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華金星步甲

鎖定
中華金星步甲成蟲體長25-33mm,寬9—12.5mm。體黑色,背面色暗,有銅色光澤,鞘翅上的凹刻星點閃金光或金銅光澤。頭和前胸背板密被細刻點。
中文名
中華金星步甲
動物界
亞    目
肉食甲亞目
步甲科
中華金星步甲

中華金星步甲簡介

目名鞘翅目
目拉丁名:Coleptera
總科拉丁名:Adephaga
科拉丁名:Carabidae
種拉丁名:Calosoma chinense Kirby

中華金星步甲國內分佈

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寧夏、甘肅、陝西、河北、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 [1] 

中華金星步甲形態特徵

觸角長度幾乎達體長之半。前胸背板側緣在基部明星上翹,基凹較長,后角端部葉狀,向後稍突出。鞘翅於肩後稍寬,最寬處在翅後端1/3處;凹刻星點3行,行間為分散的微小粒突。中、後足股節彎曲,雄蟲更顯,雄蟲前足附節基部3節膨大。幼蟲老熟幼蟲乳黃色,體長23.9-38.2mm。胸足黑色。胸部各節背面有1個大黑斑,中、後胸腹面有1黑斑。腹部第一至第八節背面大黑斑兩側各有1黑點;第一至第九節腹板近前緣處各有1黑色長橢圓形橫斑,第一至第七節橫斑下方各有4個較小的黑斑。第九腹節背面有1對分叉的尾針突。第十節有偽足。蛹乳白至黃褐色,長19.8-21.3mm,寬8.3-10.3mm。腹部第一至第五節背面各有2列黃褐色毛

中華金星步甲生物學特性

1年發生l-2代,以成蟲在地下土壤26-30cm處越冬。翌年4月上旬地温上升到13—14℃時成蟲出土活動、交尾。5月下旬至9月上旬產卵,成蟲產卵後死亡。第一代幼蟲期為6月上旬至9月中旬,蛹期在6月下旬至9月下旬,成蟲在6月下旬至10月羽化。7月下旬前羽化的第一代成蟲於8月上旬至9月中旬產卵。第二代幼蟲期為8月中旬至9月中下旬。9月上旬至10月成蟲羽化。10月底當5—10cm處地温降到13—14℃時,成蟲入上越冬。成蟲白天多棲息在隱蔽處,夜間活動捕食。捕食時用上顎鉗住昆蟲幼蟲,將體壁弄破,取食體液,僅留一層體壁。受到驚擾時,常排出一種分泌物,以防禦敵害。有趨光性。夏季羽化的成蟲,經15天左右即可交配產卵。產卵於夜間進行,散產在4.5—8cm深的土層中,最深可達13cm。在含水量12%的土壤中着卵量多。單雌產卵量與食量呈正相關,少則幾十粒,多則1000多粒,一般為100—200粒。卵期3—5天。幼蟲共3齡,有假死性,受到驚擾時頭尾上翹,以上顎和尾針突禦敵,同時可分泌一種臭味物質。幼蟲老熟後,在土內築一土室,在內化蛹。

中華金星步甲防治方法

1.合理施用化學農藥。農藥的施用對黃寬顎步甲幼蟲影響最大。在5月中、下旬及7月這兩段時期內,停止噴施化學農藥,使幼蟲能安全化蛹,可收到較好的保護效果。 2.適當放寬害蟲防治指標。在不造成經濟損失的前提下,噴施農藥不必強調將害蟲乾淨、徹底的消滅。有意識地保留少部分害蟲,從而保證天敵昆蟲種羣的生存與繁殖。 3.隨着人工飼料的普及,大量釋放步甲將具有更為廣闊的前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