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華鰟鮍

(鯉科鰟鮍屬動物)

鎖定
中華鰟鮍是鯉形目鯉科鰟鮍屬魚類,又稱彩石鮒、菜板魚、鰟鮍。體呈卵圓形,側扁,腹部平圓;頭小而尖;吻短而較尖,吻長與眼徑約相等;口小,端位,口裂傾斜,口角無須;眼較大,側上位,眼間距較寬而微突;背鰭無硬刺,基部較長;胸鰭側前位,末端不達腹鰭;臀鰭無硬刺,其起點在背鰭末端之前方,鰭基較長;尾鰭分叉較深,上、下葉對稱。背部深藍色,腹部淺色,略帶粉紅;眼球上方橘紅色;各鰭均為淡黃色,背鰭前部有一黑斑,臀鰭邊緣黑色,尾鰭上、下葉間有一橘紅色縱紋。 [5] 
中華鰟鮍分佈於朝鮮。在中國產於黃河、長江、甌江、西江及福建省閩江、九龍江、晉江、木蘭溪等水系。 [6]  底棲魚類。生活於江河、外蕩、池塘、小溪及水田等靜水、多草的水體中。植食性魚類,主食藻類、水生植物碎屑等。4—6月繁殖,產卵於蚌內。 [5]  1齡性成熟,懷卵量106—392粒。 [7] 
中華鰟鮍為小型魚類,體扁肉少,幾無食用價值,常作為食肉性魚類的餌料。 [6]  可作觀賞魚。 [7] 
外文名
Zhonghua Pan Pi
中文學名
中華鰟鮍
拉丁學名
Rhodeus sinensis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鯉形目
亞    目
鯉亞目
鯉科
亞    科
鰟鮍亞科
鰟鮍屬
中華鰟鮍
亞    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Günther,1868
保護級別
(IUCN 2011年 ver 3.1)——無危(LC) [2] 

中華鰟鮍形態特徵

中華鰟鮍
背鰭Ⅱ~Ⅲ-9~11;臀鰭Ⅱ~Ⅲ-9~11;胸鰭Ⅰ-10~12;腹鰭Ⅰ-6~7;尾鰭Ⅵ~Ⅶ-17-Ⅵ~Ⅶ。縱行30~31+2;鰓耙外行2~5+8~9,內行6~8+11~14;下嚥齒1行,5個。 [3] 
標本體長26.1~46毫米。體側面觀呈長卵圓形,很側扁,體高為體寬2.5~3.5倍,背鰭始點處體最高,背緣在後頭部有一淺凹;體長為體高2.4~3.2倍,為頭長3.6~4.5倍,為尾部長1.9~2.4倍。頭亦側扁;頭長為吻長4~4.6倍。為眼徑2.7~3.3倍,為眼間隔寬2.4~3.2倍。吻鈍,較眼徑短。眼側中位,後緣位於頭前後端正中間的略後。眼間隔寬略大於眼長。鼻孔位於眼稍前方。口小,前位,圓弧狀,後端不達眼下方。無須。鰓孔大,側位,下端約達眼後緣下方。鰓膜互連且連鰓峽。鰓耙很短小。下嚥齒上端尖鈎狀,斜截面無鋸齒。腸很細長,有多個回彎。體長42.2毫米時腸長為體長3.5倍。鰾大,長為頭長1.5倍;前室細短;後室粗長,長為前室1.5倍。肛門距臀鰭較距腹鰭基略近。 [3] 
鱗稍大;模鱗橫卵圓形,前端較橫直,鱗心距後端為距前端的3倍,向後有輻狀紋。側線已大部消失,僅前端有3~6個鱗有側線管。 [3] 
背鰭始於體前後端正中央的略前方(體長35毫米以上時)或略後方(體長28毫米以下時),前距為後距1.6~1.9倍;雌魚背緣斜直,雄性成魚微圓凸;無骨化的硬刺;頭長為第1分支背鰭條長1.2~1.4倍。臀鰭始於第4~5分支背鰭條基的下方,似背鰭而鰭基略較短。胸鰭始於背鰭始點略前方,約伸達臀鰭始點。尾鰭深叉狀。 [3] 
鮮魚背側黃灰黑色,背中線無黑色縱紋;體側及下部銀白色;尾部沿側中線有一黑色縱紋,紋前端很細;各鰭淡黃色,背鰭與尾鰭較灰暗;雌魚背鰭前緣有一黑斑,生殖期輸卵管突岀,體外可見雄魚尤其顯明。 [3] 

中華鰟鮍近種區別


中華鰟鮍
特徵
體呈卵圓形,側扁,腹部平圓;頭小而尖;吻短而較尖,吻長與眼徑約相等;口小,端位,口裂傾斜,口角無須
其體高,側扁,吻鈍,口小,端位,無須,側線不完全,背鰭、臀鰭末根不分枝,鰭條稍硬,與各自首根分枝鰭條粗細相當
圖片
中華鰟鮍 中華鰟鮍
高體鰟鮍 高體鰟鮍

中華鰟鮍生活習性

中華鰟鮍棲息於淡水湖泊、水庫和河流等淺水區的底層,喜歡在水流緩慢、水草茂盛的水體中羣遊。仔魚期聚集成團,多停留在靠近河岸的水草邊緣或無水草的近河岸上層水域,營浮游生活;游泳迅速,反應敏捷,具有一定的避敵能力。幼魚和成魚則喜歡在水的中下層生活。中華鰟鮍適宜生活的水域温度範圍在0~35℃之間,溶氧範圍在4.0~8毫克/升之間,pH值6.5~7.5之間。 [3] 
中華鰟鮍是雜食性魚類,一般以輪蟲、枝角類、橈足類、藻類、有機碎屑等為食,也可攝食金魚藻、菹草等水草和高等植物的幼嫩枝葉。在飼養觀察中發現,中華鰟鮍也喜攝食死亡河蚌的腐肉,攝食後生長速度很快。 [3] 

中華鰟鮍分佈範圍

中華鰟鮍水域範圍

在中國廣泛分佈於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等各大水系,在長江流域西達岷江;在黃河流域分佈於陝西關中盆地周至、華陰等,山西南部芮城等,河南洛陽、鞏義市、開封等及山東濟南等。 [3]  [3] 
中華鰟鮍分佈圖 中華鰟鮍分佈圖

中華鰟鮍國家地區

中國(天津、河南、寧夏、廣西、北京、黑龍江、山西、重慶、四川、廣東、陝西、山東、安徽、江西、福建、江蘇、上海、浙江、湖南、湖北、河北、甘肅、雲南、海南、貴州、吉林、內蒙古、遼寧、青海)、韓國、朝鮮、俄羅斯(阿穆爾州)、緬甸(引種)。 [2] 

中華鰟鮍繁殖方式

中華鰟鮍4~5月即性成熟,繁殖時期在每年3~10月,水温14~28℃。每年的4~7月份為產卵旺季,分批產卵,卵呈橘黃色,長圓形似葫蘆。在繁殖期間,雌、雄魚均出現第二性徵:雄魚體色變得格外鮮豔,且背鰭的前外緣顯紅色,腹鰭不分枝鰭條呈乳白色,臀鰭根部紅色,外緣還鑲着黃色或黑色,吻端、眶上骨上可見細小成簇的珠星;雌魚產卵管延長,大部分呈粉紅色,長度最長可達到體長的2/3。繁殖期間,中華鰟鮍常常雌雄相伴,在水中尋找河蚌的棲息場所,一旦在水域中找到合適的河蚌,雌魚就伸出產卵管,插入河蚌的出水孔中,將卵產在河蚌的外套腔裏,隨後雄魚在蚌的入水孔附近射精,精子隨水流入外套腔使卵受精。受精卵附着在河蚌鰓瓣間進行發育。由於河蚌不斷呼吸水流,可供給受精卵充足的氧氣,利用貝殼的保護,受精卵在蚌殼內孵化、發育至卵黃吸收完畢、鰾充氣、幼魚可以自由游泳時,才會離開河蚌自行生活。繁殖期過後雌魚的產卵管萎縮,下次產卵時又逐漸伸長。25℃温度下,2次產卵間隔約10天左右。中華鰟鮍產卵最合適的河蚌為5~8釐米寬的背角無齒蚌或圓頂珠蚌。 [3] 

中華鰟鮍養殖技術

  • 池塘條件
池塘要求保水性能好、排注水方便、池底平坦,淤泥厚度在10~20釐米之間,面積0.067公頃左右為宜,且水源充足、無污染,交通方便,電力配套,配套微孔曝氣增氧。魚種放養前15天,用生石灰全池潑灑清塘。清塘後5天開始往池塘注水,保持水深在0.4米左右,施發酵的糞肥3750千克/公頃,並投放750千克/公頃自主研發的複合藻類,培養水色及浮游動物,為鰟鮍提供充足的餌料。注水時進水口用篩絹網過濾,防止野雜魚等敵害生物進入。 [4] 
  • 苗種放養
苗種應選擇體質健壯、規格整齊、活動靈活、無病無傷的個體。苗種放養前用5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水浸泡消毒5分鐘,放養時應避免水温出現較大波動,温差不超過3℃為宜。放養密度為水面放養0.5釐米左右的新孵苗種60萬尾/公頃。在放養前進行試水,確定池水安全方可全部放養。 [4] 
  • 投飼管理
投餵應堅持四定的投餌原則,即“定時、定位、定量、定質”。每天分4次投餵,分別安排在08:00、10:00、15:00、18:00。投餌量視天氣、水温和吃食情況靈活掌握,水温在20~30℃時食慾比較好,攝食量大。投餵的飼料要求是蛋白含量在30%以上的細顆粒破碎料。平時如果池塘水質較肥、浮游生物較多,可不投餌。起捕前15天,飼料中添加螺旋藻粉,以增加色彩。 [4] 
  • 水質管理
當養殖池水温在15~20℃時,池塘水位應保持在0.5米左右;當水温在20~30℃時,池塘水位應保持在1米左右;當水温在30℃以上時,應使池塘水位保持在1.2米以上。春夏時期每隔15天左右換水1次,並用生石灰全池潑灑消毒;盛夏時期依據養殖池的實際情況,每間隔15天左右就應換水1次,並用強氯精全池潑灑消毒;秋季養殖池水質逐漸轉穩,應適當地降低水位。在整個養殖期間注意保持水質的肥、活、嫩、爽,控制水體呈油綠色,以淺茶褐色為好。 [4] 
  • 病害防治
在飼養管理的過程中,如管理不善,導致魚抵抗力下降,易發生各種疾病。在飼養過程中應嚴格按照綠色水產品生產技術的要求,選用低毒、高效、無殘留的綠色環保藥品進行病害防治,堅持以防為主,發現異常情況應提早診斷,對症下藥,保持魚體健康。防止鰟鮍發病的主要措施為:
  1. 清池消毒。在放種前,要徹底清池消毒,消滅池中病原體和其他敵害。一般1平方米水面用1克強氯精全池潑灑,待2天后藥力消失方可投放魚種。 [4] 
  2. 避免在連續陰雨天投放魚種。陰雨天水中溶解氧低、氨氮較高、水温不穩定,魚種容易發病。 [4] 
  3. 定期預防。發病季節,定期在池塘中潑灑戊二醛、E米菌等預防疾病。在飼料中添加大蒜或三黃粉,預防細菌性疾病。出現小瓜蟲、車輪蟲等寄蟲病時可以使用5~10微克/升的阿維菌素或伊維菌素殺蟲,能起到良好的殺蟲效果又不傷魚。 [4] 
  4. 病魚隔離。當發現病魚時,要及時隔離,並全池消毒。死魚要挖坑埋好,切勿亂丟。 [4] 
  5. 保持足夠溶氧。中華鰟鮍等鰟鮍類魚對溶氧需求較高,溶氧低於3毫克/升極易出現缺氧和死亡。要備足粒粒氧等缺氧急救藥物,合理開關增氧機。 [4] 
  • 日常管理
堅持每天至少巡塘2次,觀察池魚的健康狀況和水質有無異常變化,一旦發現情況,應立即採取相應的有效措施迅速解決。 [4] 

中華鰟鮍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1年 ver 3.1)——無危(LC)。 [2] 

中華鰟鮍主要價值

中華鰟鮍是中國原生觀賞魚類,體型優美、色彩豔麗深受廣大觀賞魚養殖愛好者的喜愛。 [3] 
參考資料
  • 1.    Rhodeus sinensis Günther, 1868  .biolib[引用日期2020-03-28]
  • 2.    Rhodeus sinensis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20-03-28]
  • 3.    李思忠,黃河魚類志,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7.12,第229頁
  • 4.    王權,王建國,封琦,黃愛軍,戴青,袁聖,趙建華.中華鰟鮍的生物學特性及人工養殖技術[J].江蘇農業科學,2014,(第5期):193-194
  • 5.    中國濕地博物館,西溪濕地魚類識別手冊,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8.07,第44-45頁
  • 6.    (福建魚類志)編寫組編著,福建魚類志 上,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第262頁
  • 7.    李明德編著,天津魚類志,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09,第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