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華鱘園

鎖定
中華鱘園(Chinese Sturgeon Park)位於宜昌市夷陵區黃柏河江心島,以展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而得名。該園為國家首批AAA級景點。景區佔地2萬平方米,包括鱘魚館、標本館、鱷魚館、熱帶魚館、水族長廊、展覽廳和將要對外開放的生產養殖車間。在該園遊客可欣賞到享有“水中大熊貓”美譽的各種規格中華鱘,以及多達上十個品種的世界各國鱘魚,而且還可以看到揚子鱷、灣鱷、胭脂魚和種類繁多的熱帶魚及長江名特魚類。
中文名
中華鱘園
外文名
Chinese Sturgeon Park
地理位置
位於宜昌市夷陵區黃柏河江心島
佔地面積
20000 m²
景    物
鱘魚揚子鱷灣鱷胭脂魚
質量評級
AAA級景點

中華鱘園旅遊須知

中華鱘園公交線路

1、在宜昌市夷陵廣場乘100路、101路公交車到中華鱘研究所下車,過橋即到中華鱘園。
2、宜昌市區乘4路公共汽車到鱘魚研究所下。

中華鱘園自駕線路

武漢至宜昌
1、從起點出發,在武漢市城區行駛12.7公里,稍向右轉進入漢陽大道
2、沿漢陽大道行駛3.7公里,右轉進入建園路
3、沿建園路行駛393米,左轉進入金色一路
4、沿金色一路一直向前行駛2.8公里,從漢蔡高速/仙桃/宜昌/鄭州/北京出口離開,進入漢蔡高速/S15
5、一直向前行駛290.7公里,從伍家崗/宜昌東站出口離開(經伍家崗收費站),朝宜昌東站/當陽方向,進入S107
6、進入伍家崗區城區行駛10.8公里,到達終點。

中華鱘園購票須知

景區開放時間:8:00-17:30
2013年門票價格
普通48元,網上預訂38元。
特殊人羣預訂標準:
A、免費政策:身高1.2米以下兒童免票;70歲以上老人、軍人憑證免費
B、優惠政策:60—70歲老人、學生憑證購票半價;

中華鱘園景點簡介

中華鱘園
中華鱘園(5張)
中華鱘園原為“長江葛洲壩中華鱘人工繁殖研究所”。 中華鱘研究所佔地12公頃。是國內唯一一家保護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的專業科研機構,自1982年建所以來的20年時間裏,累計人工繁殖並向長江中放流多種規格的中華鱘近500萬尾,有效地補充了中華鱘的種羣數量,使中華鱘這一珍稀物種不因葛洲壩工程和三峽工程的建設阻斷其洄游通道而滅絕。
中華鱘園 中華鱘園
在中華鱘人工繁殖保護過程中,中華鱘研究所共取得了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30項;形成了一整套關於中華鱘人工繁殖保護方面的操作技術規程,培養成了一批在中華鱘保護方面的中青年專業人才。此外,中華鱘研究所還積極探尋對長江中其它珍稀魚類的保護,開展了對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的人工繁殖,累計繁殖放流胭脂魚1萬多尾,成熟地掌握了胭脂魚的人工繁殖技術。與此同時,中華鱘研究所始終堅持科研繁殖保護和宣傳保護相結合,努力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與關注生態平衡的危機意識,積極地開展科普教育工作,在此基礎上,1993年中華鱘研究所成立了以中華鱘為主要參觀內容的旅遊公司,近十年的時間裏接等中外遊客近200萬人,創收近千萬元,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黨和國家領導人及中央有關部委的主要負責同志多次到中華鱘研究所參觀視察,充分肯定中華鱘研究所在中華鱘等長江珍稀魚類保護工作中取得的成績。
中華鱘研究所有在崗員工56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3人(高級職稱7人,中級職稱16人)。下設科研中心、辦公室、黨羣部、財務部、後勤保障部、質量安全保證部和宜昌中華鱘旅遊開發公司。

中華鱘園中華鱘

中華鱘園名稱來歷

中華鱘園 中華鱘園
中華鱘曾是和恐龍並存的古生物種,大約1億年間,山谷夷陵,幾經滄桑,恐龍滅絕了,中華鱘卻以強大的生命力延續生存到了今天,成為人們研究古代地球變化的魚類“活化石”。園中展館陳列着中華鱘及其相關標本。從標本上看,中華鱘與白鱘的外型非常容易區分,而與長江鱘卻很相似,從外觀上看只是個體較小些。中華鱘個體碩長,成魚體長可達五米,體重超過千斤,可以説是長江裏的“魚王”。中華鱘體形仿錘狀,長着掃帚式的尾巴,身披五行骨板——背部一行,體側和腹部各有二行,象不象武士的冑甲?!而白鱘的“鼻子”很長,身上沒有骨板,是不是很好區分?1982年,中華鱘同大熊貓一樣,被國家列為一級保護動物,譽稱“水中熊貓”。

中華鱘園生活習性

中華鱘具有自己獨有的生活習性。它們繁衍生息需要往返於長江、大海之間,也就是説,中華鱘是典型的鹹水、淡水都能生存的洄游性魚類。雄性中華鱘生長到9歲以上,鱘體長1.7米,體重50公斤以上,雌性中華鱘生長到14歲以上,體長2.3米,體重120公斤以上,達到初次性成熟,就可以生兒育女了。每年夏秋,成羣結隊的中華鱘由生活在長江口外的淺海域迴游到長江,歷經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擊,才回到自己的“故鄉”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產後,待幼魚長大到15cm左右,這些“遊子”又攜帶兒女們,順流而下,旅居海外。它們就這樣世世代代在長江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長,養成了身居海外不忘故鄉的習慣。正是由於這種執着的迴歸、尋根的習性,所以人們稱它為“中華鱘”。

中華鱘園簡介

中華鱘(AclpenserSinensisGrdy)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魚類,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遠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中華鱘屬硬骨魚類鱘形目。鱘類最早出現於距今2億3千萬前的早三疊世,一直延續至今,生活於我國長江流域,別處未見,真可謂“活化石”。

中華鱘園形態

中華鱘系中國特產魚類,體紡錘形,體表披五行硬鱗,吻長,口腹位,歪尾。這是一種海棲性的洄游魚類,每年9—11月間,由海口溯長江而上,到金沙江至屏山一帶進行繁殖。孵出的幼仔在江中生長一段時間後,再回到長江口育肥。每年秋季,當中華鱘溯江生殖洄游時,在各江段都可捕到較大數量的中華鱘,故有“長江魚王”之稱。成體的中華鱘體大而重,雄體一般重68—106公斤,雌的130—250公斤,據稱,最高的記錄竟達500公斤。

中華鱘園繁殖

中華鱘 中華鱘
中華鱘產卵量也很大,一條母鱘一次可產百萬粒魚子,只是成活率不高,最後成魚的仍為少數。因為長江水流較急,在動盪的水浪中進行受精,自然受精不完全,這就淘汰了一批魚卵。受精卵在孵化過程中,或遇上食肉魚類和其它敵害,或“驚濤拍岸”,又要損失一大批。即便孵成了小魚,“大魚吃小魚”,還會有一定的損失。如此“三下五去二”,下的魚子雖多,能“成魚長大”而傳宗接代的卻不多。實際上,這是動物在進化過程中生殖適應的結果。凡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幼子損失大的種類,下子則多;反之,則少。這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那些下子少、損失又大的種類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淘汰了。

中華鱘園生長

中華鱘園
中華鱘園(15張)
中華鱘雖然個體龐大,但卻攝食“斯文”,只以浮游生物、植物碎屑為主食,偶爾吞食小魚、小蝦。據統計,長江上游每年可產中華鱘2、3萬公斤。由於捕撈過多,加之此魚繁殖率低、成熟期長(10年左右),其種羣數量已日趨減少。為使這種中國特產的“活化石”免遭滅頂之災,有關部門已把中華鱘列為保護對象。但有些具體問題仍有待解決。譬如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建成後,切斷了中華鱘由海口上溯金沙江生殖洄游的通道,以致那些大腹便便的母鱘,被阻於壩下而喪身。如何解決壩區的魚道問題,已迫在眉睫。可喜的是,據悉,有關中華鱘人工繁殖和放流工作已試驗成功。如若通過具體實踐,使中華鱘能在淡水中定居並繁衍後代,那就更有現實意義了。

中華鱘園商業價值

中華鱘由於它們自身所具有的一系列原始特徵,表現出它們既是介於軟骨魚類鯊魚等)與硬骨魚類之間的類羣,又是硬骨魚類中較原始的類羣,在魚類演化史中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更由於它們的個體較大,肉、卵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本草綱目》記載:“其肝主治瘡疥,其肉補虛益氣,浴血淋,其鼻肉作脯補虛下氣,其籽如小豆,食之健美,殺腹內小蟲。”鱘魚和骨髓有抗癌因子,素有“鯊魚翅鱘魚骨,食之延年益壽,滋陰壯陽”之説。
中華鱘在國內外水產品中商品價值也極高,又具有很大的經濟意義。皮可製革;鰾稱為“鰉魚肚”,含有豐富的膠質,可配製上等漆料,並可入藥;肉味道鮮美;脊椎骨、鼻骨等均為上等佳餚,素有“鯊魚翅,鱘魚骨,食之延年益壽,滋陰壯陽”之説;體表由硬磷形成的骨板是製作工藝品的材料;尤以魚卵最為名貴,用鱘魚卵製成的“魚子醬”,含脂量極高,被視為世界三大珍味之一。另據報導中華鱘所含的抗癌因子是主藥源鯊魚的15至20倍。可以説中華鱘渾身是寶,確屬難得的特有經濟魚類,在分佈區其自古就為最要的漁業對象。因此,積極研究開發中華鱘的增養殖,並在大量增養殖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將大有作為。
正是由於中華鱘具有這些優點,才造成了它們被大肆捕撈破壞,從而導致中華鱘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為保護和拯救中華鱘,國家不得不採取了嚴厲的保護措施,尤其是禁止捕殺上市流通。但正是這樣,才造成了關於中華鱘保護和利用之間的矛盾。

中華鱘園中華鱘園的保護

中華鱘園保護現狀

在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修建前,中華鱘的產卵場位於長江上游幹流和金沙江的下段,由於葛洲壩樞紐的阻隔,不能溯游到上游產卵場的中華鱘,在緊接葛洲壩下的宜昌長航船廠至萬壽橋附近約7公里江段上,形成了新的產卵場,面積大約330公頃。為了補償葛洲壩工程對中華鱘的不利影響,成立了宜昌中華鱘研究所,從1983年起每年向長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鱘,但由於培育技術和養殖規模的限制,每年只能培育出長度為8~10釐米、重3~5克的達到設計規格的幼鱘1萬尾左右。因此,中華鱘種羣的補充,主要依靠在宜昌產卵場自然繁殖的幼鱘。
中華鱘 中華鱘

中華鱘園物種現狀

中華鱘是溯河洄游性魚類,一生主要生活在海洋中,產卵洄游時進入長江,上溯數千公里抵達長江上游進行產卵繁殖,其生物學特性決定了中華鱘資源一旦遭到破壞將不易恢復。由於水土流失、工業廢水、生活廢水、農藥殘留物等造成的水污染;航運業對其的威脅和漁業捕撈的嚴重過度;尤其是葛洲壩截流阻斷了洄游路線,三峽工程位於葛洲壩上游,不再存在阻隔中華鱘洄游路線問題。
但三峽工程在每年10月份開始蓄水,將使下泄流量比天然流量有所減少,這就有可能干擾中華鱘在葛洲壩工程下游的棲息和產卵活動。造成長江中中華鱘的數量急劇下降,導致中華鱘已成為瀕危物種中華鱘有一億多年的悠久歷史,如此古老魚類已經不多。如不採取堅決果斷的保護措施。不出50年,中華鱘將有可能滅絕。

中華鱘園保護工作

中華鱘的險惡生存處境引起了中國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長江的中華鱘已被列入國家級保護動物,在我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被列為I級保護動物;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魚類》中被列為易危種。為了保護中華鱘資源,國家有關部門在湖北省荊州和宜昌先後成立了長江水產研究所及葛洲壩集團中華鯨研究所,並進行了一系列艱苦的工作。人工投精繁殖幼鱘取得成功,增殖放流成效顯著。為保護這一珍貴動物,採取多項同步措施的工作正在進行中。 [1] 

中華鱘園保護突出問題

數量少
葛洲壩截流後出生和放流的中華鱘洄游產卵繁殖的數量極少。
效果不明顯
中華鱘放流的規模和規格過小,中華鱘增殖放流實際效果不明顯。
水位低
一旦三峽大壩截流,葛洲壩下的產卵場水位將降低,可能給中華鱘造成致命的威脅。

中華鱘園保護措施

自1981年長江葛洲壩截流以後,農業部採取了果斷措施
(1)實行全江禁捕和限制科研用魚
中華鱘 中華鱘
中華鱘的管理納入法制軌道。國家先後投資支持湖北省四川省在長江沿岸建立漁政站,並幫助漁民轉產轉業;1983年全面禁止對中華鱘的捕撈,並嚴格限制科研用魚;1988年《野生動物保護法》出台,中華鱘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名錄。嚴格執行了全江禁捕,從而保護了親鱘和幼鱘洄游,最大限度的保存了產卵種羣。
(2)開展中華鱘科研
進行人工增殖放流活動。1983年,長江水產研究所、湖北省水產局、宜昌市水產研究所等單位組成的中華鱘人工繁殖協作組取得了葛洲壩下中華鱘人工孵化的成功,此後不久便開始向長江增殖放流中華鱘苗和幼苗。據統計,1983-1998年,共增殖放流各種規格中華鱘苗近600萬尾。1999年12月投放10萬尾10CM以上大規格中華鱘苗,超過15年來同種規格鱘苗的總量。
(3)開展廣泛的宣傳和教育活動
集中全社會力量來保護中華鱘。在沿江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以及廣大人民羣眾的共同努力下,全社會保護中華鱘的意識日益提高,沿江漁民誤捕中華鱘後均能自覺放生,發現不法分子偷捕能舉報,市場上經營利用中華鱘的行為已絕跡。
研究表明,由於對中華鱘採取了全面保護的對策,從而延緩了中華鱘資源衰退的進程,基本保全了溯河產卵親體,為中華鱘自然繁殖、研究和增殖放流打下了基礎,中華鱘物種數量已開始回升。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