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華白海豚

(海豚科白海豚屬動物)

鎖定
中華白海豚(學名:Sousa chinensis),屬於海豚科、白海豚屬的海洋哺乳動物。體長2.0-2.5米,最長達2.7米,體重200-285千克。體粗壯,喙中等長,背鰭基部形成增厚的脊,上有近三角形的較大的背鰭,鰭肢和尾葉均寬,均具圓的梢端,標本最大體長約2.6米,下頜前端略超出上頜,喙與額隆間沒有深的凹痕為界,背鰭基部形成增厚的脊;尾柄具發達的背脊和腹脊;幼體時為暗灰色,隨年齡增長變淺,亞成體灰色和粉紅色相雜,成體純白色,常由於充血而透出粉紅色;有些成體的身體上有暗色斑點,少數個體在呼吸孔後的頸部有暗色斑點形成的環。
喜歡棲息在亞熱帶海區的河口鹹淡水交匯水域,生活在淺水區和多岩石處,休息或遊玩都會集結在靠近沙灘的海域。其作息通常會與漲潮和日照的時間相配合,晨昏最為活躍,常在潮漲時覓食。食物主要是河口的鹹淡水魚類,也取食頭足類,不經咀嚼快速吞食。通常在春季和夏季繁殖。經過10-12個月的妊娠期後,每胎產一仔,初生的幼豚體長約100釐米。
中華白海豚分佈於從中國東南部經東南亞直到孟加拉灣的沿岸淺海區主要分佈於西太平洋、東印度洋,廣佈於中國東南部沿海,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素有“水上大熊貓”之稱。
中文名
中華白海豚
拉丁學名
Sousa chinensis
別    名
媽祖魚
粉紅海豚
鎮江魚
太平洋駝海豚
外文名
英文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 Chinese White Dolphin
法文 Dauphin a bosse de I'Indo-Pacifique
西班牙文 Delfin jorobado del Indo-Pacifico
印尼文 Lumba lumba putih Cina
馬來文 Lumba balaq, Parampaun laut
同義學名
Sousa borneensis (Lydekker, 1901)
國際瀕危等級
易危(VU) [1] 
中國動物保護等級
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4]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鯨目
海豚科
白海豚屬
中華白海豚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齒鯨亞目
亞    綱
真獸亞綱
亞    科
海豚亞科
亞    種
2亞種 [17] 
命名者及年代
(Osbeck, 1765)
保護級別
CITES 2019年版 附錄Ⅰ [13] 

中華白海豚動物學史

白海豚屬的分類一直存在爭議。雖然太平洋和印度洋西部的白海豚在外貌和習性上的差異都很顯著,後續的遺傳學研究也發現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白海豚應分為2-3個物種,甚至2004年出版的《中國動物志·獸綱第九卷》已將中華白海豚和印度洋白海豚按兩個物種對待,但直到近年,國際主流觀點還是認為整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白海豚都屬於中華白海豚這一個物種,分佈範圍從中國東海和澳大利亞直達非洲東海岸。2014年,基於形態學、線粒體DNA核DNA等方面的分析結果,國際海洋哺乳動物學會(Society for Marine Mammalogy)正式將印度洋白海豚和澳洲白海豚從中華白海豚中獨立出來。 [1]  [3]  [14] 
因此,按最新分類法,中華白海豚僅分佈於中國、東南亞及孟加拉灣的沿海地區;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海域的白海豚,已獨立為澳洲白海豚,體型和中華白海豚類似,但體色深灰;南亞和非洲東海岸的白海豚,現獨立為印度洋白海豚,其外貌和中華白海豚、澳洲白海豚差異巨大,有明顯的駝峯,而且體色偏黑;印度洋白海豚偶爾也記錄於中國北部灣地區。 [3] 
2015年,對台灣海峽東部亞羣的分類地位進行了評估,並提出代表一個亞種,中華白海豚台灣亞種(S.chinensis taiwanensis)。指名亞種(S.chinensis chinensis)將適用於該物種中的所有其他動物。這一分類變化在2016年已得到《海洋哺乳動物學會分類委員會》的認可。 [1] 

中華白海豚形態特徵

中華白海豚是中型海豚,身體修長呈紡錘型,喙突出狹長,剛出生的白海豚約1米長,性成熟個體體長2.0-2.5米,最長達2.7米,體重200-285千克。背鰭較小,位於近中央處,呈後傾三角形;中華白海豚雖然不像印度洋白海豚和大西洋白海豚那樣具有顯著突起的駝峯,但其背鰭基部也明顯增厚,這使得其背鰭基部看起來很寬。背鰭和駝峯因地理區域而異。在東部水域,背鰭較短,底部寬闊,逐漸向身體傾斜。鰭尖微內彎,駝峯僅佔體長的5%-10%。在西部水域,背鰭較短且更加後彎,但它的底部更寬更長,達到身體長度的30%左右。 [15] 
胸鰭較圓渾,基部較寬,運動極為靈活;尾柄具發達的背脊和腹脊,尾鰭呈水平狀,以中央缺刻分成左右對稱的兩葉,有利於其快速游泳。眼睛烏黑髮亮,很多個體的眼睛周圍聚集黑斑,從而形成“熊貓眼”。上、下頜的每側都有29-37枚圓錐形的同型齒(上頜每側齒數=30-37枚;下頜每側齒數=29-35),齒列稀疏。吻部狹長,長度不到體長的十分之一。喙與額隆之間被一道“V”形溝明顯地隔開。脊椎骨相對較少,椎體較長。 [5] 
中華白海豚的體色隨發育階段和地理區域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一般來説,亞成體呈斑駁的灰粉色,幼體呈深灰色。隨着年齡的增長,它們的背鰭上會出現粉紅色的白色斑點。在中國周圍的水域和東南亞其他地區,個體是純白色的,通常帶有粉紅色調。白海豚身上的粉紅色並不是色素造成的,而是表皮下的血管所引致。這與調節體温有關。一般會從初生的深灰色慢慢褪淡為成年的粉紅色。很多個體在背部散佈有許多細小的灰黑色斑點,老年個體通常全身乳白色。 [5]  [15] 

中華白海豚棲息環境

主要分佈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生活在温暖的水域,一般温度高於15℃,平均深度為20米,很少游到深度超過25米的水域。該物種經常出現在海灣、河口、紅樹林、沙洲、岩石、珊瑚礁以及大河口和附近的泥洲地區。它們通常會靠近海岸,但如果水深仍然較淺,它們偶爾會冒險走得更遠。 [15] 
中華白海豚有時會進入河流和紅樹林的內陸水道,但很少向上遊移動超過幾千米,通常停留在潮汐影響範圍內。至少在中國和南亞,在遠離河口或紅樹林棲息地的地方很少發現它們。在香港和菲律賓,對它們進行了最深入的研究,它們的整個棲息地都受到珠江(中國第二大河)淡水流的影響。在香港,它們更喜歡在較深的水道中覓食,並且沿着島嶼海岸和天然岩石海岸線以較高的密度出現。常見的是,在珠江口那樣的小羣體佔據的範圍為10至400平方千米。 [1] 
中華白海豚喜歡棲息在亞熱帶海區的河口鹹淡水交匯水域,分佈於從中國東南部經東南亞直到孟加拉灣的沿岸淺海區。中國沿岸的中華白海豚有時進入江河中。珠江口的中華白海豚曾進入珠江到達廣州的海珠橋,並曾進入西江約300千米之遠;廈門附近的曾進入福建省九龍江約60千米;閩江口的曾進入閩江45千米;東海北部的曾進入江蘇省長江段約220千米。 [16] 

中華白海豚生活習性

中華白海豚集羣

中華白海豚不集成大羣,較大的羣體通常與拖網漁船相關。團體往往很小,由少於10只組成,但最多可由25只組成。通常3-5只在一起,或者單獨活動。羣體由各個年齡段的個體組成,儘管羣體中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通常是成體,牢固的社會聯繫似乎並不常見。除了母親及幼豚,白海豚組羣不會有固定的成員。它們的羣居結構非常的有彈性,而組羣的成員也時常更換。根據記錄,十餘隻的集羣非常少,平均為4只。在食物豐富的海域,有時也可記錄到30-40只聚集在一起,比如珠江口伶仃洋曾記錄過44只的集羣。 [2]  [15] 

中華白海豚行為

中華白海豚比其他海豚更加神秘,它們看起來不那麼頑皮,通常行動要比寬吻海豚慢。它們可以將頭抬出水面,並用鰭拍打水面並突破水面。在夏末常做躍水、探頭等動作,乘浪不常見到。 [15] 
性情活潑,在風和日麗的天氣,常在水面跳躍嬉戲,有時甚至將全身躍出水面近1米高。游泳的速度很快,有時可達每小時12海里以上。在各種漁船中,中華白海豚特別喜歡在拖網漁船後活動和覓食,而在拖網漁船後的海豚組羣也比其他的大很多。常在拖網浮子前的100-200米處看到它們。跟隨漁船的活動可超過2小時。中華白海豚與陸生哺乳動物一樣用肺呼吸,呼吸的時間間隔有時為3-5秒鐘,有時為10-20秒,也有時長達1-2分鐘以上。外呼吸孔呈半月形開放於頭額頂端,呼吸時頭部與背部露出水面,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併發出“Chi-Chi-”的噴氣聲。 [2]  [15] 

中華白海豚定位

中華白海豚眼睛較小,位於頭部兩側,眼球黑色,視力較差,其辨別物體的位置和方向主要靠回聲定位系統,在鼻孔下有一氣囊,靠鼻塞肉的開閉發聲,這種聲線在前額隆起處一個由脂肪組成的特有器官集中,按一定的頻率進行發射;聲音碰到不同的物體反射回來的不同頻率信號,通過海豚下齶一個由脂肪組成的凹槽接收,傳入內耳進行定位。這個回聲定位系統雖然複雜,但反應極其迅速準確,可以測出前面物體的大小、形狀、密度結構和屬性,並作出判斷和反應。 [2] 

中華白海豚叫聲

該物種通過咔嗒聲、口哨聲和尖叫聲相互交流。經常聽到喀噠聲,而尖叫聲是最不常見的,並且僅在超過4或5只的羣體中觀察到。 [15] 

中華白海豚食性

中華白海豚主要以豐富的河口魚類和與珊瑚礁環境相關的魚類為食。它們通常在海底附近覓食。一些羣體隨着潮水上漲而進食。也會跟隨拖網漁船,以廢棄的生物為食。 [15] 
成年海豚上下頜共有錐形齒125-135枚,排列稀疏,其功能不在於咀嚼,而是用於捕食。攝食對象主要是河口的鹹淡水魚類,也取食頭足類,不經咀嚼快速吞食。解剖分析海豚的胃含物發現,其主要捕食的種類包括棘頭梅童魚、鳳鱭、銀鯧、斑鰶、青鱗魚、舌鰨、鯔魚、長勒魚、烏鯧、叫姑魚、龍頭魚、大黃魚及稜鯷等中小型魚類。它的食量很大,胃中的食物的重量可達7千克以上。 [2] 

中華白海豚分佈範圍

中華白海豚世界

主要分佈國家和地區(海域):孟加拉、文萊、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 [1] 

中華白海豚中國

中華白海豚在中國主要分佈在東南部沿海,據文獻記載,最北可達長江口,向南延伸至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和海南沿岸河口水域,有時也會進入江河;甚至黃海北部也偶有記錄,比如2003年5月9日在遼寧省莊河市大鄭鎮近海記錄到一隻雌性中華白海豚。 [5] 
中華白海豚在全世界分佈最集中的區域是中國的珠江口(包括廣東深圳、香港和澳門海域),此外在廣西的北部灣、廈門的九龍江口、廣東湛江等海域也都有較大種羣分佈。
珠江口的中華白海豚羣體,主要分佈在河口的伶仃洋萬山羣島和香港西南部水域。據1997-2000年南海水產研究所的調查資料顯示,海豚分佈的北界在深圳機場對開水域,南界在東澳—小蒲台島一帶;東側的大鏟島深圳灣、龍鼓洲、香港新機場北部水域和大嶼山沿岸,西側的香洲灣外和澳門對開海面,均有中華白海豚分佈,分佈範圍面積不小於1200km²。白海豚活動的密集區主要在伶仃洋的東南部,其中內伶仃島周圍、馬友石至大嶼山之間和桂山島附近,海豚的目擊率較高;而從淇澳島至澳門之間的西部水域,海豚的目擊率較低。分佈態勢呈東高西低,而且差異顯著。 [2] 
而北京大學的科研人員在廣西通過2000多箇中華白海豚的GPS定位點分析出,北部灣中華白海豚的主要分佈區域為大風江口南部海域(共約350平方千米),其中三墩沙一線以東至欽州-北海交界一線以西水深不超過8米的海域為其密集分佈區(共約180平方千米)。 [6] 
中華白海豚分佈圖 中華白海豚分佈圖 [1]

中華白海豚繁殖方式

每年繁殖一次,但通常在春季和夏季繁殖。經過10-12個月的妊娠期後,雌性通常會產下1個身長約為100釐米的後代。幼崽在2歲左右斷奶,但6個月後就可以吃固體食物了。雌性為幼崽提供大量照顧。幼崽在2歲左右斷奶,並與母親在一起3-4年。在香港沿岸也觀察到了異母餵養,即非母嬰護理。 [15] 
中華白海豚的壽命常年都可交配。幼豚會在全年出生,但出生率在春季和夏季稍高。剛出生的幼豚體長接近1米,幼體出生時尾部先從母體內露出(陸生哺乳動物頭先露出),防止出生過程中幼嬰嗆水而死。出生後即由母體帶領學游泳,母豚有乳汁分泌,哺乳期從8個月至2年以上。由於整個哺乳過程母子形影不離,保護周到,幼豚的成活率均比其它水生動物成活率要高得多。 [7] 
剛出生的幼仔是雌獸體長的1/3左右,背面為灰黑色,腹面為白色並帶有粉紅色,牙齒尚未露出,吻部生有十多根感覺毛。約1年後感覺毛全部脱落,牙齒完全長出。 [7] 
雌性在9-10歲左右達到性成熟,而雄性在12-13歲左右達到性成熟。在野外的壽命相當長。它們一般一般為30-40年。能活40歲或更長。通常不被圈養。許多中華白海豚在圈養3個月後死亡。 [15] 

中華白海豚亞種分化

中華白海豚(2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與年代
IUCN
1
中華白海豚指名亞種
Sousa chinensis ssp. chinensis
(Osbeck, 1765)
易危(VU) [1] 
2
中華白海豚台灣亞種
Sousa chinensis ssp. taiwanensis
(Osbeck, 1765)
極危(CR) [22] 

中華白海豚保護現狀

中華白海豚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5年ver3.1——易危(VU)。 [1]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一級。 [4] 

中華白海豚種羣現狀

該物種的亞種羣結構評估尚未得到充分研究,許多不同的種羣或“種羣單位”被假設存在,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未經證實。特別是,沿着中國海岸線,已知中華白海豚分佈在大約6-8個海岸區域,並且有一些證據表明存在不同的單位。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對海岸干預部分的調查工作很少,使用形態學和/或分子方法檢查種羣結構的實證研究有限,有時質量很差。通常缺乏來自不同研究的照片識別目錄的最新比較。台灣西海岸是個例外,由於缺乏照片ID匹配以及與大陸研究地點存在明顯的顏色圖案差異,已知該地區有一個獨特的中華白海豚亞羣(現在被認為是一個亞種)(2016年)。 [1] 
僅在該物種分佈範圍的少數部分進行了種羣評估,而且大多數評估是在過去10-15年才開始的。沒有對物種總量規模的總體估計。已知最大的亞羣(假定)位於香港/珠江口(以下簡稱HK/PRE),根據樣線估計,2005年至2008年期間,該地區估計包含2,637只動物(CV範圍為19-89%)在中國大陸水域,2013年在香港又增加了82種左右(2014年)。HK/PRE亞種羣是唯一擁有長期、定量趨勢數據的亞種羣,在過去10年中,香港水域中的亞種羣比例下降了約50%,儘管這可能至少部分是由於範圍變化(2014年)。根據擱淺數據對人口參數進行建模,預測HK/PRE亞種羣每年可能下降約2.46%,導致局部滅絕的潛在時間短至約80年(2012年)。 [1] 
還有一些證據表明,從2007-2008年到2010-2011年,東部地區西部線樣線調查中中華白海豚的目擊率可能會下降(南海漁業研究所,2011年);然而,還無法根據實證調查數據對整個亞羣的丰度趨勢進行強有力的分析。對中國水域其他幾個地點的丰度進行了估計,主要使用照片識別和標記或重新捕獲方法。所有中國站點的動物數量總計達4,730只。對於東山或汕頭、泉州灣、寧德和海南島南部地區的疑似小亞羣,不存在丰度估計(2014年)。 [1] 
對於中國以外的地區,只有少數可用的丰度估計,其中包括馬來西亞和泰國的三個地點。其中許多估計已有幾年歷史,因此當前的數字可能會減少。根據88次目擊事件中孟加拉國468頭的照片識別結果,得出了3個個體的豐富度估計值:132頭(95% CI 115-153)、131頭(95% CI 124-137)和635頭(95% CI 531-761)。分別為冬季。第三季估計值大幅增加的原因是,儘管努力的強度和空間覆蓋範圍相似,但第三年首次發現了大量新海豚。穩健的標記重估分析表明,這些丰度估計值僅適用於孟加拉國和印度佔據更廣泛區域的規模未知的較大“超級種羣”的一部分(Smith等,2015年)。然而,正如上面所討論的,這些動物可能是中華白海豚以外的物種。最後,雖然本身不是種羣估計,但在馬來西亞蘭卡威附近發現了數量為100-150頭的海豚羣,迄今為止,至少有120只海豚已被編目(2014年)。蘭卡威以南約200公里處,沿着馬來西亞馬當海岸線,那裏正在進行的一項研究項目至少記錄了110只中華白海豚(2016年)。 [1] 
儘管可用的信息相當稀疏,但2015年對中華白海豚與IUCN評估過程相關的種羣參數進行了重新審查,並根據最佳可用信息計算了新的估計值,更新了早期提供的估計值(2007年)。估計世代時間(T0)為25年,並確定僅需3.7%的人為死亡率即可導致30%的下降(對應於弱勢),4.1%的人為死亡率即可導致50%的下降數量在三代內減少(對應於瀕危)(2015年)。 [1] 
截止2022年尚無對全球中華白海豚的數量估計,因為除中國之外的其它分佈國,都沒有開展過針對中華白海豚的大規模深入監測。中國珠江口的亞種羣是全球已知數量最多、研究最透徹的中華白海豚亞種羣,其中大陸海域根據2005-2008年的監測,共有2600餘隻;而香港海域根據2013年的監測共有80多隻;但該亞種羣數量在持續減少。 [1] 
郝玉江等(2011年)調查認為中華白海豚較大的種羣分佈於北部灣(約150頭)、雷州灣(約240頭)、珠江口(約2,500頭)、廈門沿岸(約80頭)及台灣海峽東部(約100頭)。 [8] 
2022年10月20日中午,在廈門鼓浪嶼附近海域記錄到近10只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中華白海豚集中出遊。 [9] 
2023年3月,在廣西防城港海域,“水上大熊貓”中華白海豚再次現身,一對中華白海豚結伴嬉戲的景象被環境監管站出海作業人員拍攝下來。 [10] 
2024年3月3日報道,從國家林草局瞭解到,經過多年保護,我國珍稀瀕危物種數量實現穩中有升,雷州灣白海豚種羣穩定壯大。 [23] 

中華白海豚致危因素

由於中華白海豚棲息於河口和沿海地區,與經濟開發區、航運密集區高度重疊,因此極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填海等工程造成的淺海適宜生境的退化和喪失、被漁網誤傷、被船隻撞傷、船隻和工程造成的噪聲污染、沿海工業和農藥造成的水質污染、過度捕撈導致的漁業枯竭等,都威脅着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繁衍。 [1] 

中華白海豚保護措施

  • 2017年12月5日,中華白海豚保護行動計劃(2017-2026年)啓動儀式暨中華白海豚保護聯盟成立大會在福建廈門成功舉辦。由農業部制定的中華白海豚保護行動計劃(2017-2026年)計劃到2026年,有效保護中國90%以上的中華白海豚重要分佈區。同時,在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的支持下,由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發起成立了中華白海豚保護聯盟。 [18] 
  • 經中華白海豚保護聯盟發起,2018年5月8日(農曆3月23日媽祖誕辰日)為第一個中華白海豚保護宣傳日。
  • 1997年,廈門設立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2000年升級為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1999年廣東省設立珠江口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升級為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2007年廣東湛江設立湛江市雷州灣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
  • 2011年廣東台山市設立江門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
  • 1996年香港設立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以保護中華白海豚。
  • 從2004年開始,北京大學潘文石團隊在廣西欽州的三娘灣海域對中華白海豚進行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的長期研究。 [19] 

中華白海豚圈養情況

截止至2022年,中國南寧動物園飼養1頭救助的中華白海豚,珠海長隆海洋王國展出一羣來自新加坡聖淘沙海洋公園的中華白海豚。在新加坡將其所有的中華白海豚送至珠海長隆後,僅有泰國的芭提雅海豚世界(Pattaya Dolphin World)還飼養中華白海豚。 [20] 

中華白海豚發現記錄

2023年5月,在福建廈門鼓浪嶼附近海域,輪渡工作人員拍到多隻中華白海豚的影像。它們在水中暢遊,還不時躍出水面。 [11] 
2023年8月,在廣東省陽江市陽東區東平海域,十多頭中華白海豚在海中嬉戲遨遊。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