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華民國陸軍

鎖定
中華民國陸軍(英語:The Republic of China Army,ROCA)是中華民國國軍的一個軍種。民國陸軍經北洋軍、國民革命軍和中華民國國軍三個時期。中華民國陸軍的任務是平時從事基本戰力與應變作戰能力訓練,依狀況協力維護重要基地與廠、庫設施安全,適應支援地區重大災害防救工作;戰時聯合海、空軍,遂行聯合作戰,擊滅進犯敵軍,確保國土安全,抗日戰爭時期對抵抗日軍侵華做出了傑出貢獻。鼎盛時期共有600萬多人,是陸海空三軍之中人數最多的軍種。
中文名
中華民國陸軍
外文名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my
時    代
中華民國時期

中華民國陸軍歷史沿革

中華民國陸軍北洋軍

1912年北洋政府北洋軍鎮、協、標、營為師、旅、團、營,並大肆擴軍,增編12個師、16個混成旅。1913年袁為鎮壓“二次革命”,派4個師、3個旅及武衞軍(張勳部)對南方革命黨人發動進攻,擊敗討袁軍,將原駐直、魯、皖的北洋軍勢力發展到除滇、黔、桂及邊遠地區以外的長江以南各省(見討袁戰爭)。1912-1914年,北洋軍先後在豫、鄂、皖、陝、甘等省鎮壓了白朗農民起義軍(見白朗起義)。1914年袁任命參謀本部次長陳宦為四川軍務會辦,並令其率北洋軍3個混成旅入川。袁利用掌握北洋政府權力,極力擴大北洋軍。至1916年初,北洋政府直轄和依附的軍隊共計33個陸軍師、97個混成旅(含部分步、騎兵旅)、33個混成團(含部分獨立步、騎兵團),總兵力達120萬人,其中一半以上為北洋嫡系部隊。 [1] 

中華民國陸軍國民革命軍

中國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由中國國民黨在1925年創設。 [1] 
早期國民革命軍內部的將領和軍官由國民黨在廣州創設的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加以培養訓練,軍隊同時效忠國民黨和中華民國。曾參加北伐戰爭、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原大戰抗日戰爭等戰爭。 [1] 
1947年中華民國行憲後改組為中華民國國軍 [1] 

中華民國陸軍中華民國國軍

中華民國陸軍本部前身為「同盟國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部」,成立於民國三十三年冬(1944年),時抗日戰爭方殷,為配合盟軍作戰,牽制日本主力於中國及東南亞戰場,於是成立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部,總部設於雲南昆明,負責西南戰區陸軍部隊之指揮及整訓責任。
民國三十五年六月一日(1946年6月1日),軍事委員會改組編成國防部,同時將同盟國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部於南京改編為「陸軍總司令部」,時編制包含總司令辦公室、第一至六署,以及總務、軍械、軍醫等處。三十八年(1949年)七月因戡亂移駐廣東,同年九月奉命前進雲貴一帶“剿共”,十月總司令部迭遭襲擊,僅少部突圍,大部分人員均告失散,至此總部組織暫不復存。

中華民國陸軍軍徽涵義

“青天白日國徽 象徵效忠中華民國,保護疆域之意涵,也象徵陸軍是國家的軍隊,捍衞國家保護人民為職責。
一刀一槍 指揮刀與步槍代表陸軍執干戈以衞社稷、兩者合一為陸軍的象徵,一刀一槍當思來處不易,尤應重視保養及維護!
七葉嘉禾 嘉禾象徵陸軍對北伐、抗戰、戡亂所建立的豐功偉績,並有以農建軍,寓兵於民之意,兩禾各七穗,用以砥礪官兵七七抗戰精神。”

中華民國陸軍陸軍司令

歷任司令
何應欽:1944年—1946年5月 最初名稱為陸軍總司令
顧祝同:1946年5月—1948年5月 1947年8月4日-1948年5月13日,經由孫立人上將代理職務
餘漢謀:1948年5月—1949年4月 (以上三任均系在國民黨統治大陸時任期任職)
顧祝同:1949年4月—1950年3月

中華民國陸軍陸軍軍歌

風雲起,山河動,黃埔建軍聲勢雄,革命壯士矢精忠。
金戈鐵馬,百戰沙場,安內攘外作先鋒。
縱橫掃蕩,復興中華,所向無敵,立大功。
旌旗耀,金鼓響,龍騰虎躍軍威壯,忠誠精實風紀揚。
機動攻勢,勇敢沉着,奇襲主動智謀廣。
肝膽相照,團結自強,殲滅敵寇,凱歌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