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華絨鼠

鎖定
中華絨鼠(學名:Eothenomys chinensis)為倉鼠科 [1]  絨鼠屬的動物,該屬廣泛分佈於橫斷山及其周邊,以及日本、朝鮮半島、東西伯利亞等地。中華絨鼠的模式產地位於四川。
中文名
中華絨鼠
拉丁學名
Eothenomys chinens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獸綱
齧齒目
倉鼠科 [1] 
亞    科
田鼠亞科
絨鼠屬
分佈區域
四川
外文名
Sichuan Red-backed Vole

中華絨鼠形態特徵

鑑別特徵 尾較長,明顯超過體長之半,68一74mm;顱全長28.0—30.Omm;後足20—23mm;腦顱相對較為隆凸;聽泡較大,8.1—9.Omm;M1左右對應的三角突彼此匯通;M1具3個內側突和3個外側突。M2具2個內側突和3個外側突,第3後內側突痕跡狀或完全缺乏;M3具4個外側突。毛被絨細而柔軟,背部毛長12mm左右。
形態
外形:體形較大,體長88—125mm,顱全長26—30.6mm。尾相對較長,68—74mm,約為體長的60%。吻部較短而鈍,頸部較短,眼小,耳大而裸露,呈橢圓形狀。後足爪稍長,拇指小,帶有一個扁平的指甲。掌墊5個,蹠墊6個,均較發達。腳底的足跟和墊間被毛。尾尖具一短而絨細的端束毛。乳式:0一2=4。
毛色:上體暗褐色或暗棕褐色,毛尖微亮,淡紅色。毛基暗石板灰色。耳殼邊緣黑褐色。體側稍淡於背部。下體淺藍灰色,胸、腹及鼠鼷部略深,木褐色。前足足背暗褐色、淡褐色或灰白色,後足足背、趾及足外側淺灰褐色,內側為深褐色。尾背黑褐色;尾下淺淡,尾下基部2/3灰白色,尾後部1/3黑褐色。
頭骨:頭骨粗壯而堅實。吻部較短,為顱全長的1/3。鼻骨較長,前端寬並向下形成一斜坡,後端較窄,不及前端的1/2。額骨中央有一明顯凹陷。頂骨略微隆起。矢狀嵴不發達。顴弓寬而粗實,為頭骨最寬處。眶間相對較細窄。眼眶較大,無眶上突。聽泡大、發達而鼓脹,一般超過8mm。齶骨部較長,齶長超過顱全長之半。
牙齒:上頜具2枚較大的橘黃色門齒,並向內彎。臼齒構造較複雜,成體臼齒無齒根,其臼齒外側稜角直通齒槽內。咀嚼面由內、外兩排相互交錯的三角形齒環組成,稜角較鈍圓,內凹角較窄。M1內外側均具有3個側突,第1內外側突匯通成一個較大的三角形,其後是相互交錯分離的小三角突。M2較小,具2個內側突和3個外側突,第3後內側突完全消失。 M3齒形較長,長於M2,具4—5個內側突和4個外側突,第4、5內側突和第4外側突互相貫通。下頜M1左右對應的三角形通常融合,M1具5個內側突和5個外側突。 M2具3個內側突和3個外側突。M3與M2相似,亦具3個內側突和3個外側突。
量衡度(衡:g;量:mm)
體重28—47.5,體長88—139,尾長55一74,後足長19—24,耳長14一18.5;顱全長26.0一30.6,顱基長28.0—30.4,基長23.7—29.1,齶長13.3—17.8,顴寬14.3—17.8,眶間寬3.8一4.5,後頭寬12.0—13.5,齒隙長7.8—8.6,臼齒橫寬5.1—6.2,腦顱寬12.2—13.0,腦顱高10.3一11.4,聽泡長8.1—8.9,上頰齒列長6.2一7.8,下頰齒列長6.1一7.3。腦顱寬約為顱全長的41.1%—45.4%。 [1] 

中華絨鼠生活習性

生活於海拔800-2800的山地灌叢及草坡。

中華絨鼠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中華絨鼠分佈範圍

國內分佈:
我國特有種,僅見於四川西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