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華熊貓豬

鎖定
中華熊貓豬是偶蹄目豬科豬屬哺乳動物, [1]  又稱金華兩頭烏、 [2]  金華豬。 [3]  頭頸部和臀尾部為黑皮黑毛,胸腹部和四肢均為白皮白毛,在黑白相交處有明顯的黑皮白毛的“暈”帶;少數個體在白毛區夾有小塊黑斑。中等偏小,頭小、頸粗短,額上有皺紋;耳中等大、下垂,背稍凹,腹大微下垂,臀較傾斜;四肢細短,蹄堅實呈玉色,皮薄毛稀骨細。 [4] 
中華熊貓豬分佈在日本、法國、泰國、加拿大等國家。在中國分佈於浙江全省20多個縣市和省外部分地區。 [5]  飼料以優質精料和青料為主。 [6]  公豬43-67日齡性成熟,母豬則88-124日齡性成熟。發情週期21天。妊娠期114天。 [7]  成年母豬產仔數14頭左右。 [8] 
中華熊貓豬是中國優良的地方品種,適於醃製優質火腿;與外來品種公豬雜交,具有較好的配合力和雜交優勢。 [7] 
中文學名
中華熊貓豬
中文別名
金華兩頭烏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Phylum Chordata)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哺乳綱 (Mammalia)
亞    綱
真獸亞綱 (Eutheria) 又稱有胎盤亞綱。
偶蹄目 (Artiodactyla)
亞    目
豬形亞目(suiformes)、豬次目
豬科 (Suidae)
亞    科
豬亞科(Suinae)
豬族
豬屬 (Sus)
中華熊貓豬
分    佈
浙江省金華市。
物種介紹
享有“中華熊貓豬”美譽的“金華兩頭烏”又一次引起了我市農業、質監、財政、食品等部門領導和專家的極大關注。5月9日,財政支農申報項目―――“中華老字號”雪舫蔣擴建工程論證會上,如何加快建設我市的“兩頭烏”育種繁殖基地成了該項目工程三個重要議題之一。
在我市有着千年養殖歷史的“金華兩頭烏”是我國著名的優良豬種之一。它以皮薄骨細、肉質鮮美、繁殖率高而著稱,是全國重點保護的78個畜禽品種之一,並被列入全國重點保護的8個地方豬種的首位。5月10日,市畜牧中心主任戚小偉介紹説,我市唯一入選浙江省特色優勢農產品區域規劃(2003年至2007年)的農產品就是東陽優質豬(“兩頭烏”)。可見,“兩頭烏”在我市乃至全國的養殖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是我市“兩頭烏”生產的黃金時期。據《東陽市志》載,1960年,飼養量16.15萬頭,1979年飼養量86.67萬頭;80年代初期養豬業漸趨專業化、集約化、商品化,1987年我市成為全國瘦肉型商品豬基地;1988年全市仍有“兩頭烏”母豬1.2萬頭、公豬20頭。
然而時至今日,“中華熊貓豬”卻風光不再,正面臨着生存下去還是被淘汰的兩難處境。市良種場“兩頭烏”保護基地(省級)建於1979年,一直擔當着保護地方資源的任務,全場僅有原種“兩頭烏”公母豬96頭。
5月10日,市良種場場長張忠信告訴記者,由於“兩頭烏”生長速度慢、飼養成本高,與生長快、瘦肉多、體重大、飼料轉化率高,並且適宜大羣飼養的外國“洋”豬種相比,飼養户大都偏愛後者。因此,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在一些世界名豬如“大白”“長白”“杜洛克”等大量進入我市後,“兩頭烏”的地位一落千丈。
此外,“兩頭烏”的質優卻沒有真正體現出價優,最終使許多養豬户和規模化的養豬基地放棄了養殖“兩頭烏”。市畜牧中心主任戚小偉告訴記者,雖然“兩頭烏”的肉質鮮美,但其肉價在市場上沒有很好體現,銷售價格與其他商品豬肉拉不開檔次,經濟效益並不明顯。2001年,該中心申報的“兩頭烏”保護及產業化項目被列入省農業產業化項目,先後建立了8個“兩頭烏”豬生產基地。2002年10月起,“兩頭烏”商品豬批量上市,該中心在東門菜場設立專賣店。當時,“兩頭烏”豬肉價16元/公斤,而其他豬肉價11.6元/公斤;“兩頭烏”毛豬收購價8.2元/公斤,其他毛豬收購價6.4元/公斤。但是好景不長,次年春專賣店就歇業了。
我市保護開發“兩頭烏”工作就此“擱淺”。何故?戚小偉分析認為,原因有二,一是受消費水平影響,銷售量不多。相對而言,“兩頭烏”豬飼養成本高,質量好,也必然要求市場售價高,但許多消費者還不能接受。二是受消費觀念影響,其特別風味沒有充分表現。一般情況下,豬肉都被作為製作菜餚的一種原料,當今烹調水平較高,“兩頭烏”豬肉與非“兩頭烏”豬肉的味道無明顯差異,而僅在製作以肉為主的菜,例如紅燒肉時,兩者才有明顯的差別。因此,平常消費者(包括酒店)往往以購買價低的普通豬肉為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