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

鎖定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是國家為支持中西部地方普通高校而研究制訂的計劃,實施週期為2012-2020年。該計劃針對制約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整合政策資源,出台實施一系列工程(項目),重點加強優勢學科和師資隊伍建設,力爭在中西部形成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學校,全面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質量,進一步縮小與東部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更好地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計劃將從師資力量、學科建設、科研建設、人才培養、區域均衡等10個方面,力爭推動西部高等教育總體水平到2020年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中文名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
本    質
計劃
實施週期
2012-2020年
發佈日期
2013年5月22日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實施緣起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佈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要“優化區域佈局結構。設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專項資金,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2011年教育部提出啓動“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
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主要是為了解決高等教育尤其是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佈局不盡合理的現象,重點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實力的中西部地區本科院校,加強本科教學基本設施的改善和本科教學質量的提高,進而解決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落後問題。 [1] 
1、歷史上部屬高校的調整
歷史上我國重點大學多隸屬於國家不同的部委,這些不同的部屬高校(有行業性質較強的專科、普通院校和重點院校)分佈在不同的省份。國家教育領導體制改革後,中央將原來的部委所屬高校調整為大部分(75所)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直屬高校)和少部分工信部等其他部委主管,其他高校改由省級地方政府管理,即形成了高校隸屬格局:少數中央部(委)屬高校和多數地方政府所屬高校。中央部屬高校得到的資源較多,發展較快,而大多數省屬高校得到的財政支持較少,其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優質教育資源機會的不公平
隨着社會的發展,高等教育越來越成為一種優質資源,甚至成為了地方的金字招牌。地方政府也越來越重視對重點大學的扶持。隨着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大學的推進,地方政府因為給國家重點大學投入大量資金而開始干預重點大學招生指標的分配。國家重點大學“招生屬地化”現象隨之變得嚴重,有的大學甚至是將年度招生指標的60%都投在所在省份。高考中,不同省份學生得到國家最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機會(比如考入北大、清華等“985工程”、“211工程”大學)逐步被拉大,甚至是相差好多倍。國家重點大學屬地化現象,導致教育機會不公平,引起了社會的詬病,國家教育部逐步調整,要求部屬重點大學把屬地招生指標逐步壓縮到30%以內。
3、中西部高等教育的現實
目前我國中西部地區的20個省(區、市、兵團)擁有人口7.2億,佔全國總人口的55.38%;擁有地方屬普通高等學校1150所,佔全國總數的50.81%,其中,本科院校481所,高職高專院校669所,但其中重點高校卻很少。我國高等教育擴招後,中央屬高校承擔了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和科技創新的重要任務,而地方屬高校則承擔了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支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據統計,95%以上的大學生在地方屬高校就讀,因此,地方屬高校實際成了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的主力軍,也是滿足人民羣眾讀大學的主要供給力量。但是,東部和發達地區與中西部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上存在着巨大差異,這種差異反映到地方屬高校建設上,也是令人吃驚的。以地方屬高校的生均預算內撥款為例,2008年,北京市為24380.4元、上海市為15349.2元、廣東省為10622.18元、天津市為9826.92元、浙江省為8771.4元、江蘇省為8156.83元;而位於中西部地區的湖北省僅為3713.46元、四川省為4000.78元、安徽省為4078.57元、河南省為4099.88元、江西省為4236.33元、湖南省為4531.27元。也就是説,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和發達地區地方屬高校在生均預算內撥款的差距為2~6倍,在其他方面的差距也就可想而知。
4、覺醒的省級政府戰略
不足100所國家重點大學區域分佈高度集中。75所教育部直屬國家重點大學,北京市就分佈了24所,上海8所,江蘇7所……,而河南、河北、山西、內蒙、寧夏、青海、新疆、西藏、江西、廣西、雲南、貴州、海南等13個省份區域都沒有1所教育部直屬的大學。教育公平要求國家調整重點大學資源區域分佈。高等教育不發達省份的政府認識到優質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不斷向國家提出關於省屬大學納入國家重點建設的希望和要求。於是,國家逐步在這些省份都重點建設1所大學:鄭州大學、河北工業大學、內蒙古大學、寧夏大學、青海大學、新疆大學、西藏大學、南昌大學、廣西大學、雲南大學、貴州大學等先後納入到了國家“211工程”和“省部共建”戰略之中。高等教育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省級政府逐步覺醒,便大力支持省屬高校依靠自身特色積極爭取相關國家部委的資金和資源支持,以從戰略上最大程度破解其發展受限的不利局面,推動自己的快速發展甚至是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落實實施

為促進中西部高等教育加快發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教育規劃綱要》提出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的任務。
據此,2012年4月27日,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發文優先啓動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投入100億元支持中西部23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所屬100所高校加強基礎能力建設,促進這些學校的基礎教學實驗條件有較大改善,師資隊伍素質結構更加優化,學生學習、實踐就業和創新創業能力明顯提升,學校辦學特色逐步彰顯,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顯著增強,為縮小區域間高等教育發展差距,為全面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奠定堅實基礎。工程以5年為一個週期,滾動實施。是中央政府繼“985工程”、“211工程”後推動高等教育協調發展設立的重大建設專項。
2012年9月7日,教育部、財政部召開通氣會,啓動支持中西部高校提升綜合實力工作。中西部高校綜合能力提升工程,是在沒有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省份,專項支持一所本區域內辦學實力最強、辦學水平最高,區域優勢明顯的地方高水平大學。從2012年開始到十二五末,通過中央和地方財政及政策的支持,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水平,有效增加區域內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進一步發揮高水平大學的龍頭、示範、引領作用,帶動地方高等教育跨越發展,是中央政府繼省部共建政策、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提升工程之後推動中西部省屬高校發展設立的又一重大項目。
2012年11月13日,在香港李兆基基金會和培華教育基金會資助下,教育部啓動了“千名中西部大學校長海外研修計劃”,旨在提升中西部地方高校辦學水平,加強中西部地方高校領導的辦學治校能力。截至12月中旬,已完成首批94名中西部高校領導海外研修任務。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入選高校

由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2012-2020年)》2013年5月22日正式發佈。
“一省一校”入選高校
一、“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一省一校)入選高校名單
1、山西省:山西大學
2、河南省:鄭州大學
3、江西省:南昌大學
4、雲南省:雲南大學
5、廣西壯族自治區:廣西大學
6、河北省:河北大學
7、貴州省:貴州大學
8、海南省:海南大學
9、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大學
10、青海省:青海大學
1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大學
12、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石河子大學
13、西藏自治區:西藏大學
14、寧夏回族自治區:寧夏大學
至2018年2月24日,教育部全面部署部省合建工作;上述14校轉至部省合建模式,跨進準部屬高校層階,將獲“與教育部部屬高校同等對待”,相關各項建設再提速。
二、“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一期)入選高校名單 [2] 
1、河北省:河北工業大學、河北大學、燕山大學、河北師範大學、河北醫科大學、河北農業大學
2、山西省:山西大學、山西師範大學、山西財經大學、中北大學
3、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內蒙古醫科大學
4、遼寧省:瀋陽農業大學、遼寧工業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大連醫科大學、瀋陽建築大學
5、吉林省;長春理工大學、延邊大學、吉林農業大學、長春中醫藥大學、東北電力大學
6、黑龍江省: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哈爾濱商業大學
7、安徽省:安徽財經大學、安徽工業大學、安徽理工大學、安徽醫科大學、安徽師範大學、安徽農業大學
8、江西省:南昌大學、江西師範大學、江西農業大學、江西財經大學
9、河南省:河南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河南農業大學、河南師範大學、河南理工大學、河南工業大學、河南中醫藥大學
10、湖北省:湖北大學、長江大學、武漢工程大學、武漢科技大學、湖北工業大學、武漢紡織大學
11、湖南省:湖南師範大學、湘潭大學、長沙理工大學、湖南農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吉首大學
12、海南省:海南大學
13、廣西壯族自治區:廣西師範大學、廣西醫科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廣西中醫藥大學
14、重慶市:重慶郵電大學、重慶工商大學、重慶醫科大學
15、四川省:四川師範大學、成都理工大學、西華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西南石油大學、四川理工學院
16、貴州省:貴州醫科大學、貴州師範大學、貴州師範學院、貴州理工學院
17、雲南省:雲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昆明醫科大學、雲南師範大學
18、西藏自治區:西藏大學、西藏民族大學
19、陝西省:西北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陝西科技大學、西安科技大學
20、甘肅省:西北師範大學、甘肅農業大學、蘭州理工大學、蘭州交通大學
21、寧夏回族自治區:寧夏大學
22、青海省;青海大學、青海民族大學
2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大學、新疆農業大學、新疆師範大學、新疆藝術學院、喀什大學
24、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石河子大學、塔里木大學
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二期名單(2016-2020)
省份
數量
學校名單
河南
3所
河南科技大學
新鄉醫學院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6] 
-
遼寧
1所
瀋陽化工大學
-
-
-
山西
1所
太原科技大學
-
-
-
河北
7所
河北大學
河北師範大學
河北農業大學
河北工業大學
-
河北工程大學
燕山大學
石家莊鐵道大學
江西
4所
江西理工大學
華東交通大學
東華理工大學
景德鎮陶瓷大學
廣西
3所
廣西師範學院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桂林理工大學
廣西藝術學院
湖南
6所
湖南師範大學
湘潭大學
吉首大學
南華大學
湖南科技大學
長沙理工大學
-
-
內蒙古
3所
內蒙古科技大學
內蒙古工業大學
內蒙古民族大學
-
寧夏
1所
寧夏醫科大學
-
-
-
海南
1所
海南師範大學
-
-
-
四川
3所
成都理工大學
西南科技大學
四川理工學院
-
湖北
4所
武漢科技大學
湖北工業大學
三峽大學
湖北經濟學院
重慶
2所
重慶交通大學
西南政法大學
-
-
貴州
1所
遵義醫學院
-
-
-
安徽
1所
安慶師範大學
-
-
-
雲南
1所
西南林業大學
-
-
-
黑龍江
3所
哈爾濱師範大學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佳木斯大學
-
來源高校官網等 [7-9]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實施歷程

自2004年開展省部共建工作以來,省部共建高校已達22所,覆蓋19個省區。
2011年5月11日,中西部11所高校黨委書記或校長應教育部邀請,赴京參加“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座談會。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出席了相關會議。
為了儘快縮小中西部差距,加快中西部經濟社會的發展步伐,建設人力資源和高等教育強國,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提出要“優化區域佈局結構。設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專項資金,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
會上,各高校代表表達了對計劃啓動的充分肯定和熱忱期盼,認為該計劃的實施,對於構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促進教育公平、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水平、服務中西部地方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同時,與會人員就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的建設重點、建設內容、支持範圍、具體實施等方面發表了意見建議。最後,教育部高教司領導強調,國家高度重視中西部高等教育的發展,將抓緊部署啓動“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建設一批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學,帶動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全面發展。
2011年8月4日在延安大學召開的省部共建工作暨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上,教育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杜玉波指出,推動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是我國由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邁進的戰略需要,是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戰略的必然要求,是優化高等教育區域佈局、縮小地區差距的現實選擇,是進一步滿足中西部地區人民羣眾接受高等教育需要的迫切要求,是維護區域政治穩定和保持民族團結的重要舉措。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作出了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重大戰略。我們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認識和理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重要意義,全面貫徹落實好中央作出的這一重大決策。
杜玉波指出,省部共建實施以來,共建高校不僅成為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的新亮點,而且成為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的重要支撐點。我們要進一步推動省部共建高校在學科建設、師資隊伍、人才培養和辦學水平等方面的快速發展,重點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和若干地方特色優勢學科,為加快中西部高水平大學建設步伐,實現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奠定堅實基礎。中西部共建高校要在深化教學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育人特色,在推進科技創新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研究特色,在適應區域需求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服務特色,在加強學科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學科特色,在完善內部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管理特色,在弘揚大學精神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文化特色,以提高質量、彰顯特色為核心全面促進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
戰略意義
中西部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普通高校數和在校生數接近全國三分之二,承擔着為國家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的重要使命。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西部高等教育規模快速發展,為我國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作出了重要貢獻;經費投入大幅增長,辦學條件日益改善,教育教學改革逐步深化,辦學水平穩步提高。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深入實施一系列相關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為加快發展中西部高等教育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國務院各部門和各地政府日益完善的政策支持體系,為加快發展中西部高等教育創造了良好條件。中西部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迫切需求,為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提供了強勁的改革發展動力。中西部高等教育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但是,當前中西部高等教育仍然存在着諸多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國家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數量相對偏少,學科專業設置和師資隊伍結構不盡合理,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不強,教育觀念相對落後,教育體制機制改革亟待深化。
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是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和中部崛起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迫切需要,是促進邊疆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是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整體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加快推進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重大舉措。必須把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作為推動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重點,抓住機遇,加快解決突出問題,促進中西部高等教育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內涵式發展的新跨越。
指導原則
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適應中西部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整合中央和地方政策資源,發揮中西部地方政府和高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
突出應用服務。加強應用型、複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加強應用研究和科研成果轉化,增強社會服務能力。
支持區域急需。着重支持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契合度高的學科專業建設,着重支持區域支柱產業、特色領域等急需緊缺人才培養。
強化特色發展。因地因校制宜,明確發展定位,打造優勢學科專業和團隊,彰顯辦學特色。
發揮主體作用。強化地方和高校主體意識,系統規劃,整體推進,提高自主發展能力和自我管理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
注重分類指導。根據中西部不同地區、不同高校特點,實行分類的政策引導和資源配置。 [3] 
主要任務加強優勢特色學科專業建設
1.優化學位授權點佈局。
加強中西部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建設。加強對中西部高校“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和“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碩士人才培養項目”試點工作的指導。引導中西部高校積極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
2.支持特色學科專業發展。
繼續實施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對中西部地方高校的國家重點學科給予重點支持,提升學科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開展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加大力度支持優勢特色專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和國防、海洋、農林、水利、地礦、石油等行業相關專業及服務民生專業建設。引導中西部高校優化本科和高職專業結構,支持增設以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為主的專業、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急需人才相關專業。支持老工業城市調整改造和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急需的學科專業和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建設與發展涉及保護和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及西部地域特色文化、邊疆文化、中原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的專業,以及民族傳統工藝相關專業。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3.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
發揮高層次人才引領作用,建立優先支持政策機制。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等各項人才計劃實施中,優先支持中西部高校。在推薦“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人選時向中西部高校傾斜。在“海外名師項目”中,重點支持中西部高校聘請一批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海外名師來校任教和合作科研。
4.加強教師培養培訓。
大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建立長效機制,加強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和制度建設,加強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學術規範教育,形成良好學術道德和學術風氣。以提升中青年教師教學科研水平為重點,大力開展教師培訓工作。組建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促進教師培訓工作制度化、常態化。實施“西部之光”等訪問學者項目,支持中西部高校骨幹教師到東部高水平大學研修訪學。實施“千名中西部大學校長海外研修計劃”,進一步開闊中西部地區高校領導國際視野。在對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中,支持1萬名西部受援高校教師和管理幹部到支援高校進修鍛鍊。加強民族地區雙語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建設,培養培訓一批雙語教師,提高雙語教學水平。培訓一批民族團結教育課程主講教師,加強民族團結教育課程建設。實施就業指導隊伍培訓項目,用5年時間,將中西部高校就業指導教師和就業工作骨幹人員輪訓一遍,提升就業指導水平。加大國家公派留學政策對中西部地區傾斜力度。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5.推進本科教育教學改革。
發揮國家和省兩級教改項目的引領示範作用,引導中西部地方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教學基本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施“中西部教師教育創新計劃”,支持部屬師範大學與中西部師範院校組成教師教育聯盟,協同推進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大力提高未來教師培養質量。在“卓越教師教育培養計劃”中,重點支持中西部高等師範院校面向中西部和農村地區培養優秀教師。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中,支持中西部高校開展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高度契合的學科專業領域的改革試點。在“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中,重點支持中西部高校開展五年制臨牀醫學和麪向農村基層的全科醫生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全面提高中西部高校醫學人才培養質量。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中,遴選建設西部地區基層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培養一批優秀基層法律人才。在“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中,支持中西部高校建設一批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培養一批優秀基層農林人才。加強就業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促進中西部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提高就業質量。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引導和促進高校畢業生到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艱苦邊遠地區和農村、基層一線就業。
6.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
引導中西部高校研究生教育發展方式從注重規模發展向注重質量提升轉變。大力推進與科研機構、其他高等學校聯合培養研究生工作,着重提高學術學位研究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支持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強化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行業、企業的結合。
7.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
按照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目標,根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和系統培養要求,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以就業為導向,加強學生職業技能、就業創業和繼續學習能力的培養。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圍繞區域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引入行業、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校企合辦專業、共建實訓基地、共同開發專業課程和教學資源。推動高職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專業與職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服務工程有機融合。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建立技能型人才職業教育從教制度,完善專業教師到對口企事業單位定期實踐制度,提升專業教師雙師素質和教學能力。健全高等職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把行業規範、職業標準和企業用人要求作為質量評價的重要依據,積極推進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引導和支持高職學校基礎能力建設。
提升科研創新水平
8.加強科研平台建設。
加強中西部高校國家級科研平台培育和建設,新建一批體現中西部區域學科集羣優勢和特色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學科創新引智基地。鼓勵探索新的科研組織模式和改革試點。加強中西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設,推動與中央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共建一批重點研究基地,支持中西部高校和東部高校以基地為平台,開展人員交流與學術合作,建立學術聯盟。
9.加強科研經費和項目支持。
積極承擔國家科研任務,有條件的中西部地區要逐步設立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加大對中西部高校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支持力度,重點支持中西部高校服務區域發展的基礎研究和特色研究項目,繼續實施西部和邊疆地區項目以及新疆、西藏項目,逐步擴大中西部高校受益範圍。
增強社會服務能力
10.協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面向區域發展需求,開展多種形式的協同創新,與地方政府共建聯合研究院、工業技術研究院、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軟科學研究基地、技術應用與服務中心等校地合作平台,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完善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機制。與地方政府、行業部門(協會)、龍頭企業共建一批發展戰略研究院,開展產業發展研究和諮詢,充分發揮智囊團和思想庫作用,積極開展諮政服務,為區域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服務。積極參與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提升服務區域發展能力。中西部高職學校要與地市政府密切合作,共建一批中小企業技術服務與促進中心,積極開展技術應用服務。鼓勵中西部高校開展有關地區、國別國際問題研究,服務中西部對外開放和國家外交戰略。
11.加強繼續教育服務能力建設。
推動中西部高校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和非學歷繼續教育、電大遠程開放教育教學綜合改革,建設一批適應中西部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繼續教育特色專業、品牌項目和精品課程。推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新建一批中西部高校繼續教育示範基地、實踐教學基地和產學研基地,建成一批示範性繼續教育校外學習中心站。在中西部地區高校優先安排國家繼續教育公共信息管理與服務平台、學分銀行建設。
促進優質資源共享
12.加強信息化公共服務平台建設。
加強中西部高校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互聯網、廣播電視網、移動通信網、衞星通信等載體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加強數字化教室數字化圖書館等信息化條件建設,將東部高校和中西部中央部委屬高校的優質教學資源輸送到中西部地方高校。
13.推進優質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
結合國家開放大學建設,大力推進中西部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加快中西部高校信息化建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教學,推動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建立東中西部高校之間、中西部高校之間優質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程和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向中西部高校免費開放。完善數字化教學支持、使用、評價等服務體系,促進教育信息資源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加速實現各種優質教育資源的集成共享。
擴大中西部學生入學機會
14.堅持新增招生計劃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資源短缺地區傾斜。
繼續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將招生計劃增量和對東部高校調整出的生源存量計劃投向中西部高等教育升學壓力較大的地區。適度降低東部地區中央部門高校屬地計劃比例,繼續將學校從屬地調出計劃及學校計劃增量投向中西部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相對較少的地區,逐步縮小東中西部地區招生錄取率的差距。對中西部地區學科專業特色優勢明顯的地方高校,在研究生招生計劃特別是博士生招生計劃安排上予以傾斜支持。
15.繼續實施專項招生計劃。
繼續實施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十二五”期間,每年在全國招生計劃中專門安排1萬名左右以本科一批招生為主的指標,面向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參加全國統考的考生,實行定向招生。適度擴大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計劃,在研究生招生計劃中單列。繼續支持高校開展“援藏計劃”招生。積極為新疆7所高校安排高層次雙語人才培養專項推薦免試生計劃。適度擴大少數民族預科班、民族班、高校招收內地西藏班、內地新疆高中班畢業生以及“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業”等專項招生計劃,加快培養少數民族地區急需人才。
優化院校佈局結構
16.優化中西部地區院校設置工作。
中西部各省份要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與支撐能力,制定實施本地區“十二五”高等學校設置規劃。教育部在高等學校設置工作中,對中西部地區實行單列審批,推動區域內高等教育協調發展。
17.深入推進省部共建地方高校。
擴大省部共建範圍,鼓勵有關部門、行業與地方共建行業劃轉院校。統籌政策、資金等多方資源,推動共建高校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提升辦學水平,增強為區域和行業產業發展服務的能力。
18.加強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
“十二五”期間,重點支持100所左右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加快發展。圍繞強化本科教學、提高本科教育教學質量,夯實辦學基礎,改善教學條件,提高學校本科教學基礎能力。
19.支持中西部高校提升綜合實力。
在沒有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省份,“十二五”期間重點支持每個省份建設1所地方高水平大學。促進這些大學重點加強特色學科和師資隊伍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科學研究水平,增強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擴大區域內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發揮高水平大學的示範、引領作用,帶動本地區高等教育科學發展。
加強交流與合作
20.加強區域內外高校交流與合作。
充分發揮東部高校的支持帶動作用,繼續實施對口支援西部高校計劃。擴大對口支援規模,使受援高校增加到100所。創新對口支援方式,繼續實施團隊式對口支援,根據受援高校的不同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分類制訂不同模式的團隊式支援方案,以學科建設為重點,深入開展科研合作,共建優質教學資源和科研資源共享平台,促進受援高校的師資隊伍水平、人才培養質量、科研服務能力和學校管理水平顯著提升。推動中西部高水平大學對口支援省域內地方高校,發揮部屬高校優質資源輻射作用,實現省域內高校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升高校辦學整體水平,促進省域內高校協調發展。
21.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
中西部高校要充分利用中國-東盟教育交流、中國-阿拉伯國家大學校長論壇等交流平台,擴展與周邊國家教育交流與合作。在對口支援中建立支援高校、受援高校與國外高校的多方交流合作模式,提高中西部高校對外交流與合作水平。加強中外合作研究基地建設,積極參與建設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以及集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於一體的新型基地。辦好一批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引進國際先進理念和優質資源。
22.支持中西部高校學生出國留學和回國創業發展。
支持中西部高校學生出國留學,在派出名額、學科選擇、培養模式等方面向中西部高校傾斜。鼓勵在外優秀留學人員參與中西部地區的教育、科技交流與合作。中西部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積極搭建留學人員回國發展平台,引導、帶動和促成優秀留學人員赴中西部地區工作和創業。
23.支持中西部高校接收來華留學生。
在中國政府來華留學獎學金項目、“中國-東盟雙十萬交流計劃”等重點項目框架內,支持中西部高校擴大來華留學生規模,發揮特殊優勢,更多招收周邊國家來華留學生。加強留學生管理幹部隊伍建設,全面提升留學生管理隊伍素質,推動中西部地區來華留學事業發展。
健全投入機制
24.完善中西部地方高校預算撥款制度。
地方政府要加大所屬高校經費投入,健全投入機制。進一步完善中西部高校預算撥款制度,健全撥款標準動態調整機制。中央財政繼續對中西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撥款給予獎補支持。要進一步加強高校財務管理,堅持依法理財,強化制度建設,完善監控機制,確保各項資金資產使用的規範、安全和有效。
25.建立健全高校財務風險控制長效機制。
建立健全高校建設項目規劃、銀行貸款審批制度和高校債務情況動態監控機制,從嚴控制新增貸款,嚴格審批程序,規範高校貸款行為,促進高校持續健康發展。
26.加大中西部地方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力度。
國家獎助學金名額和資金向中西部地方高校傾斜。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風險補償金國家助學貸款獎補資金向中西部省份傾斜。繼續實施學費補償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辦法,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中西部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基層單位就業。
組織管理
《振興計劃》是全面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綜合性計劃,覆蓋範圍廣,必須周密部署、精心組織、認真實施,確保各項改革發展任務落到實處。
加強組織領導。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組建《振興計劃》實施工作領導小組,決定重大方針政策和實施方案,協調解決重大問題,指導《振興計劃》的組織實施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加強省級統籌。中西部各省級教育、發展改革、財政部門要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對區域內高等教育的統籌,會同編制部門做好本地區高等教育發展規劃,積極創造條件,完善支持所屬高校改革發展的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所屬高校的業務指導和項目管理,確保計劃順利實施。
建立協商機制。充分發揮中央部委的綜合協調作用,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與中西部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立定期協商機制,及時共同研究協調解決重大問題。
強化高校責任。實施《振興計劃》的關鍵在高校,各高校要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根據本校實際研究提出推進教育教學綜合改革的實施方案、路線圖和時間表,精心組織,紮實推進,確保達到預期成效。
加強監督評價。建立《振興計劃》實施情況的跟蹤、監督機制。建立健全評價方式,充分發揮專家組織作用,定期組織各工程(項目)的績效評價。加強工程(項目)管理和經費使用的審計工作,提高建設效益。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產生影響

針對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領域和薄弱環節,由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三部委聯合印發的“一攬子計劃”——《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2012-2020年)》(以下簡稱《振興計劃》)正式發佈。這“一攬子計劃”為“寒門學子”入重點高校再添新機遇。
“寒門難出貴子”,這幾年,中西部學生,尤其是中西部農村學生升入重點大學尤其是名牌大學的比例越來越少,這一問題成為教育公平中呼聲最高的問題之一,更牽動着中央領導的心。
幾天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的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提高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比例,將面向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1萬名重點高校招生計劃增至3萬名,在全國高校招生計劃中專門安排18.5萬個名額,由東部高校招收中西部考生。
這一政策為貧困地區考生圓夢開闢了一條綠色通道。用擴大定向招生的方式拉昇農村大學生比例,政策傾向性很明顯。運用政策槓桿調節關照農村學生,對提高農村學生的升學競爭力將具有顯着效果,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這一政策猶如一記“短拳”,簡明快速,拳法密集,猛起硬落,一氣呵成。
與“定向招生”相比,《振興計劃》則如一記“長拳”,雖然不會立竿見影,但是力道更足,更重要害。該工程以五年為一個週期,滾動實施。一期實施期限為2012年-2015年,計劃投入100億元先期支持100所中西部地方本科高校建設,到2020年“建成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學校。
名牌大學中“寒門學子”的數量越來越少,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我國高等院校的發展不均衡,名牌大學過度集中在東部發達地區。而我國高校的招生受地域影響較大,很多人都在質疑“重點高校生源本地化”。試想,如果我們的中西部每個省也都能有幾所“北大”“清華”級別的名校,本地的學生們上名校的機會將會大大增加。《振興計劃》正是在打造中西部屬於每個省自己的“北大”“清華”。
有了一短一長兩記“重拳”,還需將對手“KO”的致命一擊。“寒門難出貴子”的要害,在於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城鄉差距的鴻溝所造成教育領域的嚴重不均衡,優質教育資源過度向城市集中,農村教育軟硬件匱乏。要打出這“致命一擊”,不僅需要高等教育領域的強力振興,還急需基礎教育奠定起點公平、機會公平的基礎,更需要社會其他領域共同攜力出擊,打出一套綜合治理的“組合拳”。
一短一長兩記重拳,讓“寒門學子”看到了希望,而他們更期待能將對手“KO”的那一套“組合拳”。 [4]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計劃目標

由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2012—2020年)》2013年5月22日發佈。《計劃》指出,要完善中西部地方高校預算撥款制度,加大中西部地方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力度,支持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加快發展。
《計劃》提出,總體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中西部高等教育結構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鮮明,辦學質量顯著提升,建成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學校,為整體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全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012年,中西部高校普通本專科在校生規模佔全國的65.5%。但不容忽視的是,隨着辦學規模的快速擴大,中西部高校辦學能力與辦學規模不相適應,辦學水平明顯落後於東部地區等問題,已成為制約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瓶頸。加強基礎能力建設,引導中西部高校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成為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針對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領域和薄弱環節,《計劃》提出了加強優勢特色學科專業建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科研創新水平、增強社會服務能力、促進優質資源共享、擴大中西部學生入學機會、優化院校佈局結構、加強交流與合作、健全投入機制等10個方面主要任務。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