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藏經

鎖定
《中藏經》又名《華氏中藏經》,舊署華佗所作,具體成書年代不詳。
中文名
中藏經
外文名
In the scriptures
別    名
又名《華氏中藏經》
作    者
華佗

中藏經簡介

《中藏經》稟承了《內經》天人相應、順應自然,以陰陽為總綱的思想,發展了陰陽學説,倡導重陽論。《中藏經》較早地將臟腑學説的理論系統化,提出了以形色脈證相結合、以脈證為中心分述五臟六腑寒熱虛實的辨證方法。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英]TheTreasuredClassics

中藏經內容

簡介
綜合性臨牀醫著。又名《華氏中藏經》,傳説為華佗所作,有名鄧處中者嘗為該書作序,言此書系從華氏寢室遺藏中獲得,然語多怪誕,頗不足信,且《隋書》及新舊《唐書》均未著錄,疑為六朝人所作,特假託華佗之名而已。成書年代尚無定論。
本書醫論部分中對臟腑辨證的論述對後世易水學派有較大影響。書分3卷(《宋書·藝文志》作“一卷”。另有“二卷”本或“八卷”本,內容相同)。從內容分析,《中藏經》可能成書於北宋。該書載述之地黃煎丸,內有山藥(舊名薯蕷,為避英宗名諱而改此名),故知此書當成書於英宗後(1064年以後)。而《中藏經》的書名首見於《宋志》。但清代孫星衍認為:“此書文義古奧,似是六朝人所撰。”亦有人主張,醫論與附方部分成書於不同年代。
全書前半部屬基礎理論範疇,後半部為臨牀證治內容(以內科雜病為主)。醫論部分共49篇,聯繫臟腑生成和病理以分析證候和脈象,並論各個臟腑的虛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所述病證包括陰厥、勞傷、中風偏枯、腳弱、水腫、痹證、痞證、瘕積聚等內容。兼論外科常見的疔瘡、癰疽等病,書中對一度盛行之“服餌”有較為中肯之評析。臨牀部分則介紹各科治療方藥及主治病證。所列諸方大多配伍嚴密,服法交代清楚。不少方劑類似經方,方論亦有精義,為後世臨牀家所珍視。此書有多種刊本,現存最早為明《醫統正脈》本,另有明清多種刊本及日刻本、現代排印本等。
華氏中藏經。見鄭樵通志藝文略。為一卷。陳振孫書錄解題。同雲漢譙郡華陀元化撰。宋史藝文志。華氏作黃蓋誤。
今世傳本有八卷。吳勉學刊在古今醫統中。餘以乾隆丁未年入翰林。在都。見趙文敏手寫本。捲上。自第十篇性忌則脈急以下起。至第二十九篇為一卷。卷下。自萬應丸藥方至末為一卷。失其中卷。審是真跡。後歸張太史錦芳。其弟錄稿贈餘。又以嘉慶戊辰年。乞假南歸。在吳門見周氏所藏元人寫本。亦稱趙書。具有上中下三卷。而缺論診雜病必死候第四十八。及察聲色形證決死法第四十九。兩篇。合前後二本。校勘明本。每篇脱落舛誤。凡有數百字。其方藥名件次序分量。俱經後人改易。或有刪去其方者。今以趙寫兩本為定。此書文義古奧。似是六朝人所撰。非後世所能假託。考隋書經籍志。有華佗觀形察色。並三部脈經一卷。疑即是中卷。論診雜病必死候以下二篇。故不在趙寫本中。未敢定之。
鄭處中之名不見書傳。陳振孫亦云自言為華先生外孫。稱此書因夢得於石函。莫可考也。序末稱甲寅秋九月序。古人亦無以干支紀歲。不着歲字者。疑其序偽作。至一卷三卷八卷分合之異。則後人所改。趙寫本。旁註有高宗孝宗廟諱。又稱有庫本。陸本異同。是根據宋本手錄。元代不避宋諱。而不更其字。可見古人審慎闕疑之意。此書四庫書既未錄存。又兩見趙寫善本。急宜刊刻以公同好。卷下萬應丸等。皆以丸散治疾。而無湯藥古人配合藥物分量。案五臟五味。配以五行生成之數。今俗醫任意增減。不識君臣佐使。是以古人有不服藥為中醫之嘆。要知外科丸散。率用古方分量。故其效過於內科。此即古方不可增減之明證。餘所得宋本醫學書甚多。皆足證明人改亂古書之謬。惜無深通醫理者。與共證之。
嘉慶十三年太歲戊辰十月四日。孫星衍撰序於安德使署之平津館。 [1] 
捲上
人法於天地論第一
陰陽大要調神論第二
生成論第三
陽厥論第四
陰厥論第五
陰陽否格論第六
寒熱論第七
虛實大要論第八
上下不寧論第九
脈要論第十
五色[一作絕]脈論第十一
脈病外內證決論第十二
生死要論第十三
病有災怪論第十四
水法有六論第十五
火法有五論第十六
風中有五生死論第十七
積聚症瘕雜蟲論第十八
勞傷論第十九
傳屍論第二十
論五臟六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第二十一
論肝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二
論膽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三
論心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四
論小腸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五
論脾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六
論胃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七
論肺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八
論大腸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九
卷中
論腎藏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三十
論膀胱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三十一
論三焦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三十二
論痹第三十三
論氣痹第三十四
論血痹第三十五
論肉痹第三十六
論筋痹第三十七
論骨痹第三十八
論治中風偏枯之法第三十九
論癰疽瘡腫第四十一
論腳弱狀候不同第四十二
論水腫脈證生死候第四十三
論諸淋及小便不利第四十四
論服餌得失第四十五
辨三痞論並方第四十六
論諸病治療交錯致於死候第四十七
論診雜病必死候第四十八
察聲色形證決死法第四十九
卷下
療諸病藥方六十道
附錄一·序
附錄二·跋

中藏經主要研究著作

《中藏經校注》
中藏經 中藏經
《中藏經》概括地敍述了中醫學天人相應的哲學基礎,確立了臟腑辨證論治體系,開創了“虛實寒熱生死逆順”的有別於《內經》《傷寒》的八綱辨證之先河,總結了各種疑難雜病論治大法,從理論到臨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起到了執簡馭繁的作用,在中醫學史上,有着獨特的理論價值和臨牀價值。
《中藏經》的世傳版本系統有一卷本、兩卷本、三卷本、八卷本等四種。本次校勘以三卷本系統的清嘉慶十三年戊辰陽湖孫星衍《平津館叢書》本為底本。該刻本經過孫氏精校,堪稱善本,有較高學術價值。本書後附元代趙孟頫手寫本《中藏經》,該寫本是國內現存最早的《中藏經》版本,具有很高的文獻學術價值,復經趙氏摹寫,堪為書林奇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