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華棘茄魚

鎖定
中華棘茄魚(學名:Halieutaea sinica)為蝙蝠魚科 [1]  棘茄魚屬魚類。在中國,分佈於南海台灣海峽等海域,屬於近海暖水性底層小型魚類。可作藥用。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汕尾、碣石、北海。華棘茄魚體平扁,頭寬闊,圓盤狀。吻短小,不突出。口中大,前位,平橫,弧形,下頜微短;頜齒細尖,下嚥齒叢錐形。鰓孔小。
中文名
中華棘茄魚
拉丁學名
Halieutaea sinica Tchang et Chang,1964
動物界 [1] 
脊索動物門 [1] 
硬骨魚綱 [1] 
亞    目
蹙魚亞目 [1] 
蝙蝠魚科 [1] 
棘茄魚屬 [1] 
外文名
Halieutaea sinica
物種代碼
059420005
中文目名
鮟鱇目

中華棘茄魚形態特徵

測量標本24尾,體長55.5~112.0mm,採自福建福鼎台山島、平潭東庠、廈門、台灣淺灘,廣東汕尾、遮浪、閘坡、珠海、碣石、上川島、達壕,海南三亞、白馬井,廣西北海。
背鰭I,4;臀鰭4;胸鰭1~13;腹鰭5;尾鰭9。
體長為體高5.8~7.1倍,為頭長1.6~1.8倍,為頭盤寬1.3~1.4倍,為尾長
3.3~3.5倍。頭長為吻長5.5~11.2倍,為眼徑6.6~8.9倍。
體甚平扁,軀幹部短小,尾短錐形。尾柄長為尾柄高1.4~2.1倍。頭盤寬闊,圓盤狀。吻不突出,很短,吻長小於或等於眼徑,前緣中央內凹,形成吻凹窩,收納吻觸手。眼中大,位於頭盤背部,眼間隔微凹,眼間隔寬為眼徑1.1~1.8倍。鼻孔每側2個,互相接近,位於吻側下部眼前方,前鼻孔具短鼻瓣,後鼻孔較大,圓形。口中大,前位,水平橫裂,弧形,上頜稍長於下頜。上下頜齒細小鋭尖,排列成絨毛狀齒帶;犁骨、齶骨及舌上均無齒。下嚥部齒叢呈錐形,前方寬闊,後方窄長。唇發達。鰓孔小,圓孔形,位於胸鰭基部內側的背方。鰓兩對半,第一鰓弓無鰓絲,第四鰓弓有l半鰓。具鰓耙,呈小突起狀。肛門位於臀鰭稍前方。
體無鱗片,背面具硬棘,棘細長尖鋭,基部呈星狀,具3~5基葉,棘刺間的皮膚光滑裸露。眶上棘和吻上棘發達。吻凹窩四周具數強棘,下頜下緣及口角處具許多強棘。頭盤周緣具特別粗強的硬棘,棘的基部連成鋭緣,硬棘頂端有2~5小刺。尾部側方亦具1行較大的強棘,少數棘的頂端有2小刺。頭盤腹面左右側沿周緣強棘基部的內方具1行大棘,各大棘的頂端有時具2~4小刺。左右行大棘在吻端相連接,後方延伸達胸鰭基底前方。頭盤腹面有一些分佈不均勻的分散小棘,基部呈星狀,在胸鰭和腹鰭基部之間較密集,小棘間的皮膚光滑裸露。
第一背鰭僅具1鰭棘,形成短棘狀吻觸手,藏於吻凹窩內,其頂端的擬餌體3葉狀。第二背鰭位於尾部,基底較短,起點在肛門後上方。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起點在第二背鰭基部後端下方,鰭條較長。胸鰭位於頭盤後方,鰭條較長,假臂狀構造發達。腹鰭喉位,較大,位於頭盤腹面中部。尾鰭發達,後緣截形。
體背棕紅色,腹面淺紅色。頭盤背面左右側各具一暗色“H”形斑紋,暗斑的內側支在眼間隔後方有時相連。鰓孔邊緣具一暗色環紋。背鰭灰棕色;胸鰭和尾鰭後緣具暗褐色橫帶。 [1] 

中華棘茄魚生活習性

中華棘茄魚為近海暖水性底層魚類,個體一般在110 mm以下。

中華棘茄魚分佈範圍

國內分佈:
本種現知僅產於中國的福建、廣東、海南和廣西沿海。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