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華鱘研究所

鎖定
因興建葛洲壩水利樞紐阻斷了中華鱘的洄游繁殖通道,為保護中華鱘,1982年,經水利部批准成立了中華鱘研究所,是我國首個因大型水利工程興建而設立的珍稀魚類科研機構。
中華鱘研究所是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水電開發中魚類物種保護的技術支撐、生態環保的創新平台、展示環保形象的科普窗口。
中文名
中華鱘研究所
外文名
Chinese Sturgeon Research Institute
位    置
宜昌市夷陵區黃柏河江心島上
佔    地
12公頃
建立時間
1982年

中華鱘研究所簡介

自1982年建所以來的20年時間裏,累計人工繁殖並向長江中放流多種規格的中華鱘近500萬尾,有效地補充了中華鱘的種羣數量,使中華鱘這一珍稀物種不因葛洲壩工程和三峽工程的建設阻斷其洄游通道而滅絕。在中華鱘人工繁殖保護過程中,中華鱘研究所共取得了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30項;形成了一整套關於中華鱘人工繁殖保護方面的操作技術規程,培養成了一批在中華鱘保護方面的中青年專業人才。此外,中華鱘研究所還積極探尋對長江中其它珍稀魚類的保護,開展了對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的人工繁殖,累計繁殖放流胭脂魚1萬多尾,成熟地掌握了胭脂魚的人工繁殖技術。與此同時, 中華鱘研究所始終堅持科研繁殖保護和宣傳保護相結合,努力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與關注生態平衡的危機意識,積極地開展科普教育工作,在此基礎上,1993年中華鱘研究所成立了以中華鱘為主要參觀內容的旅遊公司,近十年的時間裏接等中外遊客近200萬人,創收近千萬元,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黨和國家領導人及中央有關部委的主要負責同志多次到中華鱘研究所參觀視察,充分肯定中華鱘研究所在中華鱘等長江珍稀魚類保護工作中取得的成績。

中華鱘研究所歷史沿革

1982年3月8日,水利部發文成立了三三〇工程局水產處。
1985年,更名為中華鱘人工繁殖研究所。
1993年,更名為中華鱘研究所。
2008年9月1日,研究所整體從葛洲壩集團劃歸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管理。
2009年1月,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中華鱘研究所揭牌。

中華鱘研究所基地分佈

研究所的基地覆蓋三峽集團在長江中上游水電開發的流域。
宜昌黃柏河基地
黃柏河基地位於宜昌市夷陵區黃柏河江心島上,佔地面積125800㎡,養殖設施4381㎡,池塘水面37784㎡,其它設施2105㎡。主要承擔中華鱘、胭脂魚等長江珍稀特有魚類的人工繁殖、救護技術研究和增殖放流任務,兼顧科普教育。現養殖中華鱘子一代親魚和後備親魚近200尾;子二代中華鱘數千尾;胭脂魚親魚和後備親魚50餘尾;達氏鱘親魚和後備親魚10餘尾;以及達氏鰉、史氏鱘、匙吻鱘等其它鱘魚親魚100餘尾。
中華鱘研究所 中華鱘研究所
長江珍稀魚類保育中心
中華鱘研究所 中華鱘研究所
長江珍稀魚類保育中心位於三峽大壩右岸,總建築面積約6.2萬㎡,保育對象包括中華鱘、達氏鱘、胭脂魚、圓口銅魚等長江中上游的珍稀特有魚類30餘種。由中心實驗室、循環水工廠化養殖基地和魚類博物館組成。承擔研究長江流域代表性珍稀和特有魚類的繁殖保護技術,為各增殖放流站提供珍稀特有魚類的種魚和苗種,同時開展魚類保護方面的科普教育工作。
向家壩珍稀特有魚類放流站
向家壩珍稀特有魚類放流站位於向家壩壩址360m平台,總佔地面積約27000㎡。由繁育車間、室外苗種池、室外養殖池、珍稀特有魚類馴養池組成。具備蓄養和培育增殖站完成增殖放流任務所需親魚(含後備親魚)、進行親魚人工繁殖和相關科學試驗所必備的基礎設施以及良好的環保宣傳、科普教育設施條件,主要承擔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的放流任務。目前養殖達氏鱘、胭脂魚、巖原鯉、厚頜魴、長薄鰍、圓口銅魚、白甲魚親魚及苗種40餘萬尾。
中華鱘研究所 中華鱘研究所
烏東德珍稀魚類放流站
烏東德珍稀魚類放流站位於金沙江右岸下游,距烏東德水電站壩址4.6km,佔地面積7.7公頃,包括有親魚暫養池、孵化及魚苗培育車間、魚種培育車間、生物餌料培育池、養殖蓄水池、並配備有生產、生活污水處理設備設施。近期以放流長薄鰍、齊口裂腹魚、鱸鯉為主,中長期將增加圓口銅魚、長鰭吻鮈、前臂鮡、四川白甲魚、裸體鰍鮀的放流,計劃年放流5~10cm規格苗種105萬尾。增殖放流站配備了相應的實驗室和養殖實驗設備、設施,可進行魚類繁殖、培養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增殖放流站採用循環集約化養殖為主,流水養殖為輔的混合養殖模式,在實現金沙江下游魚類保護同時,實踐減排、節水、節地的環保理念,充分體現增殖放流站生態環保的宗旨。
中華鱘研究所 中華鱘研究所

中華鱘研究所地位

中華鱘研究所 中華鱘研究所
研究所擁有室內科研實驗室面積約380㎡,實驗室儀器設備72台(件),包括Didson雙頻識別聲納成像系統、全數字黑白超聲診斷系統、低温程序冷凍儀、精子質量分析系統、凝膠成像系統、專業型梯度PCR儀、蛋白質核酸自動分析儀、細胞破碎機、倒置熒光顯微鏡、二氧化碳培養箱等。為實驗室在該研究領域中保持與國際同步、國內領先的研究水平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障。

中華鱘研究所大事記

1982年,我國確定採取人工增殖放流的方式補充和恢復中華鱘自然種羣數量,中華鱘研究所成立。
1984年,利用鱘魚腦垂體催產洄游到葛洲壩下產卵的親魚成功,並進行首次放流。
1985年,採用人工合成激素代替腦垂體催產中華鱘獲得成功。
1999年,具備年放流5萬尾大規格(10cm)中華鱘幼苗的能力。
2000年,中華鱘活體無創傷取卵技術獲得突破。
世界上第一尾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 世界上第一尾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
2009年,中華鱘子二代全人工繁殖技術取得成功。
2011-2015,年,中華鱘子二代全人工繁殖技術趨於成熟。

中華鱘研究所科研工作

中華鱘人工保種
研究所通過中華鱘全人工繁殖技術,實現了不依賴野生親魚進行中華鱘保種。研究所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已成功實施了六次,連續攻克性腺誘導、雌雄同步、催產掌控、營養調控、魚苗培育、再次成熟6大難關,實現了中華鱘全人工繁殖體系的全面成熟,在國際國內均處於領先水平。在中華鱘全面禁捕的背景下,全人工繁殖可保證每年都向長江增殖放流大規格個體,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
在中華鱘物種保護基礎研究工作中,研究所通過分子遺傳學、基因組學,重點探索中華鱘物種保護的深層次機理。開展了中華鱘遺傳譜系、細胞離體培養、凍精授精、雌核發育等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取得了中華鱘雌核發育(單性繁殖)苗種活體,並開展中華鱘轉錄組和基因組學研究,處於國內外科技探索領域的前沿。
水生態修復
研究所自主開展中華鱘自然繁殖監測,迅速構建了集食卵魚調查、水下攝像、雙頻聲納、卵苗採集監測的技術體系,在中華鱘產卵場佈設了視頻監控和聲吶探測系統,對產卵場進行全面監測,積累了大量一手數據。
對三峽水庫針對四大家魚繁殖的生態調度效果進行評估和研究。自2011年,三峽工程已實施了5次試驗性生態調度,歷次生態調度均監測到四大家魚繁殖響應。通過5年的試驗性生態調度研究,對四大家魚繁殖習性、產卵場分佈及水文特徵、生態調度流量傳播特徵、漲水幅度、漲水持續時間、調度流量範圍等進行了系統分析,對三峽壩下至監利江段四大家魚自然繁殖規律有了深入認識。目前,三峽工程生態調度試驗工作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為大型水利工程生態調度的實施提供了寶貴經驗。
長江珍稀特有魚類研究
成功突破圓口銅魚、長鰭吻鮈等上游特有魚類人工馴養繁殖技術,在同行業中居於領先地位。2014-2015年,研究所先後對長江上游指標性魚類長鰭吻鮈和圓口銅魚進行人工繁殖研究,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在國內首次突破人工馴養的長鰭吻鮈性腺成熟技術,成功催產8批次,出苗約4.5萬尾。自主研發的套養模式成功解決圓口銅魚人工馴養成熟的關鍵技術難題,對人工馴養的圓口銅魚成功實施催產4次,出苗1.1萬尾。目前研究所圓口銅魚和長鰭吻鮈的人工馴養繁殖技術在行業內最為成熟,不僅填補了人工繁殖技術領域的空白,而且具備了規模化繁殖養殖能力,預計2016年可以實現規模化放流。
增殖放流
持續開展中華鱘增殖放流,不斷提升放流效果。研究所放流長江的子二代中華鱘已累計超過1.1萬尾,且放流的中華鱘規格均超過30cm,個體的適應能力明顯增強,具備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研究所放流的子二代中華鱘在嵊泗海域被發現,首次實證了子二代中華鱘能夠主動適應海水環境,與野生中華鱘具有同樣的降河洄游特性。這證明採取全人工繁殖技術手段進行中華鱘物種保護完全可行,對保護中華鱘物種及其他瀕危水生野生動物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研究所不斷完善中華鱘放流標記技術。採用PIT、T型和聲吶三種標記,使中華鱘洄游監測網絡更加完善,監測數據的實時性和準確性也得到進一步提升。多種追蹤手段反饋結果顯示,大規格子二代中華鱘放流效果良好。中華鱘放流追蹤積累的基礎數據,也為後續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放流策略提供了數據支持,為流域範圍內的中華鱘保護奠定了基礎。
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放流數量逐年提升。向家壩放流站近5年來,將放流魚種由5種增加至9種(達氏鱘、胭脂魚、巖原鯉、圓口銅魚、長鰭吻鮈、長薄鰍、厚頜魴、中華倒刺䰾、白甲魚)。截至2015年底,放流站共放流上述魚類100萬餘尾。烏東德放流站2015年也成功實現首次放流。

中華鱘研究所科普宣傳

中華鱘研究所 中華鱘研究所
中國三峽集團與宜昌市人民政府共同設立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每年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自然基金會、大自然保護協會等著名國際環保組織聯合舉辦中華鱘放流活動,向長江放流數千尾人工培育的中華鱘,吸引了國內外眾多社會民眾的關注和參與,成為中國三峽集團生態環保理念科普宣傳的綠色名片。中華鱘放流和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工作,已成為媒體關注的重要生態環保事項,研究所科普宣傳活動社會參與度與影響力逐年提升。
在開展珍稀特有魚類科研保護、增殖放流工作的同時,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積極面向海外開展科普宣傳教育工作、科普受眾超過千萬人次,較好地普及了長江珍稀特有魚類保護知識,傳播了三峽集團水利水電開發過程中的生態環保理念。
依託中華鱘放流活動,三峽集團聯合WWF、TNC等國際組織,集結沿江各大小學、大學、社會志願者組織開展沿江護航宣傳活動。通過形式多樣的宣傳互動培養“護鱘使者”和“護鱘火種”,喚起社會環境保護意識,將中華鱘放流活動打造成為跨長江流域的生態環保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