河大船閘,設計標準2×2000噸。
1974年12月~1975年春,先後加固中運河右堤邳州市與宿遷交界以下700米長後戧,砌築右岸幸福電灌站至宿遷閘2.53公里長的塊石護坡。
1975年10月~1976年8月,先後建中運河右堤新口門至中裏段的擋浪牆和防浪林台,長2.14公里,增建中運河劉老澗越閘,設計流量400立方米每秒。
1984年,經交通部批准,按二級航道標準,對中運河泗陽至楊莊段,開挖拓寬和堤防加固。河底寬60米,最小航道水深4米,堤頂高程超校核洪水位2米,堤頂寬8米,堤坡1:3。共完成土方596.5萬立方米,護坡砌石151.1萬立方米。至1988年10月,在中運河沿線還先後建成皂河、宿遷、劉老澗、泗陽、楊莊5座複線船閘。共完成土方1773.4萬立方米,砌石36.72萬立方米,混凝土鋼筋混凝土18.53萬立方米。
為了南水北調,70~80年代,還在中運河沿線先後興建泗陽、劉老澗、宿遷井兒頭、皂河揚水站。 [13] 

中運河南水北調

中運河線路

南水北調三條調水線路中,東線與大運河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利用大運河作為輸水河道。在歷次南水北調東線規劃中,都將發展京杭運河的內河航運作為東線工程的主要任務之一;在濟寧以南的調水線路都利用大運河作為調水河道,即借河調水,濟寧以北的調水線路也儘量結合大運河或恢復大運河(黃河以北聊城段),航運是借水行舟。
具體線路是從長江下游揚州附近抽引長江水,利用裏運河、三陽河、蘇北灌溉總渠和淮河入江水道雙線送水至洪澤湖;洪澤湖至駱馬胡段,利用中運河和徐洪河雙線輸水;駱馬湖至南四湖,由中運河輸水至大王廟後,利用韓莊運河和不牢河兩路送水至南四湖下級湖。南四湖內利用湖內航道銀河行洪深槽輸水;出南四湖利用梁濟運河輸水至鄧樓,接東平湖新湖區內擴挖的柳長河輸水至東平湖老湖區。出東平湖後分兩路輸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經遂洞穿過黃河後經小運河進入南運河,自流到天津,輸水主幹線全長1156公里,其中黃河以南646公里,穿黃段17公里,黃河以北493公里;另一路向東,通過膠東地區輸水乾線經濟南輸水到煙台、威海,全長701公里。
大運河因南水北調增加了新的功能,東線一期工程的實施給大運河增加了水量、輸進了新的血液;治污和截污導流使大運河成為清水廊道;工程建設對文物保護和搶救,對航道進行了整治,為大運河的保護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14] 

中運河樞紐

泗陽抽水站(老站),位於中運河上的泗陽節制閘下游右岸。當駱馬湖水源不足時,該站可與泗陽抽水發電站共同解決泗陽縣中運河兩岸35萬畝農田用水,並用上一級劉老澗抽水站補充水源。總裝機5665千瓦,設計淨揚程4.7米,設計流量50立方米/秒。
泗陽抽水發電站,位於泗陽縣城東4公里京杭大運河船閘與節制網之間,原古運河河牀內,該站為淮陰市江水北調的第四梯級站,主要作用是將江水或淮水通過運河轉送到上一級站,並補給泗陽閘上中運河沿線工農業用水及航運用水。當駱馬湖泄洪時,可利用下泄洪水使機組反轉發電。該站於1977年5月動工興建,1983年4月竣工,共投資1435萬元。總裝機10000千瓦。
劉老澗油水站,位於仰化鄉劉澗村,在新節制閘下游引河的南北兩岸。該站是江水北調的第五梯級站,由老站和新站組成,江水或淮水沿中運河經泗陽抽水站北送至該站,再抽水送至宿遷閘下,補給駱馬湖灌區農業用水及中運河沿線工業、航運用水。建於1974年5月,後經多次調整、改建,新老兩站共裝機116台套,15420馬力,設計流量116立方米/秒。
井兒頭抽水站,位於宿遷縣井兒頭鄉宿遷閘下,中運河北岸,是淮陰市向駱馬湖來龍灌區補水的一座泵站,為江水北調的第六梯級站。它抽劉老澗抽水站來水轉送至六塘河壅水閘上,分送一、二、三乾渠灌溉農田。該站由老站、新一站、新二站三座抽水站組成。兩站機械總動力分別為4725馬力和6075馬力,設計流量分別為35立方米/秒和45立方米/秒。
皂河抽水站,位於宿遷縣皂河鎮以北5公里處,上游引河通中運河和駱馬湖,下游引河與邳洪河、運河相接,是江水北調工程的第六梯級站。該站引水灌溉時,將中運河宿遷來水引入邳洪河至該站下游引河,再抽水入中運河、駱馬湖。排澇時,將來自黃墩小河流域的低排區澇水穿過邳洪河地涵至站下引河,地涵過水能力為100立方米/秒。邳洪河高排區澇水都可排入駱馬湖。地涵出口處加裝閘門控制,以便高低分排。1978年動工,到1985年7月主體工程初步完工。該站總裝機容量14200千瓦。設計揚程5.95米,設計流量200立方米/秒。該站變電所裝有110/10千伏31500千伏安變壓器1台。 [15] 
參考資料
  • 1.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沂沭泗水利管理局.沂沭泗河道志: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6:170
  • 2.    江蘇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江蘇省志·交通志·航運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187-188
  • 3.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沂沭泗水利管理局 .沂沭泗河道志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1996 :173-175 .
  • 4.    江蘇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江蘇省志 水利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52
  • 5.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沂沭泗水利管理局 .沂沭泗河道志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1996 :176-184 .
  • 6.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沂沭泗水利管理局 .沂沭泗河道志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1996 :184-202 .
  • 7.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沂沭泗水利管理局 .沂沭泗河道志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1996 :19-25 .
  • 8.    江蘇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江蘇省志·交通志·航運篇》 :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1年 :178-179 .
  • 9.    江蘇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江蘇省志·交通志·航運篇》 :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1年 :181182 .
  • 10.    運河宿遷港簡介  .宿城區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0-08-18]
  • 11.    江蘇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江蘇省志·交通志·航運篇》 :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1年 :192-194 .
  • 12.    江蘇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江蘇省志·交通志·航運篇》 :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1年 :92 .
  • 13.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沂沭泗水利管理局 .沂沭泗河道志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1996 :170-172 .
  • 14.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與京杭大運河 .  .江蘇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8-18]
  • 15.    淮陰市志上冊  .淮安地情網[引用日期2020-08-18]
  • 16.    行走運河11城市⑦徐州:從曾經的榮光走向輝煌的未來  .中國江蘇網[引用日期2021-12-06]
  • 17.    淮安水利樞紐工程的建造與重大作用  .淮安區報[引用日期2021-12-0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