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華小苦蕒

鎖定
中華小苦蕒(拉丁學名:Ixeridium chinense (Thunb.) Tzvel.)為菊科小苦蕒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俄羅斯遠東地區及西伯利亞、日本、朝鮮也有分佈。
中文名
中華小苦蕒
拉丁學名
Ixeris chinensis (Thunb.) Nakai
別    名
小苦苣,黃鼠草,山苦蕒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桔梗目
菊科
亞    科
舌狀花亞科
菊苣族
亞    族
萵苣亞族
小苦蕒屬
中華小苦蕒
分佈區域
我國大部分地區

中華小苦蕒形態特徵

中華小苦蕒植株

多年生草本,高5-47釐米。根垂直直伸,通常不分枝。根狀莖極短縮。莖直立單生或少數莖成簇生,基部直徑1-3毫米,上部傘房花序狀分枝。 [1] 

中華小苦蕒

基生葉長橢圓形、倒披針形、線形或舌形,包括葉柄長2.5-15釐米,寬2-5.5釐米,頂端鈍或急尖或向上漸窄,基部漸狹成有翼的短或長柄,全緣,不分裂亦無鋸齒或邊緣有尖齒或凹齒,或羽狀淺裂、半裂或深裂,側裂片2-7對,長三角形、線狀三角形或線形,自中部向上或向下的側裂片漸小,向基部的側裂片常為鋸齒狀,有時為半圓形。莖生葉2-4枚,極少1枚或無莖葉,長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不裂,邊緣全緣,頂端漸狹,基部擴大,耳狀抱莖或至少基部莖生葉的基部有明顯的耳狀抱莖;全部葉兩面無毛。 [1] 

中華小苦蕒

頭狀花序通常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花序,含舌狀小花21-25枚。總苞圓柱狀,長8-9毫米;總苞片3-4層,外層及最外層寬卵形,長1.5毫米,寬0.8毫米,頂端急尖,內層長橢圓狀倒披針形,長8-9毫米,寬1-1.5毫米,頂端急尖。舌狀小花黃色,干時帶紅色。瘦果褐色,長橢圓形,長2. 2毫米,寬0.3毫米,有10條高起的鈍肋,肋上有上指的小刺毛,頂端急尖成細喙,喙細,細絲狀,長2.8毫米。冠毛白色,微糙,長5毫米。花果期1-10月。 [1-2] 

中華小苦蕒生長環境

喜陽,耐寒,耐瘠薄,多生於海拔300—1480m以下的山坡路旁、田野、河邊灌叢或岩石縫隙中。 [3] 

中華小苦蕒分佈範圍

分佈黑龍江(哈爾濱、阿城)、河北(石家莊、涿鹿)、山西(太行山區、太原、古交、夏縣、平魯、左雲、五台)、陝西(蘭田、太白山)、山東(昆嵛山)、江蘇(寶應、南京)、安徽(台東)、浙江(淳安、昌化)、江西(南豐)、福建(廈門)、台灣(台南)、河南(嵩縣)、四川(峨眉山、江津、馬邊、筠連、屏山、石棉)、貴州(安順)、雲南(麗江)、西藏(林芝、米林、芒康)。生於山坡路旁、田野、河邊灌叢或岩石縫隙中。俄羅斯遠東地區及西伯利亞、日本朝鮮有分佈。模式標本採自我國。 [1-2] 

中華小苦蕒主要價值

【出處】《廣西藥植名錄》
【別名】苦菜、節託蓮、小苦麥菜、苦葉苗、敗醬、苦麻菜、黃鼠草、小苦苣、活血草、陷血丹、小苦蕒、苦丁菜、苦碟子、光葉苦蕒菜、燕兒衣、敗醬草
【來源】為菊科植物山苦蕒的全草。早春採收。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地及荒野,為田間雜草。
資源分佈:分佈於我國北部、東部和南部。
【性狀】
性狀鑑別全草長20-40cm。莖多數,光滑無毛,基部簇狀分枝。葉多皺縮,完整基生葉展平後線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7-18cm,寬1-4cm,先端尖鋭,基部下延成窄葉柄,邊緣具疏小齒或不規則羽裂,有時全緣;莖生葉無葉柄。頭狀花序排列疏傘房狀聚傘花序,未開放的總苞呈圓筒狀,長7-9mm,總苞片2層,外層極小,卵形,內層線狀披針形,邊緣薄膜質;瘦果狹披鉗形,稍扁平,紅棕色,具長喙,冠毛白色。氣微,味苦。
以色綠者為佳。
【藥理作用】100%煎劑對在體兔心有抑制作用,使心收縮力減弱,頻率減少。對在體及離體蟾蜍心臟,略有增強現象,但有舒張不全。滴在蟾蜍腸繫膜上,能使小動脈擴張,先用腎上腺素使之收縮時亦如此。能使麻醉兔和犬的血壓下降,其降壓原理似乎與迷走神經有關。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涼血止血。主腸癰;肺膿瘍;肺熱咳嗽;腸炎;痢疾疾;膽囊炎;盆腔炎;瘡癤腫毒;陰囊濕疹;吐血;衄血;血崩;跌打撈員傷。
①《廣西藥植名錄》:"止瀉,消腫。治蛇傷,尿結石。"
②《陝西中草藥》:"清熱解毒,瀉肺火,涼血,止血,止痛,調經,活血,化腐生肌。治無名腫毒,陰囊濕疹,肺炎,跌打損傷,骨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或研末,每次3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塗;或煎水燻洗。
【各家論述】1.《廣西藥植名錄》:止瀉,消腫。治蛇傷,尿結石。2.《陝西中草藥》:清熱解毒,瀉肺火,涼血,止血,止痛,調經,活血,化腐生肌。治無名腫毒,陰囊濕疹,肺炎,跌打損傷,骨折。
【摘錄】《中華本草》 [4] 

中華小苦蕒化學成分

從中華小苦蕒全草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離得到8個萜類化合物。通過波譜方法及文獻對照分別鑑定為β-香樹脂素(1),3β-羥基-20(30)-蒲公英甾烯(2),熊果-12-烯-3β-醇(3),羽扇豆醇(4),10-羥基艾裏莫芬-7(11)-烯-12,8α-內酯(5),烏蘇-12,20(30)-二烯-3β,28-二醇(6),3β,8α-二羥基-6β-當歸酰基艾裏莫芬-7(11)-烯-12,8β-內酯(7)和烏蘇酸(8)。化合物1~8均首次從該植物中分離得到。 [5] 
參考資料