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蘇論戰

鎖定
中蘇論戰是指20世紀60年代的中蘇兩黨之間因意識形態的分歧展開的一場論戰。 [2] 
中文名
中蘇論戰

目錄

中蘇論戰內容簡介

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中蘇之間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分歧日漸加劇。 [1] 
1960年4月紀念列寧誕辰90週年之際,中國共產黨發表《列寧主義萬歲》等三篇文章,集中闡明瞭中國共產黨關於時代、戰爭與和平、無產階級專政、反對現代修正主義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觀點,點名批判南斯拉夫“現代修正主義”,實際上對赫魯曉夫的某些觀點進行不指名的批駁。6月,赫魯曉夫在布加勒斯特召開的羅馬尼亞工人黨第三次代表大會上,對中國共產黨進行了激烈攻擊,中國共產黨未向這種壓力屈服。會後,蘇聯政府突然於7月照會中國,單方面決定立即召回在我國工作的全部蘇聯專家,廢除兩國經濟技術合作的各項協議。這一系列蓄意惡化中蘇關係的行為,使中國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增加了當時的嚴重經濟困難,也極大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給兩國關係造成難以彌合的創傷。 [1] 
1961年10月蘇共二十二大後,兩黨之間意識形態的爭論愈演愈烈。蘇共領導人、蘇聯報刊連篇累牘地發表文章和公開信,攻擊中國共產黨和其他一些黨。中共中央從1963年9月到1964年7月,以《人民日報》和《紅旗》雜誌編輯部的名義,相繼發表總稱為《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總路線的論戰》的九篇評論蘇共中央公開信的文章(通常簡稱“九評”),全面批評蘇共的對外對內政策。“九評”的基本結論是:“在偉大的十月革命的故鄉,在具有幾十年建設社會主義歷史的蘇聯,也發生了赫魯曉夫修正主義集團篡奪黨和國家領導的事件,也出現了資本主義復辟的嚴重危險”,這是帝國主義推行“和平演變”政策的結果。“九評”指名批判了“赫魯曉夫修正主義”,全面批評蘇共“全民黨”“全民國家”及各種內政外交政策。與此同時,蘇聯方面也發表了一系列論戰文章。中蘇論戰達到高潮。1964年10月,赫魯曉夫下台。中共抱着改善關係的願望,派周恩來赴蘇參加十月革命慶祝活動。但勃列日涅夫繼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後,聲稱蘇聯將繼續堅持原來的立場。其後,還向中蘇邊境不斷增兵,並且向鄰近中國的蒙古派駐蘇軍。1966年3月蘇共召開二十三大,中國共產黨決定不派代表出席,中蘇兩黨關係基本中斷。 [1] 
中蘇論戰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並導致社會主義陣營和許多國家共產黨的分裂。這場論戰嚴重影響到中國共產黨對國際形勢的判斷和對社會主義的認識,進而又影響到對國內形勢的判斷。黨認為蘇聯出了修正主義,中國國內也可能出修正主義,於是在國內造成反修防修的巨大聲勢。回顧這場論戰的歷史,鄧小平總結説:經過20多年的實踐,回過頭來看,雙方都講了許多空話。我們過去也並不都是對的,對別國黨發表過一些不正確的意見,這些外國同志也説,正確的並不都在他們方面。“我們的真正錯誤是根據中國自己的經驗和實踐來論斷和評價國際共運的是非,因此有些東西不符合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原則。”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