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藥湯劑

鎖定
中藥湯劑係指將藥材飲片或粗顆粒加水煎煮或沸水浸泡後,去渣取汁而得到的液體制劑
中文名
中藥湯劑
形    式
液體複合分散體系
特    點
應用最早、最多
適    用
中醫臨牀

中藥湯劑簡介

中藥湯劑為液體複合分散體系,是我國應用最早、最多的一種劑型,目前中醫臨牀仍然廣泛使用。
中藥湯劑之所以數千年延用至今,是因為該劑型組方靈活,適應中醫辨證施治的需要;同時製法簡便,以水為溶劑,價廉易得,起效又較為迅速,但也存在着味苦量大,必須臨時製備等缺點。

中藥湯劑正確服藥

中藥湯劑是中藥最為古老的劑型之一,在中醫臨牀應用中也最為廣泛。湯劑能夠充分適應中醫辨證施治的需要,並具有療效快,易吸收,作用強等幾大特點。正確服用中藥湯劑可以加速病情的好轉,而錯誤的服用方法會使病情惡化。
時間
服藥時間應根據病情來決定。病在上焦的(心、肺部),欲使藥力停留較久,宜飯後服;病在下焦的(膀胱、腸),欲使藥力迅速下達,宜飯前服;清熱解毒藥、潤腸瀉下藥、滋補藥宜空腹服,此時胃中空虛容易吸收。所謂空腹服即指早飯前一小時或晚飯後一小時服藥。特殊藥物應特殊服用,如助消化藥在服藥前應少量進食以助藥效;驅蟲藥應在早晨空腹服,服藥前應喝點兒糖水,這樣可以提高殺蟲的效果;攻下藥在得大便後應立即停服;安神藥、滋補藥、延緩衰老的藥物都宜睡前服用;安眠藥應在睡前2小時服用;急診用藥則不拘時間,慢性病多服丸、散、膏、酒者,應定時服用。
温度
湯劑在治療一般疾病時均宜採用温服法,對有特殊治療需要的情況應按特殊的服法服用。凡屬理氣類藥,熱則易舒,涼則增滯;活血、補血、涼血、止血類藥,寒則瘀結,熱則沸溢。凡服解毒劑,俱宜冷服,可使毒物之淤滯易於排出,熱服則增毒物之宜散。凡熱性病宜冷服(如四虎湯),而寒性病則宜熱服,發散攻下,以助藥力。行血脈通絡達筋骨者宜熱服,收澀固精止血之劑則宜冷服。解表藥多屬辛散之品,功能疏散肌表,宜熱服;清熱藥和消暑藥宜冷服。大熱病用寒藥應温服;大寒病用熱藥應冷服。對於不應冷服的湯劑在服用後會引起胃腸刺激,出現腹痛或嘔吐,可用生薑擦舌即止。
劑量與次數
中藥湯劑均是煎煮2~3次後的合併液,再按臨牀需要分次服藥,一般來講,每次以服用150毫升為宜,但有的病症也有例外。發熱病人服清熱解毒劑時,藥液可稍多些以助藥力;生津止渴藥,藥液量也應多,並可代茶頻服。身強者服藥多些,身弱者如兒童和重病人,服藥量應少些。一般兒童1歲以內用成人藥量的五分之一,1~3歲用成人藥量的四分之一;4~7歲用成人藥量的三分之一;8~10歲用成人藥量的一半;10歲以上就可以用成人藥量了。 一般湯劑一日分早晚兩次服用,清熱解毒藥可每日服3~4次。補液藥應早晚各服1次,發汗藥可加服2~3次,含咽藥汁可少量多服幾次。
掌握了這些方法之後,就能夠更好地利用藥性,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中藥湯劑注意事項

忌用熱水煎煮
如果直接用熱水煎煮,中藥材表層的澱粉、蛋白質等成分會突然受熱而糊化或凝固,妨礙澱粉、蛋白質本身的浸出,也阻礙中藥材內部其他有效成分的浸出。正確的做法是先把藥物用涼開水浸泡一段時間後(30分鐘左右)再煎,這樣有利於中藥材所含有效成分的浸潤、溶解、浸出。現在城鎮居民的生活用水,多是自來水,它既不是天水類(雨霧雪水),也不同於地水類(江湖河水),而是經過化學處理的水。為了保證對水的消毒。自來水必須含一定量的餘氯,而水質較差的地區,餘氯含量更大。氯是較強的氧化劑,同許多有機物可發生氧化作用。由於涼開水已煮沸過,餘氯都已揮發,這就避免了餘氯對有效成分的破壞作用。同時,在水的加熱過程中,由於生水中鈣和鎂的重碳酸鹽分解沉澱,降低了水中鈣、鎂離子的含量,從而減少藥材中有效成分與鈣鎂離子結合沉澱的機會,使藥汁中有效成分濃度提高。所以煎煮中藥以涼開水為好。
二警惕假煮沸現象
煮沸是製備中藥湯劑的基本要求,而温度達到100℃是煮沸的標準。但有的藥液在遠未達到100℃時就開始“沸騰”了,這是因為藥物中所含化學成分在一定條件下所產生的一種理化現象。如皂甙等化學成分,在較低的温度下,就能產生大量泡沫。湯劑中如配伍有紫菀、款冬花、遠志沙蔘、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藥物,它們在煎煮過程中也易產生此種現象。判斷藥液真正煮沸的標準是温度而不是人們常識裏那種產生泡沫的表面現象,未煮沸的藥液,其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沒有完全浸出,在臨牀上不能達到預期效果,而且還可引起其他問題,因此在煎煮中應加以注意。
儲存
中藥裏含有澱粉、糖類、蛋白質、維生素、揮發油、氨基酸和各種酶、微量元素等多種成分,煎煮時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湯藥汁裏。一般服法是趁温熱時先服一半,4~6小時後再服一半。如果過夜服用或存放過久,不但藥效降低,而且會因空氣、温度、時間和細菌污染等因素的影響,使藥液中的酶分解減效,細菌繁殖滋生,澱粉、糖類營養等成分發酵水解,以致藥液發餿變質,服用後對人體健康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