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華石龍尾

(中藥)

鎖定
中華石龍尾,中藥名。為玄蔘科植物中華石龍尾Limnophilachinensis(Osb.) Merr.的全草。分佈於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雲南等地。具有清熱利尿,涼血解毒之功效。用於水腫,結膜炎,風疹,天皰瘡,蛇蟲咬傷。
中文名
中華石龍尾
別    名
華石尾龍
蛤膽草
過塘蛇
風腫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管狀花目
玄蔘科
石龍尾屬
中華石龍尾
分佈區域
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採集時間
夏、秋季

中華石龍尾別名

華石尾龍、蛤膽草、過塘蛇《廣西本草選編》、風腫草《廣西藥用植物名錄》。

中華石龍尾入藥部位

全草。

中華石龍尾性味

味甘、苦,性涼。

中華石龍尾歸經

歸肺、肝、腎經。

中華石龍尾功效

清熱利尿,涼血解毒。

中華石龍尾主治

用於水腫,結膜炎,風疹,天皰瘡,蛇蟲咬傷。

中華石龍尾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鮮品30-60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中華石龍尾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切段曬乾或鮮用。

中華石龍尾形態特徵

草本,高5-50釐米;莖簡單或自基部分枝,下部匍匐而節上生根,與花梗及萼同被多細胞長柔毛至近於無毛。葉對生或3-4枚輪生,無柄,長5-53毫米,寬2-15毫米,卵狀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稀為匙形,多少抱莖,邊緣具鋸齒;脈羽狀,不明顯;上面近於無毛至疏被多細胞柔毛,下面脈上被多細胞長柔毛。花具長3-15毫米之梗,單生葉腋或排列成頂生的圓錐花序;小苞片長約2毫米;萼長5-7毫米,在果實成熟時具凸起的條紋;花冠紫紅色、藍色、稀為白色,長10-15毫米。蒴果寬橢圓形,兩側扁,長約5毫米,淺褐色。花果期10月至次年5月。

中華石龍尾生長環境

生於水旁、山谷、草地。分佈於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中華石龍尾相關論述

《廣西本草選編》:“清熱利尿,涼血解毒。主治水腫,目赤腫痛,風疹,天皰瘡,毒蛇、蜈蚣咬傷。”
[1-3]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
  • 3.    冉先德.《中華藥海》: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