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華草鶥

鎖定
中華草鶥(學名:Graminicola striatus):是幽鶥科、大草鶥屬的鳴禽。平均體長17釐米,體重約為15克。是一種體型較具明顯縱紋的鶥鳥。略黑的尾長而凸;三級飛羽色深;近黑色的頭頂、頸背及上背具棕色及白色縱紋,眉紋偏白。臉及下體偏白,胸兩側及兩脅棕褐;尾下覆羽皮黃具深色細紋。外側尾羽羽端的白色較寬。冬季新體羽褐色較濃重,因上體羽緣具褐色毛邊。外表似沼澤大尾鶯但體型較小,尾較短且圓。虹膜紅褐色;上嘴黑,下嘴偏粉;腳粉褐色。
棲息地包括淡水湖、河流、溪流、亞熱帶或熱帶的(低地)季節性濕潤草原和濕地。留鳥。常在蘆葦和高的草叢中活動,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分佈於柬埔寨、中國和緬甸。
(概述圖參考來源: [4] 
中文名
中華草鶥
拉丁學名
Graminicola striatus
別    名
中國大草鶯
外文名
Chinese Grass-babbler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幽鶥科
大草鶥屬
中華草鶥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鳴禽亞目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2亞種 [5] 
命名者及年代
Styan, 1892
保護級別
近危(NT)IUCN標準 [1] 

中華草鶥物種學史

中華草鶥(Graminicola striatus)和印度草鶥(Graminicola bengalensis)在2016年前是一個物種,學名為“ Graminicola bengalensis”,中文名稱是“大草鶯”。2016年劃分為兩個獨立物種,分別是中華草鶥和印度草鶥。 [1-2] 

中華草鶥形態特徵

中華草鶥
中華草鶥(11張)
中華草鶥雌雄羽色相似。頭頂黑色,羽緣灰皮黃色或亮棕色,形成粗著的黑色縱紋,後頸和頸側具窄的白色羽緣,眉紋白色,眼先和眼周淡灰色,頰和耳覆羽暗棕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桂紅色或棕色。尾呈凸狀,外側尾羽依次縮短,尾羽黑色,羽緣橄欖棕色具寬闊的白色尖端,且越往外側尾羽白色端斑越大。兩翅覆羽沙紅褐色具暗色中央紋,飛羽黑褐色具寬的沙紅褐色羽緣。頦、喉白色,到胸以後逐漸變為皮黃色或茶黃白色,胸側和兩脅沾暗紅褐色或赭茶黃色,有的胸側具黑色羽軸紋。尾下覆羽赭色或黃褐色、微具暗色羽軸紋。 [3] 
虹膜紅褐色,嘴褐色或角褐色,基部肉色,腳暗肉色或肉褐色。 [3] 
大小量度:體長155-175毫米,嘴峯13-15毫米,翅59-64毫米,尾71-80毫米,跗蹠24毫米。 [3] 

中華草鶥棲息環境

棲息於低矮丘陵山地的高草地、蘆葦沼澤、淡水沼澤、毗鄰淡水沼澤或低地河流沿岸的其他新興植被中。高原河灘與溝谷地區的矮樹叢和灌叢中。在中國,該物種最常見於以芒草箬竹為主的草原,但也生活在以矮竹為主的地區。也發現於崎嶇的山頂草原。生存海拔高度達900米。 [1] 

中華草鶥生活習性

留鳥。常在蘆葦和高的草叢中活動,受驚嚇則快速扎入覆蓋中。行為謹慎安靜,但繁殖期間甚嘈雜,常站在蘆葦和高的水草頂端鳴叫,或飛到空中邊飛邊鳴叫,鳴聲高而尖鋭。據稱鳴聲似小蝗鶯。主要以毛蟲、蚱蜢等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也吃蝗蟲、甲蟲、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性食物。 [3] 

中華草鶥分佈範圍

留鳥:柬埔寨、中國和緬甸;滅絕:泰國和越南。 [1] 
中華草鶥分佈圖 中華草鶥分佈圖 [1]

中華草鶥繁殖方式

繁殖期6-8月,營巢於草叢或低矮的灌叢中,巢呈深杯狀或近似圓形,主要由細草莖葉構成。每窩產卵3-4枚,卵白色或乳白色、被有細小的淡紅褐色或紫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卵的大小為18.0-20.8毫米×14.1-16.0毫米。 [3] 

中華草鶥亞種分化

中華草鶥(2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中華草鶥兩廣亞種
Graminicola striatus sinicus
Stresemann, 1923
2
中華草鶥指名亞種
Graminicola striatus striatus
Styan, 1892
[5] 

中華草鶥保護現狀

中華草鶥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0年 ver3.1——近危(NT)。 [1]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6] 

中華草鶥種羣現狀

該物種2014年在緬甸被重新發現,但假定那裏的種羣數量非常少。2018年首次在柬埔寨報告了該物種,該物種的種羣估計至少有250只成熟個體。2010年在中國東南部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產生了來自廣西和廣東的記錄:在中國東南部的175個調查地點中,只有14個地點的33只中華草鶥被檢測到(廣東五個,廣西九個)。這表明該物種非常稀少和本地化(Zheng et al. 2021)。在香港,2010年估計為50-100對或490只。截止2012年,該種羣被認為由不到10,000個成熟個體組成,並且被置於2,500-10,000只之間。已知最大的亞羣在中國香港,估計有多達490只。 [1] 
趨勢論證:截止2010年,隨着土地轉變為農業,以及由於灌木地的更新、植樹和放牧導致適合該物種的草地數量減少,種羣被認為正在緩慢下降。該物種在越南和泰國已經滅絕,主要是由於排水和濕地,而緬甸和柬埔寨的種羣仍然異常分離。2021年,生態位模型表明,該物種在中國東南部(該物種分佈最廣)的適宜棲息地總面積在20年中下降了18.9%,相當於十年平均下降9%。據估計,這種下降趨勢還會繼續(Zheng et al. 2021)。 [1] 

中華草鶥主要威脅

因為該物種生存環境主要限於低矮丘陵和草原,因此容易受到棲息地草原和濕地改變的影響。排水、焚燒、過度放牧和土地轉為農墾是最相關的威脅,中華草鶥也會受到中國東南部持續重新人工造林的影響。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